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龙头山:三年前一片废墟,三年后百废俱兴

于是,山若有知,峡若有灵,绵延的青山巨龙从这脉动中醒来,龙身俯冲谷底,呼啸成风;龙头昂然抬起,形成峭壁;龙泉汩汩喷涌,福泽千里。
这是从大灾大难中奋进起身的龙头山,这也是从辉煌历史中翩然走出的朱提邑。几经历史长河的荡涤,一座银都寂灭无声,就连斑驳的银锈也日渐淡去。铅华洗尽,小镇归隐乌蒙的空山野岭,在这透着光火银华的半纸遗史上,再续传奇。

在龙头山乐马厂一带,银厂“官房”的遗迹历历可见。尽受剥蚀的石台依旧层叠垒砌;阶上石狮、石猴、石鼓风姿依稀可辨,古植“桂树”亭亭如盖,葳蕤而立。自 汉唐以来,乐马厂一直被历代官方定为贡银产地,直到乾隆与嘉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辉煌六十多年,余热挥散逾世纪。

明清小说中就常用“朱提”指代货币。就连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也有诗云:“我有双饮盏,其银得朱提”,跨越千年,仍可感受诗人手把银盏,沉靡微醉的快意。朱提银在历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古老的朱提山中,一山一故事,一洞一趣闻,一水一神话,一桥一传奇。


清朝末年,朱提银停止了开采。从此,世人疏离,骡马倾散,朱提山满腹“才华”还未尽现 ,世人已将它忘记。上千年辉煌,朝夕间寂寂无名。龙头山成了一处世外之地。
翻过骡马垭口,一溜狭长的坝子向着山麓延展,一湾清流穿村而过,房舍参差, 鸡犬相闻,农人休憩的小广场上,一阵阵欢声笑语。


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战士谢樵,为了营救灾民,纵身于水流湍急的堰塞湖中。然而,余震袭来,大浪与巨石翻滚,谢樵被卷入漩涡,年轻的生命再也没有上岸。
为了祭奠逝者的生命,讴歌生者的精神,一座名为“青山依旧”的公益雕塑在甘家寨纪念地魏然屹立。远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与芝加哥艺术学院的三名留学生,创作了这尊雕塑,并寄予了它守望、治愈和重生的深远意义。
千帆过尽,龙头山如壮士归来。



龙头山镇位于滇东北昭通市西南部,距鲁甸县城约26公里,与巧家县隔江相望。昭巧二级公路、沙乐通乡油路穿境而过。全镇有汉、彝、回、苗等七个民族共五万六千多人在此安居乐业。
全镇境内山高谷深,山地气候特征显著,可谓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巅彩云飞驰,林荫水寒;而山间峡谷地带,气候温润,野花燎烧四季,牛栏江水沸腾翻滚,仿佛时间已被煮化在这里,一时云蒸霞蔚,一时微雨乌蒙,一时碧空万里。


巍巍照壁之下,一路蜿蜒而来的沙坝河与龙泉河经过天生桥齐汇牛栏江,云崖水拍,飞瀑高悬。“8•03”地震形成的堰塞湖经过治理与开发,与天生桥景观融为一体,一个险秀广袤的临江公园浑然天成。
乐马厂古银矿遗址公园里,神秘的古矿洞与溶洞遍布山中。龙头山镇内,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灾减灾体验馆、朱提银文化展览馆等园馆参差坐落在青瓦白墙的民居村落间。整个小镇清泉叮咚,烟柳画桥,高山之下流水之上,一派江南水乡般的景象。

历史曾在这里转身,并随手关上了繁华之门,曾为昌明银华之地的龙头山,从此萧条闭塞,落寞无闻。
此后又遭受天灾,世外山乡在旦夕间灰飞烟灭。

从此,朱提山中又添一段新的传奇。
脚下纵有千山万水,往来只在一念之间。美丽龙头山欢迎您! (来源/中共龙头山镇委员会 龙头山镇人民政府片名题写/李宪章 撰稿/马 婵 摄制/云南优视形动广告有限公司)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