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热门谣言三成和疫情相关,多少三无账号在网上造谣

2022-04-15 17: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关闭家族群的 四象工作室 

“紧急提醒!做完核酸一定要喝烫水,病毒怕热,就算张嘴时粘了病毒也能把它烫死!”看到家族群里冒出这个,大姑二叔纷纷点赞,我风中凌乱......

之前喝过的白酒、白醋、辣椒油终究是错付了?你们还想得起那年大明湖畔的“吃大蒜杀病毒”吗?还记得起曾经杏花微雨时的“香油滴鼻防新冠”吗?

面对这些一传十、十传百、“野火烧不尽,网络吹又生”的谣言,难道我们真就没办法了?莫非只能交给时间来遗忘?......

文 | Faustian 编 | Seni 图 | 四象设计部

1. 上网,随时随地发现新谣言

谣言面前众生平等,它公平地骚扰着每一个上网的人。上至70岁老太,下至制霸农药的小学生,或多或少都听过“食物相克”、“高辐射宇宙射线”等经典疯味谣言。高到大气层外,低到地心深处,只有你不敢信的,没有互联网不敢编的。

截图来自网络

不过翻看互联网辟谣平台总结的常见谣言,除了国人喜闻乐见的饮食主题,疫情相关谣言也成了热门榜单常客。

如今两年过去了,跟疫情相关的谣言仍然层出不穷。

一些电影编剧但凡有“测完核酸变身万磁王”的想象力,票房也许不会暴毙。不过棉签的遭殃也许并非偶然,梳理这些年的谣言会发现,造谣者们也学会了紧跟实事,流量为王。

互联网谣言也追热点

互联网谣言究竟有多明显的时代特征?

有研究集中分析了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4月15日这3个月半内的谣言,与疫情有关的谣言已经超过了“社会国际”、“医疗健康”、“食品安全”这3类传统的“谣言”,成为最火的谣言话题。

疫情谣言的编造重点大致可以分为6个阶段,每一步都紧跟紧跟社会焦点和大众情绪。

从谣言数量来看,1月23号到3月10号这期间,各个主题的谣言均明显多于前后各时间段。从谣言内容来看,2月16日之前(阶段2-4)“疫情防控”、“病症统计”相关的谣言为主流,而2月17日之后,有关“复工返校”、“境外输入病例”的谣言则多了起来。

谣言泛滥成灾,背后有社交平台的推波助澜。究竟是谁在生产和搬运着谣言?“他们”是否存在一定的特征?

百万大V参与炮制谣言

早在2014年前后,就有学者研究“双微”平台在谣言传播方面的异同。相比微信基于双向的“熟人关系”的传播,微博这种靠单向关注、算法推送的社交平台在谣言的传播广度和话题的热门程度上更胜一筹。

以“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的微博为例,有研究检测了2012年5月至2020年5月里34754个散布过谣言的微博账号,发现超过3.2万微博账号只散布过一次谣言。这其中可能有无心或者非恶意散布谣言的普通账号,也可能有“打一枪换一个账号”的 水军。总的来看,频繁造谣的微博账号相对占比较少。

然而,微博上也不乏一些“谣言惯犯”。在上文提到的统计周期内,2次以上散布谣言的账号中,约669个账号粉丝数超过10万,更是有约311个账号为“百万级别”的大V。

源自微博大V的谣言除了常见的医疗健康、国际局势、疫情状况等话题,很多名人也成了他们的流量密码,经常在这些人的微博中“反复去世”。

相比揭露真相、阐明真理,造谣、传谣可能更容易带来丰厚的“流量红利”,因此成为很多营销号的引流捷径,而其危害也是明显的,尤其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网络谣言极易引发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伤害。

若未能及时辟谣,形成裂变式传播,削弱公众彼此之间的信任,混淆舆论,其后续效应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消除,最后甚至可能演变为社会负面事件的爆发点。

难道这些互联网谣言真就“无药可治”了吗?

禁言封号能止住谣言?

那位“造谣杨振宁去世”的微博大V原本想靠着“自罚7天停更”来逃避惩罚,却还是被微博官方禁言90天。

而2021年11月,一个名为“大眼看世界”的蓝V账号用张冠李戴的视频剪辑手法将一位女性造谣为“海王中的女霸王”,并在多个平台称其“与上百位男生有染”,给受害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经受害人维权,这位大 V 被微博封号处理。

这种禁言或者封号的惩罚措施,平台在实践过程中一般会怎么用呢?

有研究数据表明,“禁言90天”、“永久禁言”、“封号”已经算是平台的“顶格大杀器”了,2012年5月至2020年5月的8年间,仅有1.64%的谣言账号受到了这类重罚,绝大多数仍只是被“信用积分-2”、“禁言7天”。

“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案”“祖孙照被造谣爷孙恋”…越来越多的网络暴力事件告诉我们,普通人也可能会为谣言所困,对待谣言不能仅靠一时的忍气吞声,我们不能企求时间的流逝带走互联网的记忆,而单靠平台约束也并不足以对这类行为起到震慑作用。要想打击造谣者、保护自己正当合法的权益,还是得靠法律的“重拳出击”。

无论是金钱处罚还是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国内外法律在对待谣言的处罚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中国、韩国、日本、法国、泰国都有相应的刑事处罚,美国虽然没有统一的刑事处罚,但民事赔偿一项可以让造谣者倾家荡产。

经过2014年的修订,我国《刑法》加重了对疫情、险情、灾情相关谣言的处罚力度,在原有第291条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一款规定,将相关谣言的处罚力度上调至最高7年有期徒刑: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能承担3年以下有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可判7年。”

疫情之下,每天面对海量资讯本就使人焦虑,真真假假的信息考验心力智力更是令人心累,也消耗着网友间的信任。然而令人无奈的现实是,对于一些谣言制造者来说流量和热度永远比公共道德要重要。失去信任只需要一秒,而重建信任却是漫长的过程,谣言止于智者,也止于法律,不论是平台还是个人都应积极用法律武器捍卫权利。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原标题:《热门谣言3成和疫情相关 多少三无账号在网上造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