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震后,危险依然潜藏
地震发生后,往往还会多次余震,能否有效地开展救灾工作事关重大,而天气对能否顺利实施救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雨
地震发生后,出现降水天气是最不利的。如果出现较大降雨,还会加重已经形成的灾害。不仅给缺少帐篷等物资的群众带来不便,而且对交通等带来影响,路面泥泞或者结冰、积雪,不利于开展救援工作。降水天气出现时,往往会出现雷击、低温等天气,对救灾影响较大,而且降水对面临险情的水库等更是雪上加霜。
避险要点:
房屋处于低洼地势的居民,应及时转移到安全地点。
临时抗震设备及简易住房不要搭建在河道附近或山坡上,应搭建在开阔、平坦的地方。
开车要切记不要走不熟悉的积水路面。在低洼处抛锚,应立即离开车辆到高处等待救援。
特别提示:
雨后水源易受污染,要特别注意饮用水卫生。
用干净的器皿承接雨水、烧开水饮用。
山洪、泥石流
地震使山体等受到破坏,一遇暴雨,更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等灾害。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就造成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如果出现以下现象就需要万分小心了:
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流量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声,哪怕极微弱也可认定泥石流正在形成。另外,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震动感,也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避险要点:
发现山洪或泥石流袭来时,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沿着沟谷往上游或下游跑,应向沟谷两边的山坡上面爬。
千万不要横渡泥石流或涉水过河。
在泥石流发生前已经撤出危险区的人,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住地收拾物品,应等待一段时间。

雷电
地震灾区集中安置点及临时安置房(包括活动板房、简易房、帐篷等)往往很多,救援人员和集中安置群众密集,而且临时搭建的救助设施也较多。在雷电活动频发季节,地震灾区集中安置点及临时安置房的雷电灾害防御显得尤为重要。
避险要点:
雷雨期间,活动板房内的人员尽量远离活动板房边缘,避免直击雷的伤害。尽量远离活动板房的金属支撑杆和金属构件,因为这些金属支撑杆可能产生旁侧闪络,危害人身安全。若雷电在活动板房附近的上空活动,应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头,蹲在活动板房内的干燥地面上。
在避震帐篷的搭建选址上,应远离危、旧建筑以及山体滑坡地段,选择整体地势和植被高度较低,且空旷、干燥的地方搭建临时避震帐篷。切忌在大树下搭建避震帐篷。雷雨期间,在避震帐篷内,应尽量远离帐篷金属支撑杆。尽量不要触摸避震帐篷内的电源线及开关。
雷雨期间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铁锹、镐等金属工具物品扛在肩上,应尽量避免室外活动。若雷雨期间身处树木、灾区楼房等高大物体下,应该马上离开。千万不要躲在树下和孤立的草棚内。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不要接触防雷装置的任何部位。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或其他凸出物体上;不要在野外游泳。如果正在驾车,应停在远离树木,危、旧建筑以及山体滑坡地段的路边,留在车内。
气温
气温对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是一项考验。气温升高时,病菌容易滋生和传播,特别是肠道疾病易发,确保食品卫生、饮用水清洁就更加重要。晚上温度较低时还要注意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的保暖御寒问题。
高温避险要点:
尽可能不要在烈日下活动。
要留意蚊虫叮咬,避免器械碰割伤,开水、滚油烫伤等,因为高温、高湿天气中伤口极易感染。
要特别注意食物变质和肠道传染病。
特别提示:
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
电扇不能直接对着头部或身体的某一部位长时间吹。
防震棚和简易房内外温差较大,要注意通风、降温。
风
大风会加重受灾建筑、树木等的损毁程度,可能加剧灾害影响。同时,大风天气对救灾也会带来影响,大风吹起的沙尘使灾区和救灾沿途能见度极低,不利于救灾,也不利于车辆通行。而且地震后,很多群众在野外用火,加之帐篷等都是易燃物品,容易引发火灾。
避险要点:
临时搭建的避震设施要加固紧。
如属地震受损房屋,应立即搬出。
如在户外,不要站在危房、大树、广告牌下。
雪崩
在山区,地震引发雪崩是常见现象,甚至山坡积雪受到轻微震动都可能引发雪崩。雪崩发生时,积雪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速度极快且冲击力极大,往往将所到之处夷为平地。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后,曾引发珠穆朗玛峰雪崩。
避险要点:
雪崩发生时,向山下跑反而很危险,因为雪崩袭来的速度远大于逃跑速度,抛弃负重向旁边跑有可能增加生存几率。
如果无处可逃,可就近找一掩体如岩石等,并躲在其后面。
如果被雪崩的积雪掩埋且无法挣脱时,要减少活动,放慢呼吸,以节省体能。某些应急呼吸装置可帮助遇险者在积雪中坚持几十分钟,还有一些随身佩戴的雪崩信标器能向半径数十米的周边区域发射无线电信号。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责任编辑:小雨
七天天气预报看这里!!!-----链接地址:http://3g.zgqxb.com.cn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