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校转型发展系列六丨跟着三位院长,看转型发展的独特实践
建设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 陈明
世界制造业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工业革命对于人才的需求方向基本没有变,但是对于人才需求的深度有变。现代企业要求人才具有足够的跨文化意识、批判性思维、解决事情的能力、领导能力、商务项目管理能力、创造创新能力,口语和书写交流能力。
现在的高校需要重视工程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团队里应该要有工程师,教学方法应该少讲多做。当前工业革命的到来满足不了企业未来的需求,高校毕业生满足不了企业需求。因此校企合作很有必要,从产教融合、注重实践角度去组织教学才有价值。
教学环境很重要,学校给学生提供的环境需要发生变化: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的过程要克服纸上谈兵,带着实践中的问题授课。老师在课堂教完知识后应该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方式很重要。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
项目的显著特点是工程上要使用的项目,实际上就是模拟学习环境,它考验学生全面学习项目组织实施能力,重点是这些项目要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的学习既可以是理论化的,也可以是实践化的,而项目的学习是源于工程实践的而不是纯理论的。
基于项目和问题的学习优点在于:第一,学生通过PBL可以知道怎么获取知识是最有效的。第二,工科类专业通过项目的实践学习可以使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跨学科培养人才最好的融合方法就是PBL,能够培养人的工程素养。
PBL工程项目设计要考虑制造,在制造过程中有以下三个要求:工程项目管理很重要,项目要以企业需求作为导向,要有国际交流能力。
工程项目是一个仿工业环境,所以应该满足技术的要求。工业界使用的软件和仪器,学校就应该配置使用;工业界使用的研究方法,学校就应该实时跟进。在这种要求很高的条件下,就要进行校企合作,应该把学生的工作生涯往前提,而并不是学生毕业进入企业才进入职业生涯,更多的是在实习的时候就进入职业生涯。
校企合作的微观层次也需要解决:
借鉴国外实验室和企业的合作模式,教学计划参考企业的管理培训模式。
实现学校和企业对接,确保学校能够用到领域最前沿最专业的装备和仪器。
聘请专业领域的企业员工作为学校的教授。
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根据经验提出:
学校要保证实验室面对未来的先进性——实验室通过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将知识沉淀下来,学生必须要在实验项目中通过才能够通过这个课程。实验室建设除了要按照工厂的要求去进行建设,还必须要保证实验室和业界的更新速度同步,要保证实验室面对未来的先进性,不断探讨研究成立新的实验室适应时代新形势。
媒体的影响力能促进实验室发展——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平台,媒体对于实验室的报道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使实验室聚集更多资源。现在的市场面临着硬件更新越来越慢,软件更新越来越快的状况,所以最关键的就是软件更新,它能在市场发展中形成良性循环。
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相互合作十分重要——在项目要由交叉学科的人员构成项目成员,学校为鼓励学生做项目,争取企业免费赞助,企业生产面临的问题交给高校去完成,这些活动促使年轻人积极地参加比赛,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和积极性。
注重企业的研发项目弥补校企差异——组织教师和教授参与企业的培训,中国的项目发展能力实际上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能力,但是与德国的差距还是存在的,在这种差距面前,要继续加强校企合作和应用型大学、联合实验室的建设。
专业集群发展战略实践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 陈永跃
1、专业集群建设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基础。这个基础就像是盖一座大楼的地基一样,有了专业我们才培养人才,这种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
2、专业集群建设是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依据。因为有什么样子的专业,你才会去建设什么样的队伍。
3、专业集群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出发点。专业都有对应的主干学科,学校会依据专业的主干学科来进行教师的引进。
专业集群是因需求而产生的,是以区域的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围绕某一产业上下游工业发展要求,形成以服务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主干专业为主,以专业互补和专业互错的形式,形成校内和校际的若干专业的群体。专业集群发生在不同的学校,把他们集中连接起来,让各个学校发挥优势。
高校的专业建设时刻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如果每个专业之间像过去一样不连接,就好比是海上的一只小船,很容易被倾覆。高校要建设创新发展战略的学科专业建设超级平台,结构调整要做除法,聚焦到学校所服务的主要产业链和创新链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学校资源主要投放到主要的几个专业集群建设上,变小船为大舰。大舰战略有几个重要的表征:
深度融入产业链和创新链;专业集群集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智库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功能;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国际合作、网络协同四位一体;网络化体系化作战模式。
学校在进行专业集群建设时面临三大问题:建构专业布局的困局;师范与非师范的办学关系怎么处理;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如何体现,如何进行区域产业对接,如何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专业集群需要创新,与有形产品相关。一般产物都是和实物相关,需要找到这个产品对应的产业链,可问题在于文科类院校产品怎样去找。现代服务业发展吸引大量人才,第三产业有着巨大发展空间。服务是无形产品,但是它所产生的价值链就是一个创新。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服务,我们确定“以人为本”就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培养发展,服务于教师的自身成长发展,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成才专业为办学理念。“服务于人”关于学生的价值培养,学生走出校园的时候,为现代服务业服务的,要做服务于人的工作,服务于对象的价值取向。
有思想之后怎么进行集群,如何探索专业集群。第一,新专业的设置思路是什么。第二,已有的专业怎么去改造。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要集群专业,形成全面服务的专业格局,解决方法分为以下三个路径:
增设特色发展的方向——集群的过程中不影响专业本身的办学形态。在专业中去嵌入其他模块,来改造这个专业,增设特色课程模块,加快建设特色课程,来改善现存的二十多个本科专业。
培养学生服务教育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安排全程实践并成立工作室,集合教学、研发、实训、生产为一体。工作室模式以专业教师为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为参与者,以增设项目为内容,学生能够在项目的实践学习中培养出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加强科学研究水平——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集中投向科研的资金来建设研究平台,允许各个学院在平台上各自设立项目,强化他们对于社会服务的能力。
产教融合方案分析与评价
徐州工程学院原院长 韩宝平
在产教融合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应用型教育应该和哪些产业融合?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要求我们不仅要去寻求产业产生融合的机会,还要超越产业办专业。在信息处理第四产业和知识创造第五产业的诞生背景下,产教融合战略并不是高校随便找一家企业进行合作,而是要引领地方的转型升级与产业升级。
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阶段的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产教融合要求高校和能够引领转型升级的产业融合。这个问题有五个要求,分别是工程专业新理念,学科专业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在这个背景下和五个要求下,我们要有四个精神:
创新思维。创新是新时代的要求,这个时代我们只有创新才能进步。
撬动思维。这是大学的阶段性发展的重点,在高校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凝聚力量改革在最重要的一点伤,从而撬动综合改革。
融合思维。这要求社会与国际资源、地方政府和企业融合发展,要求我们在与地方的紧密结合过程中提高质量,融合要看高校对于地方的参与度。
协同思维。在多单位、多类型、多行业的发展背景下,协同思维促进产教融合项目协同发展。
对于各高校方案的评析,主要按照转型方案以及改革措施是否完善这两个主要的方面进行评定,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办学理念是否清晰,应用型高校思想是否扎实;
具体的改革转型方案和应用型发展方案是否有党代会的决议和报告,是否按照学校的十三五规划进行;
改革措施是否详实,有无相关配套的文件;
是否有明确具体的转型路径,是否有短中期长期的规划,预期的成效是否具体,有无具体改革量化指标等。
对于方案实施的考察条件包括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是否有优势和特色,能否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是否有相应的创新特色,是否对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是否契合国家重大发张展战略;
是否支持地方转型升级,与地方新兴产业的融合度是否较高,是否与地方政府和行业建立全面合作的关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是否有创新与特色。
专家评审团提出了对于方案评析的五维度评价方案,分别包括以下五个主要的元素:企业契合度;服务国家战略的程度;区域发展的支撑性;学科平台的集成度;相关的条件和经验的完备性。
对于产教融合具体项目的评析,分别对于项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平台做出以下评析标准:
项目建设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目标是否适应区域转型发展的需要;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目标是否清晰合理具有可操作性,适合量化考核;
项目建设内容是否符合转型要求:对于转型发展有无支撑作用;对学校整体转型的支撑度和契合度;对区域行业的贡献度;
建设的平台是否有集成性,建设平台有没有共享度、创新力、辐射度。
(本文根据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陈永跃、徐州工程学院原院长韩宝平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第七期)所作主题发言整理而成)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