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评介|《李尔之歌》,“山羊”从哪里来
从表演形式上看,《李尔之歌》与我们熟悉的歌剧、清唱剧、音乐剧或音乐话剧等形式都不相同。内容上,与莎翁的原作的关系也比较松散。这么个“四不像”的东西,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剧社既以“山羊之歌”来命名,显然是有上承古希腊悲剧传统的意图。《李尔之歌》所呈现的庄重气氛、叙事与代言的结合(考迪利亚由三位女歌手扮演)、类似“歌队”(chorus)的歌唱形式以及对戏剧的性质和目的严肃性的尊崇,都显示出对西方戏剧根源的回归。可以说,这是这个剧社的出发点。
据布拉尔导演回忆,他少年时观看了一场戏剧演出,由此发愿以此为生。这部对他的生命产生重大影响的戏的导演,名叫格罗托夫斯基。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戏剧舞台变得越来越“富裕”(rich)。在金碧辉煌花里胡哨的景观包装之下,时常是空洞苍白的戏剧内容和表演。针对这种状况,波兰戏剧家格罗托夫斯基提出了“质朴戏剧”(又译“贫困戏剧”、“穷干戏剧”)。他主张,去除舞台上一切多余的东西,灯光舞美服装音乐等,时常会干扰到戏剧的呈现,要降低到最低的水准。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来激发演员的潜能,使演员身心的呈现,成为戏剧表演的核心。让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更为感性更为直接。他更进一步指出,戏剧艺术活动,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信仰”和“修行”。
布拉尔说,在波兰,没有一位导演不曾受到过格罗托夫斯基的影响。从《李尔之歌》的舞台上看,仅有“照明”而没有“灯光”,几把椅子摆成一排,男女演员们穿着没有明确时代和地域标志的黑色套装,以及表演过程中对人性的挖掘探讨,都显出这种影响。



早年的布拉尔曾深入波兰偏远地区采集和研究当地少数民族的民间戏剧,也曾系统研究过印度戏剧、日本能剧和中国京剧。他还与一位生活在苏格兰的藏传佛教喇嘛关系密切,“学会了心和脑是如何工作的”。这种影响,甚至在舞台表演的技术细节上都会有所体现,演员在台上的常会用到类似喇嘛“辩经”的手势,让观众清晰地感受演员之间的能量传递和流动。
基于对东方哲学思想的痴迷,他开始进入对“仪式”的研究。他认为:仪式不一定有清晰的逻辑,但一定会激发出强烈感受并产生意义。仪式往往会采用某种对称性和变形性的形式语言,如首尾呼应,动机(段落)贯穿,让人体验到强烈的形式感和装饰性,把人们从现实世界中,带入到非现实的 “真实”中。

山羊之歌剧社的作品中,有些是比较具象的。如《麦克白》、《樱桃园的肖像》和《疯狂的神——灵感来自<哈姆雷特>》。从《回到声音》起,他们逐渐转向抽象。《回到声音》以14首苏格兰的高卢(凯尔特)民歌为基础,经过重新编曲,由一群完全不懂高卢语的演员来演唱和表演。这部作品并不是为再现苏格兰高卢文化的传统风貌,而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更为开阔更具延伸性的演绎诠释。民歌原作中有一段妇女送葬时演唱的歌曲,边唱边哭,而山羊剧社的演出只是让女演员默默流泪。导演的意图是:人们哭泣并非仅仅因为悲伤,而是,被触碰到一些地方,让人能尽情表露宣泄,可以是痛苦,也可以是喜悦。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渊源,山羊剧社的《李尔之歌》便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迷人色彩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