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导盲犬:美好想象与残酷现实

2022-05-08 07: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崔斯也

一位盲人即便幸运地拥有了一只导盲犬,依然会继续面临重重困难。

在大众的想象中,导盲犬总给人忠诚、聪慧、温柔的印象。在普通人心中,它们也促成了无数视障人士过上某种幸福生活的样本。这种认知可能来源于人们看到的诸多影视作品——电影《导盲犬小Q》中,小Q和渡边先生的情节温馨动人,人和宠物之间的深切情感足以“看哭所有人”。

电影《导盲犬小Q》剧照。

但现实情况是,影视作品只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与关爱的部分。导盲犬本身也许是“天使”,但在真实生活中,和导盲犬有关的一切,却并非全然是美好的想象。

培养一只导盲犬:高投入、低产出

想培养出一只符合标准的导盲犬并不容易。

大连导盲犬基地,是我国第一家能够在导盲犬的繁育、培训、应用等方面提供专业性指导的非营利性导盲犬培训机构。这家基地成立于2006年5月15日,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批准,由大连医科大学和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组建。作为非营利机构,它训练出的导盲犬都将免费给予视障人士使用。

想培养出一只符合标准的导盲犬并不容易。/纪录片《导盲犬NO.31》

2013年,《北京青年报》报道称,基地自成立以来的7年间,成功培训出的导盲犬数量是60只左右,相当于每年训练合格的导盲犬不足10只。而培养一只导盲犬的费用在12万元以上,费用由政府和基地各自承担一半。

在训练过程中,导盲犬的淘汰率高达70%—80%。被训犬只一旦出现不符合要求的表现,就会立即遭到淘汰,其理由包括:“有攻击小孩的倾向”“性格过于紧张,适应能力差”“性格焦虑,不可改善地怕车”“害怕枪声”等。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导盲犬并不属于宠物。它们一开始选用的就是温和亲人、不带攻击性的品种,还需要连续三代没有攻击人的记录,接着再经历两至三年强度极大的训练。其中包含最重要的“食物诱惑”训练,要保证导盲犬在工作状态下完全拒绝食物的诱惑。

与此同时,投入成本如此之大的导盲犬,每只犬的工作年限却只有6—8年。退役后,它们因为年龄偏大,还面临着严峻的领养问题。2020年,上海导盲犬学校发消息称,上海首批于2008年正式上岗的10多条导盲犬在全部退役后,部分被原本服务的盲人家庭收养,但也有部分退役犬4年无人领养。

大连导盲犬训练基地是一家非营利性机构。/图·视觉中国

在导盲犬产出率极低的情况下,导盲犬市场也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本应承载着美好想象的导盲犬训练,在实际中往往成为了一部分人借机牟利的手段。

2021年,新华社通过暗访曝光了云南而行工作犬训练有限公司,作为导盲犬培训机构,该公司2018年起连续中标上海残联的招标,成为导盲犬供应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骗取残疾人基金补贴。而其驯养出的导盲犬大多数不合标准,在排便、引路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大量的盲人在实际使用中发生危险。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在全国各地通过与基金会合作,采用所谓“云领养”的模式,以爱心为名线上圈钱。原本带着关怀目的的导盲犬培训,却成了一些人的摇钱树。

导盲犬,一种奢侈品

人们以为盲人都应当拥有一只导盲犬,而数字让这种幻想破灭。

中国盲人协会2019年5月的数据显示,全国各地正在使用上岗的导盲犬只有不足200只,而中国的视障人士总数超过1700万人,这一数字与导盲犬的数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国际导盲犬联盟的标准,当一个国家1%以上的视力残疾人使用导盲犬时,才能称之为导盲犬的普及。

在中国,正规导盲犬只能通过向机构申请,而无法通过购买获得。/纪录片《导盲犬NO.31》

这一数量上的差距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影视剧和新闻之外,很少能在生活中看到导盲犬的存在——导盲犬承载的美好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注定是奢侈的。

在中国,正规导盲犬只能通过向机构申请,而无法通过购买获得。一位成功申请到导盲犬的盲人,分享了他的申请过程:首先,通过网站向机构提交申请信息,在申请中需要详细地填写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工作情况,以及自己需要导盲犬的详细用途。申请者必须住所稳定,家庭成员能接受大型狗,且自己接受过定向行走训练,有较好的定位能力。

接着,工作人员将到通过初步筛选的申请人家中进行实际考察,考察2—3天,由1—2名训导员带着一只实习犬到申请人家中。考察内容包括让申请人在熟悉的路程上使用导盲犬,家人是否可以接受、是否过敏……在这个过程里,申请人则要在训导员面前充分展示个人能力和对导盲犬的需要。

考察完毕后,训导员会将文字和视频资料带回进行评估。如果评估通过,申请人需要去机构中与导盲犬进行共同训练。共同训练也是申请导盲犬的重点,申请人需要熟悉使用导盲犬,并与导盲犬建立感情,和导盲犬在同一个房间住一个月。而在这一个月当中,所有费用都要由申请人自己承担。

2021年12月2日,江西萍乡,残奥冠军贾君婷仙(右)到特殊教育学校给盲童上盲文课时,导盲犬一直守护在她身边。/图·IC

在这期间,申请人和导盲犬会经历一次考试,如果成绩特别差,就会被机构劝退。

等到训练结束后,机构会安排申请者进行最终的考试,内容是申请者和导盲犬进行寻找目的地的行走,通过毕业考试后,申请人才可以将导盲犬带回家。在未来10年内,机构的工作人员还会对导盲犬的使用情况进行长期的后续追踪。

对大部分人来说,仅仅是第一阶段,就可能会耗费数年时间等待。而得到一只导盲犬仅仅是开始,对于收入不高的残疾人群体来说,饲养一只导盲犬,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如果算上成本,一个盲人终身使用导盲犬的费用可能将超过200万元。

拥有导盲犬,意味着幸福生活?

即便幸运地拥有了一只导盲犬,在生活中,一位盲人对导盲犬的使用依然会面临重重困难。

 导盲犬熊熊。/微博@周云蓬

2018年5月,民谣歌手周云蓬发微博称,在受邀参加音乐节期间,他和所携带的导盲犬“熊熊”在抵达事先预订的酒店时,先后被南京、上海两地的酒店拒绝入住。

一家酒店给出的理由是“担心狗的毛发通过通风系统进入其他房间”,另一家则称酒店在保税区内,不具备容纳宠物的卫生资格。因为无法入住酒店,周云蓬的演出安排受到了影响。而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入住酒店被拒,2017年,在去杭州演出时,他所询问的四五家酒店,没有一家愿意接受其导盲犬入住。

这即是当前国内导盲犬出行的现状。不仅仅是酒店,在各个城市的商场、地铁、餐厅,导盲犬被拒绝进入的情况十分普遍。许多场地规则的制定者们并不能理解,导盲犬和普通宠物狗有着天壤之别。在舞台上,周云蓬的导盲犬“熊熊”可以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中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甚至能24个小时不吃不喝。

 使用导盲犬的人本身就是小众群体,和导盲犬的出行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并不够完善。/图·unsplash

使用导盲犬的人本身就是小众群体,和导盲犬的出行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并不够完善。北京在2015年才开放导盲犬进入地铁,根据当时出台的地铁管理条例,导盲犬要进站乘车,除了应佩戴导盲鞍,还要佩戴防止伤人的护具。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什么才是“防止伤人的护具”却没有详细的解释性规定。

我国关于导盲犬的法律条例有两条。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二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规定:“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

但由于缺乏细则,各地区的机场、酒店、铁路系统等部门都有各自关于导盲犬的使用规范。对于视障人士来说,应对这些纷繁的规定十分疲惫。

尽管导盲犬的确可以帮助并陪伴残疾人,但它的使用价值真有那么高吗?/图·unsplash

一边是新闻中常见的导盲犬在各种公共场所中无法顺利被接受,另一边则是,尽管导盲犬的确可以帮助并陪伴残疾人,但它的使用价值真有那么高吗?

在很多现实案例中,导盲犬在路径引导方面所能做到的,只有“在训练后引导盲人走固定路线”,而同样的效果,也可以通过一根千元左右的电子盲杖来实现。相比培训一只导盲犬的高昂费用,后者的成本显然低得多。当电子盲杖被集中投入生产使用,导盲犬或许将面临淘汰。

有人说,导盲犬如今的光环,或许更像一个“为爱狗人士和爱心人士量身定做的传播陷阱”。

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普通人对导盲犬的喜爱,似乎是源于对宠物狗的天然喜欢,以及对于“动物帮助人类”的陶醉幻想。

有人说,导盲犬如今的光环,或许更像一个“为爱狗人士和爱心人士量身定做的传播陷阱”。/微博@中国导盲犬

在银幕和新闻里,导盲犬得到的往往是人们的赞美和向往。但现实是残酷的,导盲犬更多地沦为了一部分人的圈钱利器,或者消耗着另一群人无限奉献的爱心。而更冷峻的现实是,它可能只是视障人士们可望而不可即的传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