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格尔木贫困村民的脱贫日子

2017-10-12 12: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作者 孙睿 李莎莎

  传统节日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一大早,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新华村姚元明一家老小就忙活开了,正式成为护林员的一年来,家里还是头一次这么热闹而喜庆。

  南屋的灶台上,水壶里热气腾腾,姚元明一家的男子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厨房里,姚元明的母亲、妻子和姐姐忙着揉面、捏花做月饼;院子里成群的孩子一边啃着自家地里种的玉米,一边嬉笑追逐……

  今年36岁的姚元明因患有严重的皮肤病,导致身体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差,本分的庄稼人一年靠着几亩地的收成,生计难以维持。看着家里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姚元明的父亲姚清福再也坐不住了,已过花甲之年的老父亲开始出去打工,一天收入仅50元,六口之家只能勉强糊口。

  自格尔木市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一个个好政策如春风一般吹到了姚元明的家里,在扶贫单位和企业的帮扶下,7000多元的枸杞苗让3.5亩的土地上充满了生机,两口子也高兴地成为了护林员,每天浇水、清淤,工作忙碌而充实,从担任护林员至今,家里的年收入由前年的1万元,变成了如今的10万多元,整整翻了十番。

  看着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今年66岁的姚清福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他高兴地说:“因为儿子生病,以前我们确实连温饱都没有,生活都保障不住,我就打着每天50块钱的工,生活条件很差。自从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后,真心实意帮助我们这些贫困户。我们生活也就好了。孩子们住院有共产党报销,吃的也好,穿的也好。儿子两口子的工作也找了,生活越来越好啊。”

  现在,姚元明每天和妻子一起到郭勒木德镇西村工作,两口子的心里踏实而满足。他说:“自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家收入好了,护林员的工作让我们两口子每年有7.2万元的固定收入,再就是农牧部门组织单位给我们给了枸杞苗,也有一定的收入,所以我们的生活就变的慢慢好起来了。”这样的生活对于姚元明一家而言,无疑是幸福的。父母在家种植枸杞,两个儿子好好读书,自己也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有了盼头。

  其实,早在2009年,农牧区危房改造政策就让姚元明一家得到了实惠。两间破旧的土坯房经过危房改造变成了120平米四间青砖坊。偌大的院子里种着菜瓜、玉米、白菜、萝卜、土豆等各种蔬菜,一年几乎四季都能吃到自家种的绿色蔬菜,套种的黑枸杞也让老两口每天忙的不亦乐乎。

  窗明几净,阳台上十余种各式花卉被李金玉老人侍弄得姹紫嫣红、绿意盎然。在产业扶持的帮助下,儿子、儿媳有了固定的工作,套种的黑枸杞缀满枝头,晾晒好的红枸杞等待企业上门来收,每天的日子都过得有条不紊,心里装着对未来的期盼,脱贫以后,姚元明一家的生活变得比蜜还要甜。

  看着一大家子都到齐了,姚元明的母亲李金玉高兴地说:“八月十五到了,女儿、女婿和我的妹妹、妹夫也都来了,我们一大家子吃个团圆饭。”

  说话间,热腾腾、金灿灿、包着花生、芝麻、葡萄干的月饼出锅了,孩子们高兴地围了上来;凉拌黄瓜、萝卜,豆角炒肉等自家种的蔬菜也一盘盘端上了桌子,三世同堂的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小菜,聊着天,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据悉,近年来,格尔木市委、市政府把扶贫攻坚当成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始终按照全国、全省、全州的总体要求,锁定时间节点,精准施策,限时完成扶贫攻坚的各项任务——2016年,全市278户809人全部脱贫、1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17年格尔木市着力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稳定增收,为提前两年在全省实现整体脱贫夯实基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