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起父母起诉子女案正在挑战印度传统家庭观

张文娟
2022-05-13 21:4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2022年5月10日,萨达娜·普罗萨达(Sadhna Prasad)在印度圣城哈尔德瓦尔(Haridwar)地区法院提起了一项诉讼,将自己的儿子萨格尔(Sagar)、儿媳及其娘家人列为被告。普罗萨达夫妇在起诉时指出,自己只有这一个儿子,为培养他倾其所有,包括送他去美国学习飞行员;也包括花费巨资为其举办婚礼,还专门掏钱让其去泰国度蜜月。结果婚后,这对夫妇不但不跟自己一起生活,而且儿子的收入都由儿媳及其娘家支配。儿子儿媳结婚六年后不要孩子,让自己和老伴正经历断后的痛苦。因此,他们的诉讼请求是,对方要么一年生孩子,要么赔偿他们含辛茹苦抚养儿子的费用及断后的痛苦损失费5000万卢比(约合439万人民币)。这看似荒唐的案件背后,却折射了印度传统家庭观的现代转型挑战。据印度媒体报道,这是印度第一起父母诉子女要求抱孙子或赔偿抚养费的案件,因此,引起了印度国内及国际媒体广泛关注。

我们一家在印度生活了七年,印度式父母和中国式父母有相似之处,如父母对孩子无保留地付出,尤其在教育投入上。但我发现更多的是家庭观的不同。印度的家庭观跟我们的已大相径庭,应该说,比中国更维持了传统,也即家长权威制及大家庭观念。因此,我常常想象,印度的现代化是不是很另类。印度的同事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表现,都让我感觉他们的家庭观有些不可思议,但也许就是我们过去的样子。

首先是父母或家庭中尊长的权威。比如,直到今天,即便那些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他们大多数人的婚姻都是父母安排的,自由恋爱的婚姻很少。印度的大多数年轻人,在结婚后要与男方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有爷爷奶奶,也要一起生活。我还有一个同事告诉我,他哥哥嫂子的关系很不好,但是,他们不能离婚,因为一旦离婚,他的哥哥就完全丧失对继承家庭财产的继承资格,这是大家族的规定。甚至对于金德尔全球大学的印度学生,虽然已经是大学生了,校方还在课程系统上开辟家长端口,在其他国家,恐怕只有中小学生有这种安排。很多时候,学生外出或缺勤,需要争取父母的意见。参加家庭聚会,所有的印度人都要去这个家庭中最尊长者那里行触足礼或以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尊敬问候,才会去跟邀请的主人寒暄。这处处都体现了家长制权威或尊长权威。

当然,印度父母的付出,也是让人惊叹的。印度的很多女性,即便读了大学甚至出国留学,有了孩子之后,变成了全职妈妈,尽管大多中产家庭都有保姆,因为孩子的照顾,保姆取代不了,这些妈妈们忙着监督作业,上各种培训班等。同事告诉我,我们大学有些学生的父母,竟然为了让孩子上哈佛的夏令营而进行银行贷款或者卖掉房子。印度的银行贷款利率是非常高的,为了上个夏令营进行银行贷款,的确不是一般的支持。尽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投入也是竭尽全力,但印度父母的这种付出指数,可能已经超越中国父母。当我提出疑问时,我的同事说,这就是印度式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可以不惜一切。这样说来,像开头提到的案件中的普罗萨达夫妇,他们为了培养自己唯一儿子的 “不可理喻”的付出,也就不难理解了:工薪家庭,却要送儿子到美国学习飞行员;在儿子结婚时,贷款给孩子买奥迪A6,及资助儿子儿媳到泰国度蜜月等。

这种亲子关系类型,也培养了印度人的大家庭责任感,以至于他们的一些行为,让我从中国人视角不好理解。比如,一位校长很看重的年轻学者,竟然拒绝校长对他的海外出访安排,原因是,他需要回家陪他的母亲。还有的同事申请停薪留职一年,回去照顾自己生病的母亲,尽管自己的学术生涯正在快速发展期。我还有一位学生争取到去西班牙的学期交换,结果没等到考试就匆匆回来了,原因是他的堂妹要结婚,他必须要回来张罗,结果导致接下来的几个学期他需要选很多课来弥补学分。我有同事,父母去世后,是伯父养大,中间资助她去英国读书,直到在耶鲁取得博士学位。我还有一位学生,也是父母早亡,他的叔叔资助他到金德尔全球大学读书,五年下来,至少需要30万元人民币。我在哈佛这边遇到了一个商学院的印度学生,他在哈佛商学院得到了很少的奖学金,他所有学费都是姐姐帮他出的,她姐姐也不过是一位拿工资的军医。这种大家庭间的真金白银的相互支持,在中国已经很少见。

在疫情期间,我的那些十八九岁的学生不顾风险,在全家几乎都感染后,陪着不同家庭成员跑医院、排队等氧气罐等,成为高风险时期大家庭中的中流砥柱,也无法想象中国的年轻孩子能做到。在印中资群里,关于印度人为了家庭事由经常性请假的段子层出不穷,最后以至于变得“见怪不怪”。印度人的那种大家庭观,在中国早已淡出了历史舞台,于我们已变得奇怪,但是,在他们那里还是活着的历史。

当然, 印度这种大家庭观的延续,也不单纯是靠文化的软约束,实际上也有法律的加持。印度在立宪时,就如何对待宗教和传统,将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进行了区分。政治上建立了现代民主政治,但是,在家庭生活上做出了妥协,没能建立起调整婚姻家庭的现代民事法律制度,而是将家庭生活留给了身份法:也即印度教徒的婚姻家庭,由印度教法管辖;穆斯林的家庭生活由穆斯林法管辖,天主教徒的婚姻家庭则由天主教法管辖。只有跨宗教或跨国婚姻才可考虑适用世俗法律。而这些宗教法律往往给尊长和宗教领袖更多权力,他们的决定也就成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在文化软约束和法律强约束下,印度的家长权威制和大家庭观得以在印度普遍延续。在有些地方,如果女孩子跨越种姓和宗教选择伴侣,会遭到大家庭的无情对待,甚至荣誉谋杀。这不是小说,在我生活的哈里亚纳邦至今还在发生着。但印度毕竟也被裹挟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洪流中,还是偶尔会有不寻常的离经叛道者,比如萨格尔夫妇。萨格尔接受了父母安排的婚姻,但是,却也在挑战一些传统,如没有跟父母一起生活,及婚后选择不生孩子等。他父母在与其多次沟通无果的情况下,选择将他们的矛盾公开化,如将其送上法庭,并将家务事带到媒体的风口浪尖。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案件在印度引发了比较大的公共讨论,印度媒体报道的评论区支持父母和支持孩子的都有。有些人认为,父母的请求理所应当,甚至担心,会引发父母状告子女的雪崩式爆发。还有的替老人担心,认为老人们应该留自己的房产,万一子女不跟他们一起生活,不至于流落街头。但评论区毕竟年轻人多,戏谑这对老夫妇的评论更多。有些提出,印度的父母太霸道,总认为孩子应该对自己言听计从。还有的说,儿子应该反诉父母要一个亿,给一个亿后再生孩子,否则养不起。还有的说,既然父母让孩子下不了台,儿子应该反诉父母,以后即使生了孩子也坚决不让父母接近……         

我原以为,印度大家庭观的延续是相对波澜不惊的。普罗萨达夫妇的这一诉讼及其相关评论,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大家庭观在看似平缓的社会流动下波涛汹涌的一面。家庭观是现代化转型中必然要面临冲击的命题,也许印度只是变得晚,变得慢,但也许在走一条“另类“的现代化道路。

(作者张文娟系金德尔全球大学印中研究中心创始主任)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