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玄奘西行》:赋予民族器乐人格,讲玄奘取经的故事
你可能看惯了戏剧、戏曲、舞剧讲故事,用器乐讲故事呢?中央民族乐团出品的《玄奘西行》,便赋予民族器乐人格,全程用器乐讲起了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10月8日-11日,首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来到上海文化广场,连演四场。

《玄奘西行》由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姜莹担任作曲、编剧、总导演。2013年,姜莹来到中央音乐学院,联手导演王潮歌推出了《印象国乐》《又见国乐》两部大热之作。两部作品都用大量篇幅展演了民族器乐的魅力,观众评价不俗,姜莹的创作野心也渐渐大了起来——用整场音乐会说一个故事,在音乐中展开矛盾冲突。

用器乐去讲一个故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最开始,姜莹只是担任作曲工作,随着编剧和导演因难退出,她不得不担起编剧和导演之职。
姜莹花了半年时间尝试编剧,编剧之后再写曲,音乐给了她画面感,编剧和作曲的过程中,舞台创意也在脑子里了。
姜莹说,“我是以三重身份在做这部剧,所以在创作时是有着立体思维的,在作曲前已经完成了剧本创作,所以会思考根据音乐,如何将玄奘的精神、每个人物的个性、包括乐器的特点展现出来。”
同时,她还要考虑服装、舞美、多媒体等各方面呈现出来的效果,工作量庞大,过程艰辛,但好处是明显的——舞台各个细节一环扣一环,最终的呈现达到了高度化的统一。《玄奘西行》由“大乘天”“佛门”“一念”等十七个章节构成。

之所以设计玄奘吹笛箫,姜莹的考虑有两点:一来玄奘要上天入地,笛箫携带方便;二来,胡琴、琵琶、扬琴、唢呐等都是西域传来的外族乐器,而笛箫是汉族乐器,符合玄奘的汉人身份。
“从头到尾用器乐讲故事,这是破纪录的,我在欧美工作三十多年,从没见过。”指挥家叶聪此番受邀回国指挥《玄奘西行》,他说,“器乐是很抽象的,一段音乐出来,你可以觉得是黑的,也有人觉得是白的,但这部作品的指向很明确,比如一听笛箫,你就知道玄奘出来了。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让民族器乐个性化,声音要美、要圆,速度也要紧跟故事发展。”


“我听每一个音符就像看字,人的喜怒哀乐、起起伏伏都在音符里,这是一部有情感的剧,能把你内心深处不可言说的东西传达出来。”作曲家谭盾也是《玄奘西行》的观众,在他看来,这部剧就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活化石,是声音的地图。
“‘一带一路’是一条看不见的路,要靠我们自己走出来。几千年来的国学、国乐传到我们手上,如何让她传遍世界,也需要我们去做。这都需要有智慧、有勇气去做,有可能摔跤,中央民族乐团做了一次大胆的创新。”谭盾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