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校转型发展系列五丨席酉民:从一般学生到不一般的世界公民

教育之弦
2017-08-07 10: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要理解未来教育怎么发展,学校怎么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首先要理解未来的世界。未来社会最典型的特征是互联。互联后会出现链接革命,从而导致零成本社会的出现,边际成本趋于零,更多东西将会改变,比如物联网。物联网之后一定会形成一种合作共享。分享经济会形成全球协作,进而就会形成合作共享、共生共存的状态。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说:

时代给了教育以必须重塑的机会。在这样的机会下办院校,如果没有前瞻性的引进,只是简单的复制,那么在起步战略上就失误了。我坚信实体大学是有价值的,要找到超越网络课程的价值。根据未来学生的能力需求看,企业对学生所要求的技能,增长最快的需求是创造能力、审辨思维、数字素养。

现在大学课堂基本停留在简单传授知识的时代,这是无意义的,大学的课堂、课外教育急需重塑。学校要充分制造环节、环境和过程,让学生亲自走一遭,从而获得能力,这是构建主义教育最基本的思想。教育就是让学生发生改变,老师不去塑造学生,而是让学生有主导能力在过程中学习。

未来社会的知识获取会更加方便,技术和智能机器人将逐步替代大量职业,职业日益碎片化、短期化,生活需求会多样化、高端化,未来的趋势需要人们有知识整合能力。未来社会还会出现很多新兴行业,学校转型过程中如果在某个行业能够做到极致,那么就是成功的。

在时代背景下定位一所学校,首先要分析时代是什么样的:一是全球化,二是互联网时代,三是多元文化,四是UACC,即对未来世界的了解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多变性。学校在这个时代培养人才,就是要培养世界公民,应该有世界公民意识。能够在全世界闯荡的人才,一定要有跨文化领导力。跨文化领导力包括跨文化理解力、“复杂”心态、整合思维和变动管理四个方面。

学校要反思教学、重塑教学、再定义教学,急需探索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全球都在重塑教育,这让我们有机会和世界一流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尝试探索新的教育方式。

中国有自己的文化基石,道德和文化,我们不能简单拷贝西方办学模式,要根据未来世界的挑战和趋势,把中西方文化整合起来。中国教育处于转型时期,一定要有自信,定位到位,执行到位,就能走出去。那么,学校如何转型?

新教育的探索

建立数字资源中心,把世界的数字资源与我们自己的数字资源整合,形成自己的品牌,形成超现实理论学习环境,将网络教育和实体教育结合,从而实现实体校园的价值。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教知识,而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对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行为,让学生形成一种“复杂”心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组织架构的探索

在中国大学,建设较好的中心或研究所基本有两类,一类是“夫妻档”,一类是“师徒团队”。中国的学术科研经济利益过分与个人挂钩,于是有意无意给横向合作制造了障碍。我们强调学术共同体,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教学,强调个人研究兴趣,鼓励跨院系合作。

与社会互动的探索

在社会服务领域成立研究院,成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国际创新港,成立智库,把我们的、国际的研究整合起来给国家做建议,与工业园区和当地政府密切合作。

教育改革的探索

研究收集全球最优事件,再通过研究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传播出去。大学最大意义是影响力,是培养的学生、研究的技术、提倡的文化对世界影响的范围,影响波及的面越大,学校越有价值。

西交利物浦大学十年的探索提出:

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兴趣为导向,以学习为中心,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成长并迅速发生转变。

让学生从孩子转变成年轻的成人,再转变成世界公民;让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再转向研究导向的学习;让学生从盲目选择专业到兴趣导向,再到关注自己的人生规划。

西交利物浦大学提倡老师进行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工作,保持工作持续创新。试图把美式教育的灵活性,英式教育的重质量体系和中国教育的重基础结合起来,形成自身特色的体系。

西交利物浦大学希望培养行业精英,将通识教育、管理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四者结合形成融合教育。既要有专业能力、专业融合,还要有跨专业的能力,才能成为未来的行业精英、业界领袖。融合教育必须有环境、有过程、有参与,形成融合体。

融合教育三种方式:

工业企业定制式培养

在未来可能的行业里选择具有领袖潜质的企业,跟学校形成伙伴关系,系统设计课程,让学生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学习、研究和工作。

“创业+”学院

创建基地,与区域形成“创新和创业+”课程。

整合社区

这个社区是创业教育中心、创新工厂、研究研发群落的全面整合。

(本文根据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第七期)所作主题发言整理而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