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智库动态|尽快恢复城市外部网络联通线,实现人员正常流动

澎湃新闻记者 王琳杰
2022-06-06 13:49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5月28日,第四届中国城市与产业经济学术年会在线上举行,多位高校、智库学者参与讨论。会议主题是“创新城市、活力产业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市经济学会承办。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表示,创新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否则就成了乱创新和反创新,对城市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提起城市生命线,大家想到是维持城市生活生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资源。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生命线主要指物理性的基础设施系统。实际上,城市运行系统中还存在着另一条重要的城市生命线:外部网络联通线。

什么是外部网络联通线?周振华介绍,上海经历了两个月的封城之后,这条外部网络联通线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是城市更重要的生命线。

城市是一个集聚的地方,但城市从来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地方。城市,必须要有大量的外部交易和过程交换。越有外部联通性,才越有城市集聚性的可能。

未来城市之间的关联演化是城市群,再进一步发展,包括全球城市间的关联越来越成为系统的网络城市或城市网络。这就表明城市越来越依赖于外部网络联通而发展,城市功能、形态、环境,乃至城市治理等等越来越取决于外部网络联通水平。

在城市是生命有机体的本体假设下,外部网络联通线成为首要的生命线。

城市是环环相扣的过程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网络城市本身既是点与点之间整体联系的产物,也是点与平面之间联系的来源。在网络层面上表现出来的是各种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的移动和运动,每个流层流向总是双向的。这与物理性的基础设施系统不同,是社会人际系统,通过城市中大部分人所从事的外部交换工作来维护。

周振华介绍,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生命线附着于这条线。在现实当中我们并没有把外部网络连通线视为城市生命线,根本没有过多考虑。如果把它作为生命线来考虑,可能就会出现新的决策平衡点。

外部网络联通线建立起来更加复杂,而且一旦受到损害修复起来更为困难。因为外部网络联通线虽然也借助于基础设施,但本质上是社会人际性,是一种连锁网络结构。

城市只是空间载体,并非是一个操纵各种流的实体。因此,城市网络构成还需要一个次主体,就是机构或公司,这些机构和公司是操纵各种流的主体。城市间的网络关联实现通过机构或公司内部网络关联来实现。

这条生命线发展起来很不容易,一旦受到损害,修复困难。因为城市外部网络联通线受损,实际上更深层次的是操纵这些流的机构和公司业务受损、组织受损,以及忠诚度受损。

现在要尽快来修复这一条重要的城市生命线。从4月份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和上海经济呈现大幅下滑。对上海来说,不仅仅是拯救经济,还有修复外部网络联通线。最根本的是需要常态化管理,让人员和社会正常流动起来。如果能够把经验、教训作为宝贵财富,并应用到管理机制和日常管理架构当中,这是最能够增强机构和公司信心的地方。如果时过境迁,得过且过,对过去的时间不谈了,或者避重就轻,大家的信心不会改善。长远来讲还是那句老话:要坚定不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改革开放。 

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沈坤荣表示,要以城市更新来盘活城市发展的要素存量,推进老城区的高质量发展。城市需要顺应新的发展阶段和需求演变来进行新的功能提升,特别是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来更新基础设施,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要以产城融合来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推进新城区、开发区有序发展。实际上,很多城市开发区建设、新城建设和城市的居住、城市功能有序地衔接,可以在产城融合过程中降低运营的成本。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没有相应城市的烟火气,怎么样把新城区和开发区与已有城市之间有序地衔接、发展起来,这是产城融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此外,也可以以集群发展来实现不同层级城市的功能互补,推进城市协同发展。以长三角一体化为例,特大型的城市、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城市化的推进,怎么样有序地来实现不同层级的城市功能互补,使得城市协同发展起来,这是值得思考的。最近如火如荼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同层级城市功能互补推进的过程。 

关于经济下行压力,沈坤荣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部署来对冲: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改革和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尤其要高度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释放中国增长的潜力,更多还要关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这次疫情暴露了很多薄弱的地方,暴露了光鲜亮丽的现代化都市下面还有非常值得提升的部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要。民众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定要健全全覆盖的保障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另外,经济转型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农民,让农民更多地进入中产阶层,扩大中产阶层的比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在发言中强调,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了一定阶段,效率在下降,当下需要的是“有效投资”。有效投资既有短期促增长的作用,同时又是长期结构性改革,包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恰恰是我们需要的投资。

什么是有效投资?从类型上可以分为两种:补短型和升级型投资。目前主要矛盾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对于不平衡的问题我们用补短,对不充分的问题我们用升级。实际上一些重点领域,民生、医疗、公共卫生、生态保护、扶贫,等等,这些是短板,要补短板。涉及到经济要转型升级的要求,包括产业升级,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人力资本投资,等等,这些需要充分发挥升级性投资的作用。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有效投资。

所有的有效投资除了增长有带动性以外,最终还是要靠市场主体来做,要成为有效投资,一定要有微观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来协调、配套。微观政策要把握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关系,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激发市场活力。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