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区治理|一张“每日疫情播报”背后构建的社区新秩序

王鑫
2022-04-21 13:1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最近,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海棠名苑小区因为一张“每日疫情播报”出圈了,这份本是给属地居民信息公开的简报,经抖音等互联网平台逐步发酵,获得媒体报道,并被人民日报公众号等多家媒体先后转载,“别人家的小区”“快来抄作业”等评价说明在当前社区防疫之战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海棠名苑小区的做法得到了民间和官方的双重认可。

媒体的报道,客观上使海棠名苑小区居民凝聚力和认同感得到进一步加强,4月8日制作第一期简报之前,这个有4650人1175户61个楼栋的居民区,其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封控的第11天,居委会密接阳性患者,全员隔离在办公室,物业经理也因隔离在外无法现场指挥,小区尚未建立业委会。社区治理的“三驾马车”在防疫之战中,显得力不从心,而不断出现的阳性患者引发了居民情绪恐慌。在这前所未有危难的挑战下,小区是如何化危为机的?小区居民是如何建立公共意识,形成集体行动,规避“搭便车”问题的?又是如何逐步建立秩序,形成良性的闭环循环体系的?这背后的社区治理机制是什么?这些深层次问题的探讨,是回答为什么在浦东封城之后的12天后,小区能够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的关键所在。

浦东封闭之后,对于小区而言,意味着原有的基于市场的社区生活秩序被彻底打破,根据防疫要求,除防疫工作者外,所有人员居家隔离、足不出户。这意味着,除了生活物资的需求,社区核酸检测、抗原发放、防疫物资、看病就医、看病配药等现实需求必须通过建立新的秩序来实现。如果无法尽快满足这些刚需,未被满足的需求会逐步形成问题,导致生活物资紧缺、核酸检测混乱、交叉感染、抗原发放不到位、防疫物资缺失、防疫工作人员被感染、看病就医药物购买不及时等一系列的次生问题……

任何一个刚性的需求得不到及时的回应,都可能像蚁穴决堤一样导致小区防疫体系的崩盘。比如有些小区志愿者因为防护物资不到位或有防护物资但缺乏防疫知识导致病毒感染,带来志愿者团队的恐慌和不稳定,有些小区因为消杀环节没有做实,导致病毒物传人的问题等等,不一而足。概而言之,如果不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小区防疫秩序,“无序”将成为新的秩序。可以说,只有小区秩序的重建,才能与外部防疫政策体系和保障体系建立有效的链接,从而形成内外双循环的良性防疫态势。

海棠名苑小区核酸检测现场志愿者

一、组织起来,形成基于社群的条块结构

疫情之下的不二选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伴随着单位制的解体,上海逐步探索出一条社区治理的网格化体系——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五级楼组,在日常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封城以后,这套原有的体系已经无法承担因防疫所产生的诸多需求,广泛动员小区居民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社区防疫的各个环节,成为社区防疫和社区生活保障能够正常运作的关键。

应急需求下形成的小区条块闭环治理结构。海棠名苑小区在防疫初期,同样通过在各个邻里微信群、楼组群中招募志愿者,形成了214名志愿者团队和专属微信群。初期以应急为主,比如突然需要物资运输,就在志愿者群里招募;接到核酸检测通知,也在志愿者群里招募。在应急的情况下,各种社区刚性需求开始凸显,进而形成不同的的功能性小组——药品保障组、紧急就业报备组、防疫物资采购组、防疫物资专管组等。这种因回应刚需建立的小组,不同于原有五级楼组的治理体系,而是因小区迫切的现实需求,重新组建的另一套基于业主自治的治理体系。

两套体系形成了封闭小区的条块关系:“条”是由居委会和原有的33位楼栋组长构成;“块”则是新生的另一套体系。在实际的运作中,条块之间的合作就尤为关键,比如团购的生活物资,由条上的楼组长负责通知并在微信群中接龙购买,再由块上的生活物资采购组负责采购,生活物资到场后,由物业负责消杀、楼组长负责组织本楼栋志愿者配送;代配药同样遵循这样的运作模式,居民在楼组群里提出代配药需求,楼组长对接药品保障组形成信息汇总。对于地段医院无法满足的疾病,则直接邀请居民进入药品保障组进行接龙信息登记,并由药品保障组组织块上的志愿者去综合性医院统一购买。概而言之,小区的防疫体系,从原有的条的体系转换为条块结合的闭环治理体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条块结构不同于市场结构——建立在信息传播、价格及合约上,买卖关系、竞争关系,也不同于层级结构——建立在科层结构、命令系统及组织规章,权威关系,服从关系,而是社群结构——建立在信任关系之上的协商与善意合作,不需要太多合约,也不需要标准商业流程与命令系统。

海棠名苑小区物资运输队志愿者正在发放生活物资

二、达成共识,尽快形成稳定小区的新秩序

探索稳定新秩序。要建立新的治理逻辑并形成稳定的秩序,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达成共识至关重要。任何人对于秩序的挑战和破坏,都可能带来新秩序的瓦解。在小区的团购过程中,陆续暴露出居民购买矿泉水、冰激凌、蛋糕等物品,还有各种渠道不明、突如其来的“野团”。对于此类物品是否有权利购买,引发了多个小区微信群里的辩论和争吵。若志愿者不送这类物品,购买的团长或居民就会突破足不出户的底线,自行去拿快递,甚至出现聚集拿快递的风险。若志愿者配送这类物品,同样带来了潜在的物传人风险,巨大的配送工作量也让志愿者疲惫不堪。原有的秩序面临挑战,居民中几位志愿者骨干(包括笔者),逐渐和居委书记形成了“海棠智库”的微信群——这是一个不在条块体系中的单独的议事决策群,就这一两难问题进行了反复的沟通和论证。

依据充分的告知书。最后由笔者执笔撰写了“致居民的一份告知书(试行版)”,其核心要义在于“在病毒传播和生活质量之间,我们只能二选一!降低一切风险,就要切断一切非必要的物流快递!”。这份告知书一是以上海市防疫期间“保障基本民生”为政策依据,二是以《关于涉新冠肺炎疫情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系列问答(2022年版)》、浦东新区司法局《疫情防控违法违规行为》为法律依据,三是以居委会能够提供正规渠道团购物资为保障依据。

争议、协商和认同。《告知书》在楼组长建立的微信群和业主自发的多个微信群发布后,也引来了争论。一个近500人的业主微信群里,有业主自发进行了线上需求调查,并在当晚的简报中公布需求调查结果,其需求排名和告知书内容高度一致,这即说明了政策出台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也从另一方面对少数居民进行了一次少数服从多数的基层民主教育。通过这份告知书出台的前后过程和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新秩序的维护和稳定,需要建立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和德治中。

海棠名苑小区药品保障组志愿者在医院代居民配药

三、守住底线,建立小区防疫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的小区实践。当新的秩序逐步建立,还要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守住底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护好志愿者队伍的安全。一旦志愿者队伍中有人涉阳,就会带来志愿者队伍的内部恐慌和退出,甚至导致整个小区防疫体系的崩盘。必要的志愿者防疫装备,在一段时间出现短缺,物流紧张,不确定性因素诸多。在这种情况下,一是居委会隔离期间线上向相关部门申请防疫物资,二是小区的核心志愿者开始在多个微信群中发起自筹经费购买防疫物资的互助行动,三是核心志愿者(笔者)积极对接外部社会资源,向多个基金会提交防疫物资的申请。通过向镇里申请、互助自筹和引入外部基金会支持的多种方式,小区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多管齐下,尽最大限度应对不确定性,目前214名志愿者无一涉阳。在逐步解决了小区志愿者防疫物资短缺的问题后,仍需要以底线思维为依据,根据整体的防疫时间预期、库存情况、志愿者分工的风险评估,动态调整防疫物资分配和发放。

及时发布抗疫信息,增加社区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小区防疫中,比较独特的一组是筹资&融媒体组。这一组的成立最初基于防疫物资短缺。笔者作为发起人,在筹备物资过程中,意识到社区新秩序建立不仅要守住底线,也要不断稳定秩序。志愿者义务配送和居民改善性购买之间始终存在内在张力,改善性需求和防疫风险之间始终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随着居家时间的持续延长,仅凭一份告知书,是难以维持社区新秩序,守住共识的。融媒体组的建立基于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德治的政策指引,遵循全息社会的基本事实,突破了单一的宣传方式,以多元化、多渠道的方式,多角度展示一线防疫工作者和所有居民齐心抗疫的成果。正如孔夫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邻,当融媒体开始运作后,小区中不少社区能人开始在这个平台上创作原创歌曲、视频、文案,陆续在小区多个微信群、互联网平台和官媒上获得报道。这无疑增加了小区居民对本小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是“我们”的小区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概而言之,本文呈现了一张“每日疫情播报”出圈背后的实践逻辑和运作机理。上海防疫之战进入了最吃紧最关键的时刻,原有的社区秩序完全被打破,新的符合社区防疫要求的秩序急需重建。社会学家涂尔干的核心观点在于如何在转型社会中重建秩序和共识。对于海棠名苑小区而言,简报中所呈现的内容,就是这样的一次努力,其内在机理在于实现了这样一个目标:在承认有限理性的前提下,逐步把原子化的个体重新组织起来,建立并稳定新的秩序,达成新的共识,形成可以内外循环的社区防疫治理体系。

(作者王鑫系上海团校讲师,兼任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同时作者也是海棠名苑小区筹资&融媒体组发起人和负责人,党员志愿者。因工作的关系,作者12年跑了上百个社区,在抗疫的特殊时期,从一个观察者转向实践者。)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