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盘点: 发射至今,“风四”干了哪些接地气的事儿?
中国气象报记者牛彦元
编者按:
9月25日,风云四号A星(以下简称“风四”)正式交付使用。此前,在轨测试9月余的“风四”有着不俗的完美表现,堪称气象卫星界的“翘楚”。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让“风四”独白,向读者展现其驾驭黑科技的实力担当以及做的那些接地气的事儿。
看构成,我确实挺“高大上”。但其实,我也很“接地气”。
从发射到现在,我一直处于在轨测试期间,也就是不断调试我携带的仪器,确保观测的准确性。
不过,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试试自己的新技能,盘算着干点儿服务公众的事儿了。
这一切,得从“蹭热点”开始。从5月3日至7日的北方地区沙尘过程,到6月20日至24日华北特大暴雨,再到6月底至7月初的南方持续降水、台风“苗柏”“南玛都”,甚至九寨沟发生的7.0级地震……在轨测试7个月,沙尘、暴雨、台风等几类灾害性天气轮番登场,几乎每次重大天气过程我都没有错过。
在沙尘天气监测上的“首秀”,我就成功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5月3日至7日,北方地区迎来最强沙尘过程,10余省(自治区、直辖市)被黄沙吞噬,影响面积达163万平方公里。网友调侃,感觉一直在“吃土”。可是,如此强的沙尘过程在开始时,北方很多地区的地面监测站却并没有发现沙尘的踪迹。原来,此次过程中的温带气旋非常强,沙尘被卷得非常高,都跑到云上面去了。不过,这一切都逃不过我的眼睛。如今,我能够对沙尘进行立体监测,从而把沙尘更加清晰地刻画出来,从而有效识别沙尘来源,判断其发生发展过程。
什么时候下雨?在哪下雨?有我在,天气预报员回答这些问题时可是增加了不少底气。就拿6月底至7月初的南方暴雨过程来说,我的前任——“风云二号”拍摄的云图,看上去就是“白花花”的一片,需要预报员丰富的经验和反复研判。而我拍摄的云图,不仅能够看到云的清晰结构,更能够看到多层云、多种云,具备了能够解析暴雨天气不同层次水汽输送等新增能力。这种能力对于预报降雨,对于了解整个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都具有极强的作用。于是,7月23日起,我开始盯着华南地区进行加密观测,提供暴雨云系动态监测图像,为预报员进行降雨研判提供依据。
今年,为了看台风,我还特意挪了挪“窝”。成功入轨后的初期,我一直在东经99.5度运转。5月25日起,我漂移到风云静止卫星的主业务位置(东经105度)附近,提早做好业务值班准备。这可是观测台风的“头等座”,相当于是在台风“头顶”上进行观测。加上我携带的高时空分辨率多光谱成像仪最高分辨率可达五百米,能把台风的结构形状、细节等看得更加清晰。而这些信息对于台风的定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台风在登陆广东前,我也开展了高精度观测,对掌握台风的强度,包括风雨分布都有重要作用。
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专项气象服务保障、为四川九寨沟地震提供观测云图……
这些只是刚刚开始,未来,我施展拳脚的地方还会更多。
本文顾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气象卫星工程办公室主任 陆风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责任编辑:小雨
七天天气预报看这里!!!-----链接地址:http://3g.zgqxb.com.cn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