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评展·资讯|竹子上的书法表演秀:离书法是近还是远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热展。此次评点的有德国柏林的“路德效应:新教——世间500年”展和深圳的“王冬龄:竹径”展等。同时介绍近期各地值得一看的艺术展览。
王冬龄:竹径
地点:OCAT深圳馆
展期:2017年8月12日-11月12日
点评:书法的本质是什么?如其人,如其学,是内心,是学养,也是人格,而非一味的流于作秀与表演,从这一角度而言,王冬龄近年来的书法作品越来越趋向于表演化,过于追求作品完成过程的形式性,而实质上,或许,离书法的核心也愈来愈远。
印象里经常挥动扫帚般的大笔在地上进行“乱书”表演的王冬龄前不久又玩出了新花样,据说在深圳在竹子上公开书写自《诗经》到民国时期以来咏竹的各种诗文(所写似乎并没有他自己的句子),而且继续着其一贯的“乱书”风格,现场看,围观者众,王教授似乎也表演得极其投入。
不说传统的书法理念,即以当代书法理念而言,当下书法创作当然未必要在书房及画案上完成,从形式上也未必非得是常见的条幅、手卷或镜片样式等与传统品评模式相一致的创作样式。但是,无论改换哪种形式,都应具备书法的观念呈现及作为核心创力的书法内在形式的创造。而不仅仅是大字化书法(草书放大)或把书写过程公共化(当众书写表演),以及改换呈现媒介等。王冬龄的书法其实就是草书放大,在书法核心方面上并未有突破。换成写在竹子上就变当代艺术了吗?他对现当代书法的认知不仅凸显对现当代艺术理解上的浅薄,还直接体现出荒谬。除了书写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文句子,及延袭一以贯之的草书,几乎没有观念上的深化及书法创作本质性的改变。这么些年来,目之所见的王冬龄的书法创作大多变成了表演秀,显得矫情和浅薄。这对于外界对现当代书法的印象误导自然也不无影响。(闻松,驰之)
评星:二星


路德效应:新教——世间500年
地点: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
时间:2017年4月12日 - 11月5日
票价:8欧
点评:为纪念奥古斯丁修道院修士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挑战罗马天主教廷五百周年,展览将古代物件、绘画、文献等大量物件总体呈现,利用了对程的展场结构,选取瑞典、坦桑尼亚、韩国及美国代表世界不同的板块。而美中不足的是亚洲的文献资料数量减少,坦桑尼亚的考察更为潦草。
评星:四星
在孤寂的夏日,当大多数人们沉浸及穿梭与欧洲三大展览之时,柏林这座永不令人失望的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Martin-Gropius-Bau)正在举行大型展览“路德效应:新教——世间500年”(The Luther Effect: Protestantism—500 Years in the World),纪念奥古斯丁修道院修士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挑战罗马天主教廷五百周年的展览。这次展览由德国历史博物馆(The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推出,将古代物件、绘画、文献等大量物件总体呈现,利用了对程的展场结构,选取瑞典、坦桑尼亚、韩国及美国代表世界不同的板块。

有意思的例子是,一位在亚洲16世纪朝鲜战争期间的民俗画家kim ki chang后半生的创作被大面积展示。他将自己描绘为在不同场景传教的基督形象。作为历史中利用自我形象的宏大叙事,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即使用圣母玛利亚的形象缔造“童贞女王”的神话,以此推行新教并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政权控制。新教日益壮大,尤其是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穆斯林地区。
然而。展览“路德效应”呈现了研究本身在欧洲及其美洲地区素材丰富,文献及艺术作品丰富。相对,亚洲的文献资料数量减少,坦桑尼亚的考察更为潦草,单调的大面积照片展示带来早期殖民目人类学考察的不良感受。好在,展览在4月12日到11月5日在柏林的德国历史博物馆也同时上演,在展览素材尤其是艺术作品方面能实现更多补充阅读。(文/巢佳幸)
周铁海:必须
地点:余德耀美术馆
展期:2017年7月11日至8月27日
票价:40元
点评:影像作品“必须”是部长达9分17秒的黑白短片,内容主要取材自艺术家对于90时代艺术圈状态的感受和思考。但作为一个展览,40元的票价,只有一部短片和14张“剧照”,或许是不够的。
评星:三星
Black Cube 是国外较为常见的一种展示形式,特别是在做影像类的展览时,漆黑的空间更能让观众聚焦于作品本身。但对国内习惯在白立方里自拍的观众来说,可能还需要花点时间适应。《周铁海:必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展出的,整个展厅内仅有的光源来自于墙上的画,和展厅尽头的放映室。

作为行业从业者,看完该片会对其中的一些画面表示感同身受,尤其是20年过去了,短片针对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对大多数观众而言,花了40元看一部9分钟短片和14张“剧照”,显然是不够的。同时,现场也不允许拍照,一般的观众内心吐槽的,大概只有值不值的问题吧。(文/luvyi)
更多展览资讯:
上海:
《喜影集 Himage》视觉影像展
地点: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展期:8月12日-9月10日

上海书评和她的朋友们:李媛的肖像插画艺术
地点:静安图书馆
展期:2017年8月16日-8月31日

风林火山:王超个人作品展
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地点:2017年8月13日- 8月31日

副语言:身体与空间
地点:大壶艺术中心
展期:2017年8月13日-9月2日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李山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期:2017年8月26日-11月26日

故事 · 三明治 Story Pi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馆
展期:2017年8月4日-8月31日

集语指茧:廖明明/李知弥水墨作品双个展
地点:朵云艺术馆
展期:2017年8月18日—8月30日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美术作品展
地点:中华艺术宫
展期:2017年8月11日-8月24日

北京:
相由心生——唐卡艺术精品展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期:2017年8月9日 - 8月20日

杭州:
张书旂作品展
地点:钦哲艺术中心
展期:2017年8月19日-9月2日

无锡:
你可能会错过的书画——深圳博物馆藏书画精品展
地点:无锡博物院
展期:2017年8月12日—10月10日

日本:
上村松园 - 美人画的精华
地点:山种美术馆
展期:2017年8月29日 - 10月22日

美国:
WE ARE HERE
地点: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期:2017年8月19日-2018年4月1日

瑞士
上帝的孩子,上帝的诗:Jimmie Durham 作品展
地点:米格罗斯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期:2017年8月26日 - 11月5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