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塞尔维亚,一个火车司机要撞死20个人?

2017-10-24 10: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巴伐利亚酒神

即将启程前往塞尔维亚坐火车的时候,我在电影院里看了一部塞尔维亚电影——《火车司机日记》。那是一个有点神奇的六月,库斯图里卡在美琪大剧院的演出、《火车司机日记》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让毫无存在感的塞尔维亚艺术,在我抵达毫无存在感的塞尔维亚之前,莫名其妙地走进了我的生活之中。

《火车司机日记》海报。资料图。本文图除特别标注外,均为巴伐利亚酒神 图。

停靠在贝尔格莱德总站的441-708号电力机车。这种火车正是影片中出现过的。

毫无疑问,《火车司机日记》是一部喜剧片,尽管他开场便送给观众一出葬礼:一个吉普赛乐团,坐在一辆前苏联地区随处可见的UAZ小巴上,行经至一座铁路道口时,卡壳了。此时此刻,一列火车正呼啸而来……

影片中说,一个贝尔格莱德的火车司机,平均一生要撞死20个人。将这群吉普赛乐手送上天堂之后,火车司机伊利亚的这一“战绩”,上升到了28人。

《火车司机日记》剧照。资料图

全世界可能也只有前南斯拉夫人,敢于用这种戏谑死人的方式来,来调侃火车司机撞人了。这位火车司机伊利亚的扮演者,是塞尔维亚著名演员拉扎尔·里斯托夫斯基。如果你觉得他很眼熟,那么很可能你之前看过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地下》。没错,他就是里面的男二号——黑仔。

我差不多就是带着这样的混乱思绪,夹杂着对这个狂野民族的无限好奇,像个二愣子一样空降到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国际机场的。

先不去探讨贝尔格莱德的穷街陋巷、随处可见的露天餐厅,以及性感高挑的美女姐姐,也暂且省略掉卡尔梅格丹城堡、圣萨瓦教堂或者铁托墓这样的大众景点,索性一门心思来玩转下这座城市的铁道元素。

如果你在任何一座欧洲城市的大街上看到了铁轨,那么八成这里拥有有轨电车。贝尔格莱德的有轨电车,大致可分为新的和老的两种规格。

新的长这样。

老的长这样。

这是在贝尔格莱德的第一个清晨,我面对一辆迎面而来的有轨电车,轻轻摁下快门的那一刻。看看这位司机挥舞着的双手吧,你是否从屏幕中都感受到了一种热情?可以想象下当时我有多么激动。

有轨电车驶过北约轰炸的“罪证楼”。

圣马克大教堂前的有轨电车。

然而在有轨电车上,也不尽是美好的回忆。这里说一则血的教训,如果你想搭乘体验一次有轨电车,你会发现车上压根没有售票员。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免费的,那些穿便衣的工作人员,会在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时刻,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你面前。此时你一定百口莫辩,无论怎样解释你不知情,都无济于事。正是在这种无奈之下,我和朋友被收取了2000第纳尔的天价“补票”。

所以,请务必牢记:踏上有轨电车和公交车之前,一定要去报刊亭买一张交通卡。因为,这些便衣专挑外国人下手。你长着一张黄种人的面孔,就是用来给他们创收的。

能够救你一命的交通卡。

贝尔格莱德目前有三座较大的火车站:贝尔格莱德总站、贝尔格莱德中央车站和贝尔格莱德新站。这其中,总站无疑是规模最大、来往列车频率最高的一座火车站。当然,也是我们重点考察的对象。

火车总站。

火车总站外的蒸汽机车。

喂鸽子的老人。

火车总站一幅土黄色的外表,长得中规中矩,不能说漂亮,也谈不上丑陋。和大多数欧洲的火车站类似,开放式管理,游客可以随意出入,也可以随意拍照。而接下来我的一系列遭遇最终证明,塞尔维亚是一个拍摄火车的天堂。贝尔格莱德铁路公司对任何一个拿着相机的游客,都熟视无睹。甚至有很多工作人员,还会对你报以微笑,或者嘘寒问暖。

在这样宽松有爱的环境下,不端着相机朝机务段方向走走,实在没天理呀。

发现了一节又一节“涂鸦”车厢。

还有火车机车。

有轨电车。

就连坦克也不放过。

这真是一座全民涂鸦的城市,贝尔格莱德铁路公司应该被这帮神经病给气疯了!

我最喜欢的贝尔格莱德街头涂鸦。

继续前行,在一台441型电力机车面前,我不走了。

天哪,出现在眼前的这位,不就是电影《火车司机日记》里的“男主角”么?我不是说拉扎尔·里斯托夫斯基,而是这台红色的火车头!

电影“男主角”。

当我端着相机,围着这台机车左三圈右三圈地仔细端详时,一个光头大汉,却神不知鬼不觉地站在了我身后。他不是拦路抢劫的,也不是驱赶闲人的保安。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塞尔维亚火车司机。

得知我是一个来自中国的火车爱好者后,这位光头司机突然心情大好,主动带我走进了司机室参观。 

司机室。

火车里还有方向盘?No!这个是用来调节功率,以达到控制速度的操作手柄。

光头司机告诉我,这台机车是由罗马尼亚设计,在塞尔维亚机车厂组装的。

这当然是一次意外之喜。虽然到此为止,还没有在塞尔维亚坐上火车,但却出人意料地上了一次火车头。而且,还遇到了一位货真价实的火车司机。看来,《火车司机日记》真没白看。

第一次真正意义地体验塞尔维亚火车,发生在乌日策火车站。这座当年因为铁托起义而闻名于世的小山城,拥有一些离奇的建筑,比如火箭楼和这些雕塑。在火车站不远处,甚至还有一座以当年巴黎到伊斯坦布尔的东方快车车厢为主题的咖啡馆。

乌日策火车站。

火车站外的奇怪雕塑。

当开往贝尔格莱德的火车徐徐进站时,我和朋友都做好了在塞尔维亚“绿皮车”上吃灰的准备了。因为,这趟列车居然又被涂鸦了。按照这种逻辑,里面能好到哪里去呢?

但结果又一次让我们大跌眼镜。 此时一张图的效果应该胜似千言万语。总之那个下午,我和朋友一人霸占一张三人软席,舒服地像两只沙发上的喵星人。

外表。

内在。

在塞尔维亚体验了几次火车旅行后,我们发现无论是涂鸦车厢,还是一种新型的413型列车,就舒适程度而言,完胜于中国普速的硬座,接近中国高铁二等软座水准。至于速度么,自然无法与高铁比拟。

413型列车。

413型列车内部。

离开贝尔格莱德前的那个晚上,大雨滂沱,我和朋友决定“夜袭”一次泽蒙老城。在一个不起眼的车站报刊亭,我突然像放电一样惊叫了起来!我敢发誓,一张《火车司机日记》的DVD,正摆放在一堆杂志的夹缝中!

果不其然,我看到的正是米洛斯·拉多维奇导演的这部作品。拉扎尔·里斯托夫斯基扮演的伊利亚,正站在他的“大杀器”——441-602号电力机车跟前。在他们的身后,是一座熟悉又陌生的机车库!

对比了一下前两天在贝尔格莱德机务段拍摄的那座扇形机车库。好吧,又是一个完美的巧合,伊利亚所站立的位置,我这不也是刚去过么? 

作者拍摄的实景图和电影DVD封面。

如果不是机库上方那些被打碎的玻璃窗,我恐怕未必能拿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我曾来过这座电影里出现的机车库。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心酸的证据。因为当年的科索沃战争,这片土地上弥漫着的哀伤,仍挥之不去。城市那些烂尾楼,以及北约轰炸后的瓦砾,成为一桩桩难以消除掉的“血泪控诉”。在新闻里看到,贝尔格莱德铁路公司持续亏损,濒临破产。为了摆脱困境,贝铁早在10年前,便将原本应属于珍贵文物的“蓝色列车”——铁托专列,打造成为旅游列车,以供游人体验。

塞尔维亚人以戏谑的方式拍摄了《火车司机日记》,欢笑的背后,是生活的苦,和重建家园的泪。火车司机撞人,从侧面上也反应了铁路公司管理上的不善,就像他们面对那些涂鸦青年时的束手无策。一个不知内情的游客,也许会将这种涂鸦车厢视为一种南斯拉夫式的狂野艺术。但恐怕谁也无法预料的到,这个民族的命途有多舛,他们的狂野就有多深。

本文由“齐栋的铁道旅行学”微信公众号(微信号:railway_travel)授权转载于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栏目,原文略作修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