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敦刻尔克》是件很“累”的事情
《敦刻尔克》的好评自七月开片以来,便如雨后春笋一般纷至沓来,大家赞叹着它的配乐、画面、剪辑和主题表达。
但我想表达一些观影过程中的疲倦感,为此我会提及一些影片的相关内容——但是请不用担心被剧透,因为这部电影确实没什么好剧透的。

所以不了解历史,不用在意。了解不了解都会让人看得很累。
让人看得累是诺兰电影折射在观众身上的外在表现之一,但这部电影是诺兰电影里让我看得最累的一部。
首先,它没有故事。


电影故事曾经是诺兰电影最大的卖点。《记忆碎片》直接就让观众以当事人的视角,然后一步步跟着男主回忆过去发生了什么,从而得到观影的愉悦感;《盗梦空间》则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并因此生长出了环环相扣的故事;《致命魔术》不必多说,一个最终被揭开的震撼观众的大秘密;《星际穿越》平铺直叙,但是时间的魔力足以穿透整个故事。
但是《敦刻尔克》没有故事。
《敦刻尔克》有三条线,一条是英国士兵撤退回国,一条是英国空军阻拦德军,一条是英国百姓自发开船救士兵。如果和诺兰之前的电影比起来,这三条线都十分单薄,没有多少能让观众记住的剧情,剧情不在跌宕、惊奇,而是平淡、无味,一句话就能讲完。

第二点,它没有人物。
不可否认,这是一出群像戏,但是在出场的那么多角色里,能被观众记住的角色少之又少。
有一场英国士兵们躲到一条搁浅在沙滩上的船里的戏。他们本寄希望于海水涨潮,然后船体可以运行。但由于人比较多,所以必须要下去一个人。这样的情形在《黑暗骑士》里出现过,但是在《敦刻尔克》里,诺兰将它弱化到了极点,十几个角色中,只有一个一直不开口的法国士兵和第一个提出要有人下船的英国士兵让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所有人的面孔都是一张白纸。——更有甚者,这些角色贯穿全片始终,却只在这一场戏里有了简短的互动。可以说这条线的主要角色非常苍白。
塑造得比较好的角色是两个空军战斗员,他们有互动、有坚守、有失败、有牺牲。但是这两个人的形象很高大全,因此能让观众感到敬佩,却难以真正代入。
最好的角色是一个老父亲。这时我们发现,其他角色都没有前因后果,没有“前世”,突然就出现在了观众眼前,什么也没交代、什么人物性格或背景也没交代,就开始自顾自地发生行为了,这样的人物是立不住的。老父亲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很古典的人物,有着自己的信念,也有着自己的亲疏,虽然不够出彩,但是在《敦刻尔克》里,足可以算得上是最好的角色了。

诺兰选择了笨方法,用配乐拟声。
但是,第三点,它配乐泛滥。
早在《星际穿越》时就有人指责诺兰滥用配乐,汉斯·季默的配乐比比皆是,诺兰用配乐烘托着他内心的“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和“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已经被人诟病了,然而到了《敦刻尔克》,诺兰甚至到了全片只有片尾处无配乐的情况。

汉斯·季默的钢琴配乐真不真?很真。无论是在大海溺水,还是在空中飞行,甚至是在沙滩狂奔,配乐都恰到好处地送上符合剧情的一段音符,一定可以无缝衔接。
但正因为这样的无缝衔接,观众会非常疲倦。从影片开始就没有停下来的配乐,时时刻刻催动着你的听觉神经,让你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一直被这样的声音、情绪压迫着,但剧情和人物却又让你无法代入,于是你只能面对着单薄的剧情和苍白的人物进行自我建构,自己在脑海中想象一个合理的能说服自己的剧情和人物了。
汉斯·季默的配乐很棒,但配乐是为电影服务的,而不是反客为主的。当全片随时随刻都充满着配乐,我想诺兰自己也在嘀咕,如果不这样是不是剧情和人物的短板就更容易被发觉了?
诺兰是知道自己这部新片有着剧情和人物的短板的,因为当人物和剧情都对观众不友好时,诺兰把全片最大的亮点放在了剪辑上。
我看到有人盛赞剪辑出神入化,确实是出神入化,可以说《敦刻尔克》的剪辑已经到达了电影工业的一个极高水准,但很明显诺兰是故意的——
诺兰在故意把玩叙事结构,故意弱化剧情和人物,以突显整部电影在剪辑上的非凡技巧。

诺兰的电影向来在剪辑方面要做上一点手脚。
二十年前的处女作《追随》还好,两年后诺兰拍了《记忆碎片》,就在剪辑上玩了一个非常大的花样。《记忆碎片》用的是绝对倒叙结构,男主自己不记得发生了什么,只能记得每隔多久之前的一些记忆,因此观众跟着男主,代入进去,一点一点地看之前发生了什么,终于,当真相在最后一刻揭开时,观众的观影体验无以复加。
《致命魔术》与其说是科幻片,不如说是奇幻片,当然它推出了特斯拉这样一个看似传奇的科学家出来解释一切问题,因此所有的疑点都在最后一刻得到解决,当观众带着疑惑看得云里雾里时,尽管过程中有一些bug,但是到最后那个点出来时,大家便都得到了满足感。
再后来的《盗梦空间》更是如此。在剪辑方面,我们能看到最后一场决战时,几层梦境同时运转,惊险之处一触即发,就在这时诺兰用他的剪刀手将故事收网,于是几重梦境在同一刻收场,环环相扣,煞是好看。最后还留下了一个转动着的陀螺,让观众回味。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诺兰非常擅长的一些剪辑方式有:时间叙事、多线叙事、汇合叙事。而在《敦刻尔克》里,诺兰把这三样全部集中在了一起。
上文中提到,《敦刻尔克》有三条线,这三条线其实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点,我们姑且称之为A、B、C时间点,它们的发生时间不同、时间长度不同,但是收束时间是一样的。
诺兰玩的就是这样的技巧。
在A时间里,一个英国士兵落水,汉斯·季默的配乐响起,很轻又很重,没有杂音,却有着让你感受到溺水的滋味,于是画面忽然切到了飞行员从飞机上掉下来落水的场景,你刚刚准备代入到英国撤退士兵的情绪,又要被强行拽到飞行员身上……
在B时间里,当老父亲的儿子真正和一个落水的士兵争斗时,汉斯·季默的配乐响起,乱哄哄的你来我往打斗声,忽然就变成了士兵们在械斗的画面,于是你好不容易准备好的情绪又被打乱……
情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剪辑次数太多到你必须聚精会神地去看着每一处改变,一开始还是A、B、C三个时间每次出现十多分钟,到最后一分钟内就会转换数次——
在让你目不暇接的同时,刺激着你的感官神经和听觉神经,让你在将近两个小时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和你无关的疲劳体验中。
这是诺兰的电影,也是前面所有的平淡无趣,到最后诺兰都会给我一个震撼的交代,于是之前所有的种种都能串联起来了,也因此就在我不停想“怎么还不结束”的时候,却在暗自希望它可以有一个好的反转。
当然,这是不存在的。故事到英国士兵回来后,三条线就全部消失了。
等电影结束后,我给了《敦刻尔克》的评价是:一部很成熟的电影,但我看得很累。

在电影一开始,诺兰就暗暗透露出了他想要表现出的个人生存状态表达。诺兰想拍的不只是敦刻尔克这样一个历史事件,而是想表现在战争这样的绝境中,不同的人是如何生存、有什么心理活动和行为的。
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关于生存状态的电影,推荐《海边的曼彻斯特》。)
电影最后,诺兰怕观众没看懂,还特地强行拔高了一下。当战败了的士兵们回到家乡时,他们本以为会得到家乡父老的唾骂,没想到却迎来了他们的理解,这让他们突然充满了希望。
但一方面人物没立得住,另一方面前面的主题和后面的主题是割裂的,所以这一部分其实是败笔。
这让我想到去年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在北美口碑很不好,但是我却极为喜爱,它全程将情绪投入到比利·林恩的内心里,让比利·林恩在不停反思、回想,解构又重构了许多庄严、神圣的战争符号,这是真正的战争片,虽然战争场面很少。

一直没有提《黑暗骑士》,这部“蝙蝠侠”系列的第二部,也是诺兰最好的电影,它的好不仅仅在于演员演技好、故事情节好、背景音乐好,最重要的是,它各方面的表现都是均衡的,无论是希斯·莱杰的精湛演技,还是全片传达出的黑暗氛围,抑或是一波三折的剧情深度,都是诺兰电影里极为少见的。
诺兰之前和之后的很多电影,演员演技、故事余韵都让位给了故事的最大卖点和剪辑的出神入化,而这些元素一旦看过后,再看时是难以得到第一次观看时的感受的——简而言之,《黑暗骑士》是一部足可以反复回味的电影。
每个人在看电影时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也因此《敦刻尔克》的好评如潮,但是对我自己来说,它让我很累。
【作者孔鲤,微信公众号“书林斋”(微信号:Kongli1996),微博@孔鲤】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