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浙江3位摄影师上榜 | 第九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公布

2022-05-01 11: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日,第九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评选结果正式公布,经过来自全国摄影创作、理论、批评、媒体、出版、院校、策展领域的42位专家推荐、6位专家评审,最终形成10件上榜作品。

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是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自2013年开始面向全国发起的一项专业推选活动,旨在针对上一年度国内涌现的优秀专题摄影作品进行公推和综合审议,最后评出该年度的上榜作品。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通过常年举办,为中国摄影创作树立风向标,共同推动中国摄影发展进步。

第九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推委名单

按姓氏拼音排序

第九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终审评委名单

按姓氏拼音排序

柴 选:《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

邓 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姜 纬:摄影评论家、策展人、出版策划人

王保国: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严志刚:摄影师、自媒体YANSELF品牌创始人

钟维兴: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法国法兰西艺术院威廉·克莱因摄影艺术奖评委会终身联合主席、成都当代影像馆创始人

第九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上榜作品

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序

陈荣辉《重构摄影发明史》

郭珈汐《灵山记》

黄庆军《主播的家当》

刘思典《与家人在家》

廖永勤《复读的现实》

任泠霏《从那一天起》

史国威《重·现》

舒巧敏《罔两》

吴为《芬芳一生》

杨泳梁《设色山水》

陈荣辉

重构摄影发明史

作者简介

1989年出生于浙江丽水,毕业于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纽约和杭州。陈荣辉的创作依托于摄影的档案性和模糊性,采用大画幅摄影的方式关注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个体和城市的关系。他用将近10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城市化景观摄影三部曲《石化中国》、《脱缰的世界》、《空城计》。到美国学习生活后,艺术家开始利用摄影、文本、视频等方式重新发掘被隐藏的历史个案和脉络,重构东西方之间的叙事关系,反思全球化中的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假杂志为其出版了个人摄影画册《空城计》,三影堂+3画廊出版个人展览画册《野望》,刘铮编辑出版的同名画册《陈荣辉》隶属于中国当代摄影图录。曾获得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二等奖、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三影堂摄影奖&ALPA奖等国内外摄影奖项。

作品阐述

我出⽣于浙江的⼀个⼩城丽⽔,这⾥有中国第⼀个摄影博物馆,这也是我的摄影启蒙地。当我来到美国学习艺术摄影之后,在点评我作品时我的⽼师经常会说,我的作品⽐美国摄影师更美国。去年还有⼀位⽩⼈摄影师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假扮中国摄影师,拍摄私摄影来获得国外机构和画廊的关注。摄影作为⼀种西⽅发明的媒介,来⾃东⽅的摄影师总会⾯临着西⽅凝视下的某种刻板印象。

于是,我邀请丽水摄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我合作,⼀起重构摄影史。摄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扮演着摄影史上著名的那些发明者,从达盖尔到卢⽶尔兄弟,从蛋⽩摄影到AI摄影。通过摆拍摄影的⽅式,我希望去探索宣传摄影和剧照摄影的关系。

与此同时,摄影博物馆里的很多物件是⼀种⼈造的档案材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根据网上的材料制作了很多模拟档案。我把这些物件模型呈现出来,希望去思考关于摄影的档案性和纪实性的问题。

在项目最后,我申请了一天时间把我拍摄的照片放回到博物馆进行陈列,把虚拟的摄影史放到了博物馆里。我邀请了当地学习摄影的大学生重新来学习新的摄影史,一个被中国人发明和改造的摄影史。

部分作品

评委评语

陈荣辉作品一改往日的直接日常式观看记录,将自己带入到一种新的“观念”尝试,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在某个特定时间改变和尝试比作品本身更为重要,在这一点上他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就本期他的作品而言,相比其主动的探索精神来看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能看到他带有很强的对摄影艺术本体价值的历史责任和危机感,但作为今天的艺术家而言,直接的感知和表达仍然非常重要,陈荣辉的作品中夹杂着这种对抗,似乎是和他自己的对抗。当然这种观念和语境多少受到他留学的影响。(邓岩)

郭珈汐

灵山记

作者简介

1993年出生于辽宁大连,现生活工作于杭州。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景观设计系,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摄影系。入选2021年浙江省“五个一批”文艺人才孵化项目摄影新峰人才。作品曾展出于TOP20·202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第三届1839摄影奖获奖作品展,2020年浙江省青年摄影师联展及2019年第二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等。

作品阐述

位于杭州钱塘江与富春江交汇一带的灵山山体岩石适于建造,大量开采后遗留下独特的景观地貌。在矿区土地即将复绿填平、即将成为另一种景观之前,记录下这一段将永久成为历史的图像。我用摄影手工书的方式处理和记录这些独一无二的游走方式与空间体验,所有被切割的体块都可以通过书籍的开合结构得以还原为完整的方体,正如同我们对山体的索取、逝去的过往、已故的亲人和生活的印记,仍以另外的方式存在着,化作风雨,穿越时间,回归如一。

同时,面对山体中另一部分已被开发布满霓虹灯管并将逐步扩大的景区,亦提出思考和疑问:我们不断改造后的人为的地貌景观,可能是美的,但无意中“破坏”造成的景观,我认为也是美的,至少它们更贴近于自然的原始状态,那么,现今社会,我们不断在做的,可能是用一种人为美,去取代原始自然美。这种取代的分寸感,也许还有待于深刻探讨。

部分作品

评委评语

郭珈汐通过对一处并不知名的郊野景观灵山的多次视觉考察与影像记录,以手工书的方式还原自己的所见所感,凭借其景观设计等学业背景,通过以影像为主的多种媒介融合,营造出自己心目中可居、可观、可游的微缩版山水。这种颇具新意的营造,既是从学识贯通和艺术感悟角度对具体对象物的观照,又在精细而又灵活的媒材应用中,成就对空间的空间再造,是一项颇为别致的创新艺术行动。

其间的静态照片,都是有讲究的素材积累和空间浓缩,在立体化的手工书展示空间里,以细节还原重新审视下的灵山印象,不仅是对藏于这处即将开发和改变的俗世景观中的文化底蕴的挽救,又是一次“我见青山多妩媚”式的灵魂对话。

《灵山记》胜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细节的考究处置,在众多的高校毕业作品中当属上乘之作。(柴选)

黄庆军

主播的家当

作者简介

独立艺术家,1971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省,1998年12月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目前工作生活在北京。代表作品为1992年至2002年间的《蒸汽机车》,和2003年开始至今的《家当》长期项目。《90后家当》、《网购家当》、《无家者的家当》、《主播的家当》为家当项目的重要分支。作品见诸各类国际媒体,被纽约时报、纽约彭博新闻社、美国连线等媒体报道过,英国BBC前后三次采访报道家当系列作品。

作品阐述

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限制了人们的出行,两年内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身处在后疫情时代的人们通过智能手机来感知社会,短视频直播间成了个人展示才艺的窗口。2021年底我想拍摄一组《家当》系列作品的分支《主播的家当》,于是我找到了快手平台、得到快手的支持,经过多日的磨合、联络,得到一些有特色的主播的许可,拍摄了他们直播间的家当,这里面有大学教授、演员、卡车司机、草根、保镖、小生意人、外卖小哥、非遗文化从业者、信鸽赛事主播等。很遗憾因为疫情还有一个主播没有拍成。这些作品是众多直播间的一个切面,网络的发展给了大众广阔且更加自由的选择空间,于他们而言,直播间是互联网变迁、个人命运跃升、社会新兴生产力和消费升级的见证媒介,同时,生发于直播间的“老铁情谊”也是一部分人的精神寄托。聚焦他们的直播间的家当、他们赖以生存的谋生工具,能看到一个时代的流变。

部分作品

戴博士实验室

海海的房车生活

走南闯北的老三

田斌+逗你玩

女保镖张美丽

评委评语

每次看黄庆军的家当系列作品,都有点替他心惊胆战,真怕他基本维持不变的拍摄方式,下一次难以为继。《主播的家当》的拍摄,除了人物的选择更贴近时代外,这次的画幅也用了竖图,这些在形式和内容上做的微小改变,当然不算高明。但这也正是黄庆军作品风格辨识度最为鲜明的地方,一是体现了摄影语言上的力量,无国界无文化背景带来的误读,二是细节耐读,常看常新,作品带给观者的体验生生不息。黄庆军的作品,与当今太多抖机灵而又花哨、苦思冥想但最终昙花一现的摄影行为,形成一种笨拙而又持续的对抗。(严志刚)

刘思典

与家人在家

作者简介

1997年出⽣于佛⼭,2019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现于帕森斯设计学院攻读摄影硕⼠。她的创作主要以摄影、⾏为、装置、诗歌等形式呈现。她擅长从个⼈体验出发,在作品中回应难以消化的内在感受。受⽂学与剧场的影响,她的影像常与⾏为结合,共同叙述当代⽣活的冲突与困境。她创作的《与家⼈在家》曾获2020年半⼭摄影⼤奖、照镜⼦⾸届⼥性摄影⼤赛⼀等奖,并已于东京、上海、成都、平遥等多地展出。

作品阐述

在这组照⽚⾥,我把⽗⺟的照⽚打印成等身尺⼨,与它们⼀起⽣活。这是我踏出与⽗⺟和解的微⼩⼀步,也是我对摄影的权⼒关系进⾏的探索。

2020年1-4月,我与父母⼀同隔离在家,⽤傻⽠机拍了很多家⾥的照⽚。我与家⼈的关系复杂。拍照时,我意识到,只有拿着相机,我才能没有情绪负担地端详他们。我们已经10年没有这么每天待在⼀块了,到4月,这样的生活已经让我无法工作,于是我逃难般搬到了上海。我将这些照片放大,打印,放在我的新家,与图像⼀同⽣活,希望能与父母和平共存。

拍摄原始的照片时,我尝到了制像的权力: 我手握呈现形象,构建叙述的机器。而在二次拍摄中,我按我的想法操控打印的图像,为我们的关系构建了全新的图景。通过拍摄、凝视、再拍摄,终于有⼀次,我能颠覆原有关系里的权力体系,创造出⼀个默默支持我的家庭环境。

部分作品

评委评语

近年来摄影对亲情主题的表现游走在媚俗的边缘,不是母慈子孝的温情就是斯人已逝的伤怀;刘思典的不同在于表现了亲情与成长之间的复杂与冲突: 亲情好像是一道非A即B的选择题,需要在压迫与顺从、权威与自由之间给出答案。她用照片虚构了一个父母亲在场的戏剧性空间来处理这种复杂关系,可以看作是对非A即B选择题的逃离,也可看作摄影师对图像理解的灵机一动,更可看作“少年听雨歌楼上”的小“作”。(王保国)

廖永勤

复读的现实

作者简介

出生于四川阆中,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成都国际摄影文化交流协会副主席。2016年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金路奖”。2021年“复读的现实”—廖永勤摄影作品展,获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金翅鸟最佳摄影师大奖。作品曾在《摄影世界》、《西南航空》、《四川画报》、《华夏地理杂志》、《南充日报》等报刊上发表。

作品阐述

2019年,我在三亚收购一座废弃的酒店,在对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希望留下一些酒店的影像记录。这个荒废的酒店在大东海海湾附近,经过多次到现场查看,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这一系列作品,能感受到一些浪漫和略带感伤的情绪,也能看到衣食住行和酒店未来状态的遐想和美好的一种状态。

这次拍摄总体上是一种从拍摄家乡阆中这种纪实的方式,走向对自己、工作以及项目再认知的过程,创作手段看似相似,但仍有所不同。这组作品更多的强调对本人的想法及观念,甚至是对未来酒店和社会的思考过程。

部分作品

评委评语

复读的现实是艺术家对缺失的情感部分在现实中的真实投射,也是对拍摄对象或者所处空间的一种再认识的过程。在废弃的建筑中再重新制造拍摄的场景其实是对缺失部分的还原,艺术家对废弃建筑的直接拍摄和置景拍摄是在将虚构和真实之间的界限打破,在一个客观的废墟中主观地加入艺术家的情绪,将自己曾经的未能记录拆迁的遗憾通过对废墟的再次认识予以弥补。(钟维兴)

任泠霏

从那一天起

作者简介

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美术学专业,双硕士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纯艺摄影、录像及相关媒介专业,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获FORMAT摄影大奖、 Photo Fringe Danny Wilson Awards专业评委大奖,Alice Beck-Odette创作基金、IPA国际摄影奖荣誉奖等。作品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芝加哥滤镜画廊、英国Photo Fringe、三影堂、北京在三画廊、上海APS美术馆、上海ART021、丽水摄影节、平遥摄影节、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等展出。现工作于Fotografiska摄影博物馆纽约馆,纽约摄影艺术杂志《Musée》高级图片编辑,《Wallpaper卷宗》《WSJ. Magazine》摄影师,同时是一名独立策展人。

作品阐述

“从那一天起”是一个以自身经验出发的长期创作项目。我以直白或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对亲情、爱情、社会环境变动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回应,并以此探讨身份、家庭、社会、城市生活对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普遍的,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连绵的。通过运用不同材质,并对图像进行切割、粘连、重叠等手段,力求实现图像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之间的转化,并以此来建立虚拟世界、情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连结。目前我主要着力于两个方向,一个是疫情时代下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映射,以及对周围环境感知变化的反应,如《隔离/碎片1-15》《草地上的野餐》《Zoom上的野餐》《居家办公》;一个是围绕母亲去世和远离家乡生活所带来的一切心理上的转变,旧连结的延续和新连结的诞生为创作背景,如《她/相框中的她》《枯枝》《山 · 树 · 间》《翻新》等。这些人生中的事件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部分作品

草地上的野餐_Zoom上的野餐

草地上的野餐

Zoom上的野餐

2D 4D 6D 7D_01

2D 4D 6D 7D_02

评委评语

任泠霏用墙面+照片+鱼线重建了互联网时代的疫情生活,将技术对生活的宰治(碎片化、虚拟化、面具化)表演得淋漓尽致。她的作品充溢着视觉冒险的乐趣(比如将纪实摄影的严肃与达达式拼贴嫁接在一起),呈现作品时视觉元素(比如单幅照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游离与游戏的状态——但这里的游戏不是发动传统美学中对抗技术宰治的游击战,而是发生了一个转向:它不构建意义而只堆砌视觉,以妩媚之姿暗示对技术宰治的彻底顺从。(王保国)

史国威

重·现

作者简介

1977年出生于河南洛阳,200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平面视觉艺术交流系摄影专业;2006年获得德国多特蒙德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 Dortmund)摄影专业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史国威以摄影作为创作工具,并有意识地弱化其特有的媒介属性。他拍摄的物体大多是身边的平常物,它们似乎都有着某种模糊的群体意志。史国威通常会抹掉被摄物体的色彩,呈现单一的黑白底子,再用透明水色画上颜色,最后形成一幅彩色图像。这阐明了他对客观世界的不信任和怀疑,也是在挑战摄影的客观性。他不认为摄影能解决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而肉眼对色彩的感知远超过镜头,通过大脑对拍摄场景的回忆,用认为合适的带着真实情感的颜色调和出当时的情景,这样才能更加生动和准确的反应出对世界的感知,而这些只有通过手工的介入才能获得。

作品阐述

这些年我一直不懈地尝试,试图打破摄影与绘画的边界,就像打破一道腐朽的墙。更确切地说;我正努力使自己游离在边缘线上,活像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保持着平衡,不倒向任何一边,即摄影或者绘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更加清醒和冷静地面对周遭的事物,使自己不迷失,也使自己更丰富。就像河流的边缘,总是长着比别处更肥美的野草,那里的养分才最丰富。

我的作品也越来越趋向没有主题。我认为任何带有强烈主题的做法在现实面前都是片面的无趣的甚至是愚蠢的。“去主题化”的画面使作品呈现出更加单纯和深刻的气质。我拍摄一片草地,一堆石头,一片树林,并使它们充满画面,当你审视它们时,就如同你不曾那么仔细地观察过自己配偶的脸;那是多么熟悉却又陌生,而且令人感动。接下来我不断地用绘画的方式,缓慢认真地用毛笔蘸着颜色描摹这些熟悉的轮廓,使他们看起来符合逻辑。当最终完成了在黑白图像上的绘画后,再看此时的画面,你会自问:“这还是那片之前我拍过的树林么?”,“好像是吧……”。这种不确定性的答案或许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所谓艺术的意义所在吧,也是我不断追求的,努力使作品处在摄影与绘画的边缘。

部分作品

评委评语

艺术家一直在摄影和绘画之间游走,界限模糊不清的状态以及掺杂了相对客观又表现了相对的主观。很难对史国威的作品有一个精准的定义,既是照片,也是绘画,尤其是在主观情绪里不自然溢出的笔触,在这个模棱两可的方寸间,艺术家试图让摄影和绘画找到一种平衡。制造影像的同时,也是主观和客观的集体表达。(钟维兴)

舒巧敏

罔两

作者简介

现工作生活于浙江丽水。2021年,作品《罔两》入选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获2021丽水摄影节优秀展览;2019年,作品《乡村舞台》获2019丽水摄影节专家推荐摄影师;2017年,作品《无名山》杭州江虹艺术馆个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首届“非常·西湖”影像艺术展;2016年,作品《人造名胜》江苏郎静山摄影艺术馆个展。

作品阐述

庄子《齐物论》造“罔两”一词,意指“影子的影子”。郭象《庄子注》独化论中说,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

我以瓯江鱼类为创作母题,使用古典工艺、医学生物影像、负像及微观等技术方式,将鱼的内涵外延并抽象化,通过幻化的视觉呈现演绎我对“瓯江”的诗性表达,它们就是影子的影子。

部分作品

幻NO.1目

幻NO.6神经系统

皮肤色

幻NO.7卵

鳞NO.2

评委评语

舒巧敏以瓯江鱼类为母题,为家乡的影子,为“罔两”一词的当下视觉理解。他将鱼“拆解”,并运用多种工艺技术方法耐心细致进行视觉处理,展开对“瓯江”的认识。《罔两》系列基于摄影史且面向未来的各种工艺方法,与生物、江河、家乡这样的特定对象,可谓是相得益彰。《罔两》系列里的一个个分支,各自不同,又互有关联。舒巧敏捕捉追索这些景象的影子,把它们当作某种象征来显示,清澈和神秘并存,这里面蕴含着发现、推断、周详的计划。这些作品不是写生,不是写实,它们是看得见的事物,也是看不见的事物,是记忆、心思、情感和想象力的错综而又形象的表现。(姜纬)

吴为

芬芳一生

作者简介

199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硕士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新闻纪实摄影专业和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创作专业。自由摄影师,现生活、工作于成都。

作品阐述

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

我的外公杜芳耀,生于1930年,2013年6月8日清晨去世。他临终时,我在重庆。我的外婆温美芬,生于1928年,2018年12月21日晚间去世。她临终时,我在北京。等我赶回家,他们都已经变得不可拥抱,不可触及。死亡没有给予我们准备和告别的时间。

1992年,在我出生前,外公外婆离开重庆前往成都,照顾我妈妈,守护我出生,直至养育我长大成人。我的生命里,处处都是他们的痕迹,他们的消失让我无从接纳。

我花了些时间,去到外公外婆生活和工作的老屋与县城,倾听他们年轻时的故事。数次重回一起居住了十七年的家,浸入陈旧的时空,打开封存的遗物,整理他们的人生,将曾经为外婆拍摄的照片,贴合进入现在的房间。还前往共同旅游的景点,站在原地拍摄,将现有空间、如今的我,和过往的旅行纪念照三者叠加,创造虚构的真情。我从他们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组成《芬芳一生》,献给他们。

我在故地寻觅他们的身影,拜访他们教过的学生,抚摸他们穿过的衣服,点亮儿时的烤火炉,日复一日坐在他们的房间里……我运用摄影和文字所做的一切尝试,无非是想和他们产生更多的关联,创造属于我们再续的回忆。尽管他们已经逝去,但思念常在常新,真爱永恒不灭。

部分作品

评委评语

吴为的《芬芳一生》,初看可能会给人的感觉和众多类似的题材一样,只是通过一些老物件的堆砌拍摄来传递一种感伤的情绪。实际上这个主题,从动机、标题、文字、影像、声音,一直到拍摄的行为、相关物件材质衍生品装置和现场的展呈设计,都参与了这个庞大而又细腻体系的作品建构当中。它既是作者个人感性而又伤感的一种回忆,也是时代留下的一种理性而又残酷的现实揭示。而优秀的作品,价值和力量往往来自后者。(严志刚)

杨泳梁

设色山水

作者简介

1980年出⽣于上海嘉定⽼城,⾃幼学习中国传统绘画。2000年代初期,他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分院毕业,此后开始从事多媒体艺术创作。⽬前在纽约和上海两地⼯作、⽣活。

杨泳梁的作品撷取⽆数的城市影像,通过数位合成、重构并⾰新了中国⼭⽔。远看是⼀副⽓韵⽣动的⼭⽔巨册,近观却似⾛进现代⽂明发展的缩影。他的作品常年于国内外展出,并在全世界被多个重要美术馆、公共机构收藏,包括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纽约⼤都会博物馆、波⼠顿美术馆、⼤英博物馆、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等等。

作品阐述

在十余年的实践中,数码山水已成为我的标志性语言。我所创造的世界以描绘北宋山水画的形式,成为了回应现实主义本质的里程碑。

疫情期间,我在纽约想着家乡上海,逐渐意识到当⼈们真正面临灾难时,比起反思和担忧,更应心怀希望、憧憬美好。因此在新作设色山水系列中,我构建了⼀个充满色彩的新世界,通过鹿、白马和孩童等不同意象寄托对生活美好的温暖期望。

部分作品

评委评语

看杨泳梁的创作,要看他一直以来的脉络。“山水”就是他长期的脉络体现。借助“山水”, 杨泳梁投射自己的世界观。《设色山水》既沉郁悱恻,同时又静寂清朗,他这些作品其实是在考察我们的历史与我们身处的所有现实之间的关系,其中充满了理想,愿望,意志,疲倦,误解,想象和幻觉。他想探讨山水,作为一种中国人千百年来所依恃的价值尺度和精神资源在当下现实中是否已经或接近枯竭,抑或也可以是一种精神上的重生。这是艰难的探索,我们面临的真正困难不仅是如何去理解历史,更是我们所理解的历史如何延续到如今,它怎样从过去进入了现实的境况。(姜纬)

原标题:《浙江3位摄影师上榜 | 第九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公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