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罗马帝国打仗时如何保障后勤补给?

刘琰
2017-08-03 18:05
私家历史 >
字号

大约1900年前的一天,骚动和忙碌打破了多瑙河畔的平静。河边连绵的营地中,一支大军整饬集合完毕,隆隆开拔。士兵们齐整地跨过大船连接成的浮桥,波涛中映射着甲胄的冷光。队伍中那一杆杆银色的鹰旗,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夺目……

这是罗马军团出征达契亚的壮观场面,这场战争被图拉真记功柱忠实地记录下来,流传至今。有句话说得好:“罗马军团因后勤保障而取胜”,图拉真记功柱正好能让我们一窥帝国军事后勤的奥秘。

达契亚战争的背景

罗马疆域图,达契亚在帝国东北部边界之外

达契亚地区位于多瑙河以北、喀尔巴阡山一带,以盛产黄金闻名。

公元87年,德凯巴鲁斯成为达契亚人新的领袖。他野心很大,企图在多瑙河北岸建起统一的王国。为了宣示这一野心,他甚至侵入了罗马的领地——多瑙河南岸。仓促迎战的罗马军团被打得溃不成军。前线总指挥官麦西亚行省总督萨比努斯在战斗中阵亡。

达契亚军队主要由达契亚贵族武士(左),达契亚部落战士(中)和达契亚北方边民(右)组成

前线战败的消息震动了罗马。皇帝图密善在87—88年发动达契亚战争,双方互有胜负。罗马人虽能取得主动,但由于内乱和其他边境地区的袭扰,不得不与达契亚人约和。这引起了罗马人的强烈不满。公元96年,与元老院长期不和的图密善皇帝被人暗杀。罗马期待着一位伟大统帅能够报仇雪恨。公元98年,这位伟大统帅终于出现了。

鹰旗劲旅:罗马军团的编制

图拉真于公元98年接替涅尔瓦继任罗马皇帝。作为一名出色的统帅,他认为,罗马优秀的指挥官总会在战斗中毫不犹豫地投入比敌方更多的兵力,速战速决,这样既能减少军费支出、降低粮草压力,还可有效消除交战区人民的不满情绪。

图拉真皇帝,第一个行省出身的罗马皇帝,罗马帝国疆域在他治下达到顶峰

图拉真计划在将来的达契亚战争中,投入三倍于上次战争的兵力。在多瑙河防线7个军团的基础上,他还抽调莱茵河防线的2个军团以及新编的2个军团参与作战,使参战的罗马军团达到8万。

罗马军团的结构在共和时期马略改革以后确定了下来,直到罗马帝国中期没有明显变化。

1.兵源和招募:

罗马军团的士兵必须拥有罗马公民权。士兵的来源有三种:募兵、征兵和替代兵役(被征召者可以交钱代役)。士兵服役16年,随后作为老兵再延期服役4年。士兵退役时能拿到一笔可观的退休金或一小块土地。

2.军团编制:

罗马军团主力一般包含10个大队的兵力,其最基层是8个士兵组成的小队。

10个小队构成一个著名的罗马百人队,由百夫长指挥;2个百人队为一个中队,由一位资深的百夫长统领;三个中队组成一个大队,相当于六个百人队,共480名士兵。以上是罗马军团第二至第十大队的编制。

军团的第一大队与众不同,由5个“双倍”的百人队组成,每队160人,共800名士兵,全是军团精锐。

3.技术队: 600人,负责操作轻重石弩等投射武器。

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大约6000人的军团,以步兵为主,包括少量骑兵、军官和文职人员。

一个罗马军团的军阵

罗马军队在战斗中还要投入辅助军团及具备特殊技能的部队,由行省居民组成,在退役时可获得罗马公民权。日耳曼士兵、叙利亚弓箭手、毛里塔尼亚骑兵都是辅助军团的特色兵种。它就是罗马帝国多元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

图拉真时代的罗马军团士兵和辅助军团士兵(最右侧),二者在装备上有明显差异

从左往右依次是罗马军团士兵、百夫长和辅助军团叙利亚弓箭手(图拉真时代)

图拉真发动的达契亚战争,集结了罗马帝国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兵力:8万人的军团,7万辅助部队,总计15万大军,即将跨过多瑙河,指向他们必须征服的目标。

足食足兵:罗马补给体系

要维持15万大军的日常补给,并把部队从容送过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还要随时保障交通线的安全与畅通。罗马人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

先来计算一下罗马军团的日常补给量。

1.口粮:罗马军团步兵每人每月的粮食配给约合小麦26.5公斤,骑兵每人每月则为75公斤,辅助军团步兵配给量与军团兵差不多,辅助军团骑兵的配给量略低,约为53公斤。每月配给量8-15天分发一次。在行军期间,每名步兵携带7-13公斤小麦,骑兵携带19-36公斤小麦。

2.草料:骑兵马匹的草料主要是大麦。每月分发给军团骑兵和辅助军团骑兵的大麦分别为226公斤和161公斤。和口粮一同分发。每名军团骑兵携带46-113公斤大麦,每名辅助骑兵则携带40-80公斤。

3.单兵装备:每名军团步兵至少要装备锁子甲、头盔、胫甲、标枪、盾牌、短剑和匕首,加上工具、衣物、饮食器皿等杂物,总重量超过30公斤。军团骑兵则至少装备一套盔甲、一面盾牌和一根重矛,总重量略轻于步兵。

罗马军团步兵的标准装备一览

4.重型器械:从罗马第一个皇帝奥古斯都的时代开始,重型武器已经成为军团制式装备。每个步兵大队装备1部弩炮,每个百人队装备1部蝎弩,合计每个军团拥有10部弩炮和30部蝎弩。1部蝎弩重12公斤,发射的标枪每枚重约0.5公斤;弩炮则是需要就地取材制作的大型远程武器,大小不等,金属构件必须预先制作并携带好,弹丸为石质,每枚重约6.5公斤。

达契亚战争中罗马军团使用的标准远射武器,左为弩炮,右为蝎弩

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出1个罗马军团的基础物资供应量:粮草159,000公斤,步兵装备162,000公斤。辅助军团的供应量略低于军团,大致相当。

图拉真集结在多瑙河畔的15万大军,相当于25个军团,至少需要随军携带3975吨粮草和4050吨单兵装备,还不包括额外的车船、弹药、葡萄酒和肉畜副食等杂项所需补给。

要供应如此之多的军资器械和兵马粮草,没有完善的后勤保障是不可能办到的。罗马人深谙其道。图拉真在公元98年冬天开始着手多瑙河前沿基地的建设,直到公元101年3月正式入侵前夕,多瑙河一线已经修建成了规模巨大的要塞化后勤基地。

图拉真记功柱的第一幅雕刻展现了多瑙河要塞体系。要塞建筑为砖石结构,显系长期使用而建。外围有一圈木栅。画面左侧的观察哨所有火把伸出,是为罗马人的烽燧体系。哨兵们在四周警戒。这都是罗马人军团兵营的标准配备。上画右侧是军粮仓库。

大部分军团兵营占地20-25公顷,驻扎一个军团。在地点的选择上考虑交通方便和水源充足。英国南威尔士罗马第二军团军营包括了司令部、金库、军官住宅、以及大浴场、医院和能容纳六千人的剧场。

罗马人的大部分仓储中心都设置在靠海临河的地方,目的是方便运输调配。水运要比陆运高效得多:一艘大型罗马海船可一次运送大约70-600吨物资(内河运输取决于河流情况,运量比海运少),而一头骡子只能运送100公斤,骡子拉的两轮车运载300公斤,一辆牛车运载600公斤。

军事物资以仓库为节点通过陆上运输送到各个军团。依靠分段设立仓储中心的方法,罗马人将长途运输变成了短途运输,避免了后勤物资的损耗和延误,使大军团的补给成为可能。

罗马货船在码头装载货物。在吃水浅,水流量不大的河流中,可通过拉纤或者小船转运的方式持续补给

稳操胜券:罗马的战略与后勤

图拉真在第一次达契亚战争中兵分两路,通过架设浮桥的方式跨越多瑙河。

记功柱的一个画面展示了渡河的情景:罗马军团兵开始横渡由船只连成的浮桥。罗马式浮桥为了减小水流冲力,船头必须对着上游,每艘船之间必须有间隙防止碰撞,还要用粗木连接固定。最后才是铺设木板。桥面还有木栅防止人马物资意外坠河。

罗马军团渡河场景复原图

渡河后,图拉真皇帝全副戎装向士兵演讲。他在演讲中首先列举确定的因素,包括士兵人数、军粮调配情况等,而把不确定因素放到演讲最后,如士气,求战欲望等。罗马统帅都明白:只有后勤这一确定因素得到保障,才能充分调动士气这一不确定因素。

作战动员完毕以后,罗马人也不立即发动进攻,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敌人的领土上修建要塞。不分军团兵还是辅助兵,所有人都在参与这项工程。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要由军团兵中掌握熟练土木工程技术的老兵们负责。

通常罗马人不太喜欢破釜沉舟,长驱直入的冒险,他们更喜欢步步为营,有备无患。

罗马人在入侵后不久便与达契亚军队展开了第一场大战,史称“塔帕伊战役”。

这次战役极其激烈残酷,记功柱上的战斗画面连着有好几个。 画面中,罗马军团士兵身穿锁子甲,辅助部队穿皮制胸甲。画面中央半裸冲杀的是日耳曼士兵。一名士兵甚至叼着敌人的首级。罗马骑兵也闯入敌阵之中,冲散践踏了达契亚士兵。

塔帕伊战役历史场景图

塔帕伊之战以罗马方面的胜利而告结束。罗马士兵争相拿着砍下来的敌军头颅向皇帝邀功。但是达契亚人只是稍挫兵锋,战斗并没有马上结束。

此后罗马军队采取袭击战略,一路扫荡达契亚人的领土,他们屠杀成年男子,将老弱妇孺当作奴隶裹挟到多瑙河南岸。图拉真旨在通过这种方式打击达契亚人的士气,破坏他们的经济和后勤供应,达到迫降的目的。

战事持续到公元101年冬季,达契亚的气候不再适宜继续作战。图拉真留下一半军队,自己随同另一半军队回到南岸基地过冬。

击退了达契亚人的一次反击之后,到了公元102年春季,图拉真再次渡过多瑙河亲征达契亚,这次德凯巴鲁斯顶不住了,罗马人持续压迫式的作战让达契亚人丧失了众多的堡垒和城镇。在平原的战斗中,兵种单一的达契亚军队也不是多兵种合成的罗马军团的对手,连吃败仗。大批达契亚贵族被杀被俘,甚至连国王的妹妹也落入罗马手中。

在这种情况下,德凯巴鲁斯终于不得不向图拉真投降,不过他似乎没有亲自出面,而是派了一批贵族,到罗马人的军营前放下盾牌和剑,跪地求和。记功柱刻画了这个场面:

达契亚贵族投降

图拉真并不认为一次和谈可以彻底解决达契亚问题,但是他也并不想被人指责为劳师糜饷,所以他把达契亚代表送往罗马,让他们和元老院去谈。和谈结果是德凯巴鲁斯获得“罗马友好同盟者”的名号。达契亚成为罗马的“同盟国”。双方互遣战俘。达契亚不得攻击多瑙河北岸与罗马友好的部族。

为了纪念这次远征的胜利,元老院为图拉真举办了盛大的凯旋式,这位49岁的统帅获得了“德基乌斯”的称号,意为“达契亚的征服者”。

征服之路:第二次达契亚战争

如果说第一次达契亚战争中,罗马人在基地建设、仓储和辎重运输方面展现了强大能力的话,那么在第二次战争中,他们又展示了卓越的道路和桥梁修筑技术,为彻底征服达契亚奠定了基础。

公元105年春,达契亚单方面撕毁和平条约,又挑起了战端。德凯巴鲁斯向罗马在达契亚境内正在铺设道路的第七克劳狄乌斯军团以及多瑙河下游的罗马领地同时发起了进攻。他显然清楚罗马人修路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道路一旦完工,罗马军团可瞬息直达自己的首都。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么罗马人修路的本事究竟有多厉害?

“条条大路通罗马”。从公元前312年修筑第一条干道阿皮亚大道开始,到了图拉真时代的五百年间,已有超过29条大型军事公路以罗马为中心以辐射式向外扩散,连接帝国113个省份的372条大道,总长超过40万公里,其中8万5百公里为铺石道路。

罗马道路由弧形的石头组成,这些石头形式和高于路面的行人道可以方便排水,而道路两旁除有行人道外,还有马道和排水沟渠。罗马道路的建设有赖于精确的测量工序,包括透过切割山坡,用桥连接河流和沟壑,湿滑的地面部分用木桩作地基支撑。

罗马人在道路设计和修建过程中极其重视辎重运输安全问题。为防止伏击,道路尽量笔直、高于地表且两侧10米之内不能有树丛。帝国时期,军队负责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与沿线社会秩序。在与达契亚接壤的多瑙河边境道路上,每隔12公里就有一个防御堡垒,负责维护道路安全、搜集军事情报与监控周边局势。

德凯巴鲁斯的袭击非常成功,达契亚人俘虏了军团长朗基努斯和十名罗马士兵。达契亚国王准备用这张“王牌”,向图拉真要求有利于自己的和谈条件:第一,罗马承认多瑙河北岸直到黑海的全为达契亚领土;第二,罗马向达契亚赔偿战费。只要罗马接受这两个条件,他就释放俘虏。而朗基努斯军团长却因为不屈威胁服毒自杀了。

为了惩罚背信弃义的达契亚国王,图拉真决定发动第二次战争。这一次,他要彻底摧毁达契亚。

为了方便调动部队,图拉真于公元103年委托希腊建筑师大马士革的阿波罗多罗斯负责修建横跨多瑙河的长桥。在阿波罗多洛斯的指挥下,大桥建成仅用一年多。采伐石材和木材等工作由辅助部队负责,需要建造技术的主体施工部分由军团兵负责。

大桥落成后的规模令人惊叹:全长1135米,高27米,宽12米,桥体由20个石质桥墩支撑,桥墩间隔33米,可通行一艘三列桨战船。

图拉真大桥施工场景想象图

罗马军团在凝结着他们强大军事后勤能力的图拉真大桥上昂首阔步的同时,达契亚王国的末日也临近了。

德凯巴鲁斯不敢与罗马人正面对决,转而通过游击战的形式迟滞罗马军团的进攻。为对付以后勤为目标的袭击,罗马人采用在敌方境内修筑要塞控制交通枢纽,限制袭击者的机动,并在袭击者撤退时进行追击的方法,“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压缩了达契亚游击部队活动空间,使其不能构成太大威胁。

公元106年夏天,图拉真以10万大军包围达契亚首都萨米泽杰图萨。罗马军团用弩炮或者抛石器摧毁城墙,士兵结成龟甲阵接近城墙,从缺口的位置攻入城内。萨米泽杰图萨陷落,国王的亲信布奇利斯向罗马人投诚,打开国库,献出总计165,000公斤纯黄金和331,000公斤白银。

德凯巴鲁斯和他的追随者在围困期间向东逃离,但罗马骑兵紧追不舍,为避免捕获受辱,德凯巴鲁斯割喉自杀。

达契亚王国灭亡了,它被并入罗马帝国的行省 ,该地丰富的金银矿藏每年为帝国贡献七亿银币的巨额财富。公元113年,图拉真在罗马大竞技场附近设立“图拉真记功柱”,以纪念他自己在达契亚的辉煌胜利。

平心而论,达契亚人的勇猛顽强并不逊色于罗马人。然而,他们所仰赖的膂力和血气,终究不能与罗马军团——这个有着高度组织性、出色技术能力和强大后勤保障支撑的战争机器相匹敌。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冷热军事史”,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