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学生刚出校门就进牢门:涉就业犯罪案逾七成系诈骗、传销
检察日报7月26日消息,又到毕业季。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一些犯罪分子抓住大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利诱他们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使得一些大学生才出校门就进牢门。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检察院3年办理了58件158人涉及大学生就业的犯罪案件,这些涉案大学生均毕业未满三年。本文以该院的办案调查报告为缩影,为即将走出和已经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提个醒儿。

传销类案件是大学生就业相关犯罪案件中的另一个大头,占所办案件的25%。2016年,该院办理的冯某等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犯罪案件中,有3人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陈某就是其中之一。陈某毕业后急于求职,在不法分子编造的“轻轻松松就能发大财”谎言下,被骗入传销组织,发展了4层级6人参与传销活动,并在传销组织中担任能力总管。
余下的27%散见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妨害信用卡管理、非法拘禁、盗窃等犯罪行为中。23岁的罗某大学毕业后入职合肥市一家公司。该公司主要是通过电话推荐客户在某大宗交易平台上开户,进行高档咖啡、普洱茶等商品的投资交易,从中赚取开户费和提成。罗某入职后,很快被任命为业务组长。为提升业绩,罗某通过QQ等非法购买了近3万条包含姓名、身份信息、电话号码等内容的公民个人信息,分发给所属组员用于拓展业务。目前该案正在办理中。

第二,大学生法治素养亟待提高。办案中,该院发现涉案大学生法律观念不强,法治素养普遍不高。在就业压力大的环境下,他们在择业时往往以“只要能尽快上班挣钱”为第一标准,而对就业的单位是否正规,从事的工作是否合法,有没有就业陷阱等问题思考不多。除法律专业大学生以外,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到的法律知识极为有限。从而导致少数大学生一方面对法律缺乏敬畏,存在着法不责众心理,认为大家都在做,自己不会有事;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储备,往往等到被抓后,才知道自己犯罪了。此外,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涉案大学生大多不会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要么忍气吞声认倒霉,要么采取非法手段,最终身陷囹圄。
第三,涉案企业多通过网络招聘大学生入职。办案检察官通过剖析6家大学生就业犯罪相对集中企业的招聘方式发现,虽然有的企业是通过校企共建、校园招聘会到大学内实施招聘,但更多的企业是通过网络招聘平台发布招聘员工信息,虚高工资待遇,简化招聘方式和招聘条件,一般不限专业和性别,简单审核求职简历和面试后就可入职。而部分高校为了追求“高就业率”,对进入校园招聘的企业审核把关不严,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就业陷阱等提醒宣传不够。

其次,高校在专业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知识普及等方面应担负起更多责任。从统计情况来看,涉案的158名大学生中,有119人系大学专科学历,占比75.3%,多数毕业于民办职业学院或本科二级学院。高校越来越多,尤其是民办高校数量增长较快,虽然方便了就学,但由于在专业设置方面不够科学合理,难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很多大学生面临着“刚出校门就失业”的窘境。一些诈骗、传销组织趁虚而入,以低门槛、高收入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
最后,司法机关要坚持惩治和教育并举。一方面要加大对引诱、唆使大学生进行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另一方面,要主动承担起普法责任,采取法治辅导员、普法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共建,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到毕业求职,根据不同时间节点的不同法律知识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和法律知识普及。
(原题《他们为何才出校门就进牢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