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作家如何探索人物的隐私?

2022-04-21 18: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节选自《情节!情节!》

诺亚•卢克曼 著

版权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

一家公司能够追问应聘者的问题是受到限制的——如果他们探究他的性取向或宗教信仰,他们会被起诉。如果他们探究得更深,问到他的迷信程度或强迫症,则会被认为是发疯了。公众清楚地表明,任何超过一个人表面信息的事务都属于个人隐私。

矛盾的是,当公众翻开一本书,这些正是他们要求知道的信息。

作家与公司不同,你不受限制。你的人物的心灵完全向你敞开,你的任务就是深入其中探索。遗憾的是,许多作家没有这样做。他们常常依靠“表面人物塑造”,或者把人物当成“讲故事的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物塑造停留在基本的外表描写,人物的对话和行为通常只是为了场景的方便而加入的。所以我们要探究一个问题——他是谁。请考虑以下内容:

天 赋

如果一个人天生拥有某种天赋(或缺陷),这会成为他生活的决定性因素——无论他一生都在拥抱它还是逃避它,它总在那里。对于莫扎特或者米开朗基罗来说,他们的天赋决定了他们的人生。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82或250,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如果一个人能够通灵,或者有阅读障碍,或者是色盲,或者有多动症,这都会很重要。他聪明机智?还是笨拙迟钝,理解力差?他跑得很快,能参加奥运会?他的歌声美妙动听?他能够速读?他是个柔体杂技演员?一个钢琴家?

身 份

在生命中的不同时间点上,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父亲、儿子、丈夫、学生、员工……归根结底这些只是角色,但是一个人的身份通常被包裹其中。人们特别倾向于用职业生涯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对于一名警察或一名神父,身份认同感可能完全等同于他们的职业。

人们经常抱怨他们的职业,但是他们考虑换一个新职业时,各种各样的职业规划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选择会让他们无所适从。过了某个点之后,无论现在的职业是不是最好的,都不如你已经选择了它的事实重要。存在感的焦虑减轻了,一个人可以满怀信心地继续前进,把他的精力倾注在一条道路上。

信 仰

一个人的信仰可以是他的决定性特征——事实上,有人会为了信仰而死。他怀有偏见吗?是个光头党?他参加3K党集会吗?或者他是个在信奉种族主义的家庭中长大的白人,却娶了一位黑人妻子?他被邪教洗脑了吗?她为了拯救雨林把自己绑在树上吗?他在周末上街袭击同性恋者吗?

信仰的来源与信仰本身同样重要。他的信仰有多少来自他自己的想法,有多少是受父母、老师、兄弟姐妹、朋友、电影、书籍、所在的地理环境和他的经济状况影响的结果?他是否足够坚强,可以抗拒这些影响?他在多大年纪时受到这些外界影响?例如,有些人说希特勒早年不是一名反犹分子,直到20多岁时,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当时普遍流行的反犹作品和演说。

道 德

一个人的道德观如何?他在简历中弄虚作假吗?女招待找钱时掉了东西,他会提醒她吗?收银员把10元错当成1元递给他,他会告诉她吗?在黑暗的电影院里捡到一个钱包,他会物归原主吗?他的道德观是由牵涉到的金额大小决定的吗?他原则性强吗?什么时候会打破原则?如果他是不道德的,他自己意识到了吗?还是像大多数不道德的人一样,用诡辩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的行为没有问题?

道德(及其误用)是许多作品的核心——情节通常围绕着寻找一个人物道德的临界点。在《教父》这样的作品中,迈克尔·柯里昂经历了伦理观和道德观的转变,从拒绝插手家族生意到陷入不得不杀死亲生兄弟的境地。他参与家族生意的动机是单纯的(保护自己的父亲),但是当他越陷越深,他发现自己面临道德上的困境(保护自己的家庭还是杀人),在某种意义上,这部作品就是关于寻找他的道德临界点的。

谈 性

婚姻、离婚、重要的人、伴侣。当我们挖掘得更深,直到人物心灵中只有我们——作家——才能了解的部分,我们必须知道一切。人物的性取向是什么?她在床上放荡吗?他的表现很糟糕?他35岁了还是处男?她15岁就失去了童贞?人物的第一次性经验是什么时候?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人物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什么样的性教育?父母跟他谈论性吗?他是由同性恋家长抚养长大的吗?他受过虐待吗?他过去的伴侣都是什么样的人?这说明了关于他的什么事?他的选择跟他的父母相像吗?他有没有感染过性病?这如何影响了他的生活?他一天想要做爱五次?她一个月才想要一次?她注意采取防护措施吗?他对此漫不经心?他喜欢性虐待吗?他经常光顾色情商店和欣赏脱衣舞表演吗?她连“性”这个字眼提都不肯提?人物在伴侣身上寻找什么东西?他会在报纸征婚栏里登什么样的广告?他的性观念如何?他是个老古板,还是相信自由恋爱?

动 机

什么动机驱动着这个人物?他的秘密渴望是什么?梦想?目标?他的志向是什么?什么阻碍了他?据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希望在现在所处的位置上加以改善,而不是重新选择一个方向然后去追求。例如,一个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旦融入那个环境,就会只专注于在公司内部提升自己的位置。很快他就会失去其他更远大的目标,特别是如果一开始他没有去追求这些远大目标的话,现在就更会退缩。他曾经拥有什么目标?他的动机是什么?挣钱?得到认可?获得权力?摆脱恐惧和没有安全感?还是养家的需要?找到一个人生活中的障碍,无论多么微小,你都有可能发现他每天在想什么。如果他是个孩子,可能满脑子想的都是父母,这是获得自由的障碍;如果他是个员工,可能想的是老板或升迁道路上的障碍。障碍也可以是抽象的——例如缺少适当的教育。

友 谊

对于许多人来说,朋友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例如,大多数警察和消防员的业余时间也跟其他警察和消防员在一起;大多数军人也愿意跟其他军人在一起。他选择跟什么人在一起?他的朋友多吗?他是个内向的人?孤独的人?他选择独自散步吗?或者他是个外向的人?社交达人?他认识镇上的每一个人?在派对上跟每一个人交谈?他喜欢煲电话粥,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吗?

自我认知

他知道别人怎么看待他吗?他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或强项了吗?他努力改进自己吗?他看心理医生吗?尝试过冥想或其他新方法吗?他会承认错误吗?还是他生活在一个自己构筑的世界中,完全与现实隔绝?他自认为是个好人,而其他人都认为他是个坏蛋吗?他觉得自己聪明又敏锐,而其他人认为他愚蠢又肤浅吗?

时间分配

假设跟他一起过一个工作日或一个周末。他怎么度过自己的一天?在各项活动上花费多少时间?如何分配脑力和体力活动?有多少是完全不动脑的娱乐?他业余时间是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玩任天堂游戏机?他写诗还是泡吧?还是两者都有?他是陪孩子们玩,还是照顾父母?他跟女朋友在一起,还是陪他的狗?他一天去两次教堂,还是经常去看色情表演?还是两者都有?如果去度假,他会怎么样?他焦躁不安,两个小时就厌烦了?还是满足地坐下来读书、思考,可以这样接连过上好几天?

政治和意识形态

政治看似在今日的美国社会背景中隐身了,但是如果你拿一个政治问题去问一群人,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有自己强硬的观点,而且几乎各不相同。事实上,发起一场政治讨论而不引起争执和怨恨是很罕见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从不在餐桌上谈论政治的原因。

他是民主党人?共和党人?无党派人士?自由主义者?保守主义者?反种族隔离斗士?烟草巨头的代言人?他赞成死刑?赞成持有枪支?她反对堕胎?他是个观念主义者?相对主义还是绝对主义?

恶 习

恶习可能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微不足道,也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他是个吸毒者?酗酒者?老烟枪?积习难改的赌徒?性成瘾者?他尝试过毒品吗?留下过污点记录吗?或者相反,他从不沾酒?待在一间有人抽烟的屋子里会受不了?

时间线

我们中大多数人的时间要么花在回忆过去上,要么花在展望未来上。你的人物喜欢回忆吗?总是难忘旧情?回忆前任伴侣?故去的爱人?后悔错失的机会?或者他喜欢展望未来?规划好了未来10年的生活?20岁时就开始存退休基金?安于现状,满足于相信未来会更好?或者他只活在今天?拒绝反思,拒绝计划?当然他也可以不循常规。他是一个总是谈论回忆的十几岁的少年吗?或是一个总是思考未来的老人?

与食物的关系

人物与食物的关系也可以成为决定性因素。他一天吃五顿饭?一天一顿?他暴饮暴食吗?几乎不吃东西?他有肥胖症?厌食症?是素食者?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严格的犹太洁食者?他对咖啡上瘾吗?巧克力呢?他有乳糖不耐症吗?对面粉中的麸质过敏?他喜欢通心粉吗?她喜欢鱼子酱吗?他经常吃快餐食品吗?她坚持在最好的餐馆就餐?他的冰箱总是空空如也?她的厨房总是满满当当?他不会做饭?她一天里有半天在灶台边度过?他的餐桌礼仪很糟糕?她对礼仪熟悉得无可挑剔?人物对食物投入了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食物在她生活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他的饮食习惯,他必须在生活中做出哪些改变?住在清真餐馆附近?会在早上5点起床吃早餐?

习 惯

我们归根结底是习惯的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如此。你的人物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醒来?从事同样的晨间活动——吃早餐、读报、开车或乘公交车出门?他的衬衫总是挂在壁橱的同一侧,鞋子总是放在同一个角落?他每天4点去同一家店喝咖啡?每周六晚上去同一家电影院?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去同一家理发店?每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去同一个地方度假?他是个习惯早起的人,每天破晓时分就起床?还是个夜猫子,不到下午4点醒不过来?他早晨容易发脾气吗?晚上心不在焉吗?

怪 癖

你的人物生活中有什么特殊的怪癖?他总是带着伞,以防万一?他每天给狗穿衣服?他养鸽子吗?他会为一些琐事抓狂吗,比如吵闹的人或者香烟的烟雾?他痛恨收音机?喜欢黑胶唱片?他不穿高领毛衣?她曾裸奔?

原标题:《作家如何探索人物的隐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