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网刊文评“足球场上的迷信”:警惕体育圈“反体育”行径

沈慎/人民网
2017-09-27 16:36
舆论场 >
字号

人民网9月27日消息,最近,体育圈怪相频频,引来不少热议。

北京马拉松、成都马拉松相继出现多起号码布“套牌”事件,引发舆论关注,一时间,“套牌”似乎成了马拉松通病集中爆发。足球比赛中,河南建业的主场赛场上出现15位“大师”在做法,写着“建业必胜”“天意建业必胜”等字的标语让人大开眼界,也成为球迷吐槽的焦点。蹭跑、替跑等现象屡禁不止,球队获胜需要大师……种种怪相让人感叹,体育圈的事怎么越来越看不懂。

虽然举办方三令五申、有关部门出台白纸黑字的规定,但马拉松赛场上却依然混入不少“明目张胆”的替跑者身影。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有的是因为赛事名额紧缺导致中签难,不少跑友只得花钱买名额;有的通过替跑来谋利,而花钱雇人恰恰是刷成绩的捷径;更有不少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能够在朋友圈里面“秀一把”而不顾体育比赛的规则、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而耍“小聪明”;当然,监督管理不到位的主办方也难辞其咎。替跑行为破坏了竞赛规则、违背了体育初衷,也给比赛安全带来很多隐患。前不久,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国内首例马拉松替跑猝死索赔案,让人们再次看到马拉松替跑的危害。

当虚荣心渗透到体育比赛中,漫长的马拉松赛道将变得不再纯粹,当四十多公里奔跑中留下的汗水包含太多利益的考量,我们关于更快更强的追求似乎黯然失色。如果马拉松中的替跑行为还只是钻了规则漏洞的空子,那么中超球场上出现“大师”作法,无疑是竞技体育发展的“走偏”,令人匪夷所思。竞技体育追求获胜无可厚非,但不扎实提高内部管理和战术训练水平、不依靠俱乐部上下的团结合作和奋力拼搏,反而靠“大师”作法来寻求心理安慰,对球场上挥汗如雨的运动员来说可谓一种侮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像这样荒诞的行为,近年来在中超球场上屡见不鲜,既有根据风水理论把球场座椅涂成某种颜色,也有为了好运而穿某种衣服,赛前的这些“小动作”“小迷信”似乎已经见怪不怪。

不论是群众体育强调在运动锻炼中增强体质,还是竞技体育所展现的昂扬向上的拼搏进取姿态,体育精神正如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所言,“它能鼓舞人心,它能团结人们,它的力量不可取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成绩不仅仅在于拿多少奖牌,更在于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马拉松替跑、足球场上的迷信,这些怪相虽然只是体育圈中的个案,但却折射出当下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对个体而言,怀着虚荣心、功利心、利欲心,赛场上的挥汗如雨也就无法转化成激荡人心的力量;对社会来说,价值观扭曲会让体育事业发育畸形,其中包含的精神就无法做到凝心聚力、振奋人心。

如何破除体育圈的怪相?让体育功能归位恐怕是关键,而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体育管理部门的主动作为。当事件成为舆论焦点,一味谴责替跑者、谴责俱乐部或许只能治标而不治本,根源要在提高体育现代化管理水平上下功夫。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来堵住规则上的漏洞,也需要在法规完善和惩处机制等方面为体育比赛保驾护航,但最重要的是要将体育精神贯穿到体育发展的全过程。体育管理部门要成为体育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在划清底线和明确规则中倡导健康心态和文明行为,让“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原题为《人民网评:怪相频频,警惕体育圈的“反体育”行径》)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