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欧观察|欧盟对俄“禁油”催生的危机、出路与合作机会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简军波 马斌 孙德刚 万青松 严少华
2022-06-07 13:40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当地时间6月2日,欧盟在对匈牙利进行豁免情况下,通过了对俄罗斯的石油禁运等多项措施,这是欧盟针对俄罗斯的第六轮制裁。欧盟将在6个月内将俄罗斯进口石油削减90%,此外制裁方案还包括将三家俄罗斯银行被踢出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系统,其中包括俄罗斯最大的银行——俄罗斯储蓄银行(Sberbank),并禁止俄罗斯三大广播公司在欧盟境内运营,扩大出口管制范围,及增加受制裁个人与实体名单。

欧盟对俄“禁油”制裁措施不仅会影响俄罗斯石油出口,也会加深俄欧敌意,并加剧欧洲自身能源问题的复杂性,给欧洲目前能源困局带来更大挑战,甚至恶化蔓延全球的经济通胀。

回顾欧洲能源问题,可以发现俄乌冲突并非是欧洲目前能源危机的根源,但它无疑加剧了当前危机的程度。欧盟新的对俄能源制裁,将如何影响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俄又将如何反应?这会对欧盟内外能源政策带来何种冲击和改变?国际社会围绕欧洲目前能源困局所采取的行动是否将引发新的地缘政治变动?在当前局面下,中国和欧盟能否在能源领域开展新的合作?围绕这些问题,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场专家圆桌论坛,具体内容如下。

圆桌论坛专家名单:

主持人:

简军波: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特邀嘉宾:

马斌: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孙德刚: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万青松: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与欧亚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严少华: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

“禁油令”之下,欧盟和俄罗斯谁更难受?

简军波:欧洲是俄罗斯能源出口重要接收市场。约60%的俄罗斯石油出口销往欧洲。这次欧洲石油禁运对俄罗斯和欧盟自身的能源结构调整带来影响,并冲击全球石油价格,俄罗斯将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万青松:就能源出口结构而言,本次石油禁运制裁加上第五轮制裁中已经对俄罗斯的煤炭和其他固体化石燃料禁运,及讨论中的放弃进口俄天然气,这些举措一旦全部落实,将会对俄、欧能源结构和能源价格产生巨大冲击。不过,考虑到欧盟约三分之一的原油和天然气从俄进口,目前各方对欧盟短期内实现能源“去俄罗斯化”这个目标并不看好。

欧盟刻意对进口俄原油和石油产品留出6-8个月缓冲期,显然也有意给对俄石油依赖的成员国更多操作空间。就能源价格而言,由于短期内欧盟很难从现有市场上找到完全替代俄所占份额的原料供应,因此能源价格还会继续上涨,俄罗斯短期内仍将是赢家。未来一段时间,俄乌能否达成和平协议、欧盟内部的分歧和矛盾是否进一步被激化、国际能源市场波动是否会更严重地冲击欧盟经济、美欧是否会对其他供应路线使用次级制裁杠杆等,都是影响欧盟对俄制裁方案能否全面实施或推迟的变量。

就俄罗斯的应对而言,战术上它可以采取石油增产(以量取胜)、价格折扣、改善石油供应物流(尤其是转向亚洲市场)、以能源外交维持与“欧佩克+”成员国的既定协议、利用买家的“灰色进口”计划等多种方式来对冲欧盟的制裁和限制影响。长远来看,俄罗斯依然会持续推进能源出口多元化、能源转型与新能源布局等,目标是维持未来15-20年其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地位。

简军波:在欧盟能源制裁下,俄罗斯确实加大了对亚洲市场,尤其是对中、印两国的能源出口力度。如果联系到美国同样对俄实施了能源禁令,中印若扩大接收俄罗斯能源进口,会否让欧美对俄能源制裁一定程度上失效?

马斌:美国与欧盟等对俄罗斯实施能源禁令的目标是打击俄罗斯经济,限制其获取资源支持战争。从这个角度看,中印扩大进口俄罗斯能源与美国、欧盟的制裁目标的确不一致。

万青松:就制裁本身而言,欧美对俄能源制裁的效用从一开始就有限度。一方面,对欧盟而言,制裁本身就像“回旋镖”,不仅打击俄罗斯,也对欧盟构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实际上欧盟也很难通过把俄罗斯挤压出欧盟能源贸易获益。对美国而言,它既是多轮制裁的巨大获益方,同时也意识到制裁的限度,更倾向于采取步步为营的对俄制裁手法。

另一方面,欧美市场并不代表世界能源市场的全部,更不能实现对俄罗斯的全球贸易禁运。中印两国既是世界石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在石油供应数量有限情况下,抓住俄罗斯能源折扣机会进口俄罗斯石油,既是正常市场行为,也是对冲美欧制裁导致的全球经济不稳定对两国国内经济构成的消极影响。

谁能填补俄罗斯的“窟窿”,中东、美国?

简军波:现在我们谈一下欧盟能源进口渠道问题。在俄乌冲突发生前,中东地区与欧洲的能源合作情况如何?作为富油地区,在俄乌冲突发生后,中东各国是否能成为帮助欧盟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和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合作伙伴?

孙德刚:欧盟把中东作为“后院”,也作为能源进口多元化的重要合作伙伴。欧洲国家与中东的合作主要在三个方向,一是在北非地区以阿尔及利亚为重点合作对象。阿尔及利亚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5位,石油储量占世界第15位,对欧盟的天然气出口占欧盟进口总额的8%。俄乌危机爆发后,南欧国家积极与阿尔及利亚合作,意大利与阿尔及利亚签订天然气合作协议,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承诺将通过马格里布-伊比利亚半岛管道增加对欧洲天然气出口量。

第二,海湾国家在全球油气储量和生产量居世界前列,伊朗和卡塔尔天然气储量仅次于俄罗斯。由于西方对伊朗的能源制裁尚未解除,欧洲主要加强与卡塔尔、沙特、阿联酋、阿曼、科威特和伊拉克合作,弥补能源进口的缺口。如今年3月德国和卡塔尔签订天然气供应协定。

第三,欧洲国家积极参与开发东地中海地区天然气。2020年埃及、塞浦路斯、希腊、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和巴勒斯坦成立东地中海天然气论坛,近期以色列、塞浦路斯、希腊、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塞尔维亚能源部长召开会议,拟加快建设从以色列经塞浦路斯到克里特岛再到欧洲大陆的天然气管道,预期到2025年每年向欧洲出口90-1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欧盟制裁俄罗斯油气、寻求能源进口多元化、加强与中东国家油气合作将产生深远影响。第一,西亚北非的产能很难在短期内大幅度提升,难以弥补俄罗斯对欧洲油气出口的缺口。第二,欧盟对俄罗斯能源制裁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欧盟成员国恐损失更大。欧洲国家从西亚北非和其他地区进口能源成本更高。第三,欧盟制裁俄罗斯,导致欧盟成员国不得不“各人自扫门前雪”,以双边合作形式与中东国家进行“点对点式”合作。第四,欧盟对俄罗斯能源制裁将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是中东油气主要买家,随着欧盟增加中东油气进口额,中东国家对外出口多元化格局将会形成。美国利用俄乌冲突不断向欧盟推销页岩气,试图以俄乌冲突为契机,与欧盟建立相互依存的能源供应关系,削弱俄罗斯与欧盟的能源相互依赖。

简军波:美国的页岩油和页岩气资源储量丰富,开采技术和能力也很充分。作为欧洲盟友,它应该为解决当前欧洲能源危机做出努力,主要途径恐怕是通过扩大产能向欧洲提供液化天然气。但目前欧洲液化天然气站(LNGs)数量和储量都有限,价格也偏高。在当前能源危机下,欧美能源合作到底有多大发展空间?

严少华:欧美在能源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09年欧美就建立了能源理事会(EU-US Energy Council),就能源政策、能源安全与清洁能源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但由于欧盟在能源供应上高度依赖俄罗斯,欧美能源合作并没有太大空间。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美进一步设立能源安全特别行动小组,提出了能源合作的一系列具体举措,包括:2022年美国向欧盟增加15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出口;欧美合作建设液化天然气站、液化天然气管道以及氢能基础设施;欧盟确保2030年之前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需求稳定在每年500亿立方米;就清洁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展合作等等。总体来看,在对俄实施能源制裁后,欧美能源合作有了更大的动力,也有更多的空间。

简军波:伊朗是一个能源富有国家。如果国际社会能解除外界对它的制裁措施,能就伊核协议达成共识,可能对缓解欧洲能源问题有所助益。目前“伊核协议”的谈判进程如何?

孙德刚:美国拜登政府和伊朗莱希政府都希望围绕伊朗核问题达成新的协议,但是美国不愿意取消对伊朗的所有制裁,也不愿意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从“支持恐怖主义”的名单中移除,导致谈判陷入僵局。由于西方对伊朗能源制裁尚未取消,欧盟与伊朗无法开展正常能源合作,加剧了欧盟能源供应危机。

新的能源合作是否会引起新的地缘竞争?

简军波:在能源来源多样化方面,南高加索地区和中亚也是欧盟潜在合作伙伴。像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具有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土耳其等是重要能源输送国,在开发和向欧洲转运能源方面,这些国家和欧洲可以开展怎样的合作?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欧盟与它们的合作会不会带来新的地区不稳定性?

马斌:南高加索和中亚国家是欧盟能源合作重要伙伴。进入21世纪后,欧盟更加积极地推动与南高和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试图进一步扩大从南高和中亚地区能源进口。2006年BTC管道(即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起自阿塞拜疆,经过格鲁吉亚,最终抵达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开通后,欧盟与南高和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再上一个台阶。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欧盟与南高、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会加剧市场竞争,成为有地缘政治诉求的国家用来实施对抗政策的借口。对欧盟而言,为保护自身能源安全,会更加注重该地区格局变动,有时甚至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待相关问题,从而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对俄罗斯而言,如果它把与欧美的地缘政治竞争当做外交指导原则,欧盟与南高、中亚的能源合作无疑也会被视作对俄“地缘政治威胁”。

万青松:俄乌冲突之前,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能源丰富国家与欧盟已开展密切的能源合作,显然,俄乌冲突之后欧盟将会与这些国家进一步强化多领域合作,包括能源开采技术与设备供应、物流供应系统的完善与多元化、探索新的能源发展模式、扩大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合作与利用效率、跨区域能源合作等。

鉴于俄乌冲突导致的欧洲地缘政治、地缘安全格局的新变化,加上大国能源政治博弈将会更加激烈,不排除欧盟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也会或多或少受影响,尤其是大国的干扰,显然也会影响到地区稳定性。

孙德刚:2020年,“土耳其溪”天然气管道正式开通,俄罗斯与土耳其、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其他国家有望在天然气供应方面形成更加密切的联系。俄乌冲突爆发后,“土耳其溪”天然气管道的运行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能源变革对陷入能源困境的各方,福焉?祸焉?

简军波:这次欧盟能源危机既存在外部国际局势发展的因素,也与内部能源结构、能源开发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绿色政策的因素有关。欧盟各成员国不仅能源结构千差万别,对俄能源依赖程度也不尽相同,目前欧盟在定义什么是“绿色能源”方面也没有完全统一标准,主要是对天然气和核能是否属绿色能源在理解上不同国家存在偏差,也有国家对风电的环保效应提出异议,等等。现在欧盟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政策到底如何?它激进的绿色政策会如何影响其应对当前能源困境?

严少华:为了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和促进欧洲能源转型,欧盟委员会5月18日公布了“REPowerEU”计划,从节约能源、能源供应多样化及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三个方面着手摆脱欧洲当前的能源困局。欧盟提出203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将由此前的40%提升至45%,重点发展光伏、风电及氢能等可再生能源。

尽管向可持续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但在短期内恐怕难以担当缓解欧盟能源困局的重任。在传统能源供应受限情况下,欧盟积极的绿色政策无疑会加剧其能源困境。但从长期看,当下的能源困境也为欧盟能源转型提供了更大动力。向可持续能源转型将让欧盟取得一箭三雕的效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降低对俄能源依赖,以及提升欧盟的经济竞争力。

简军波:在目前欧洲能源危机及全球宏观气候变化背景下,俄罗斯和中东的能源政策,尤其是新能源变革方面是否也在进行快速调整?俄罗斯如果加大对亚洲市场的能源出口以缓解欧洲能源制裁冲击,这会影响到中东的能源出口。美国在目前中东能源市场上正扮演什么角色,俄罗斯和中东等“能源大户”将如何争夺未来亚太市场?

万青松:当下绿色转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讨论的重点议题,作为全球矿物资源出口大国的俄罗斯无法回避。2021年7月发布的新版《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俄罗斯官方有史以来首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这也表明俄罗斯确实在为本国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向”做准备。从现实来看,近两年俄罗斯的冶金、化工、能源等大型企业出口量不仅大幅度增加,而且获得高额利润,这使得政府并不急于马上推进“绿色转向”。不过,从长远看,考虑到第三次全球能源转型,俄罗斯调整能源政策势在必行,但不是完全抛弃传统能源,重点是布局能源出口多样化,包括扩大对核能技术、氢能、电能等供应。

近期来看,俄罗斯受限于向亚太地区扩大能源出口的基础设施与物流运输能力,暂时难以与中东“能源大户”就争夺亚太市场开展全面竞争。未来几年,当俄罗斯拥有进军亚太市场的必要基础设施时,中东能源国家显然将会面临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也会打破亚太地区既有的能源供需平衡。

马斌:从长远政策走向看,俄罗斯同样走在能源转型的轨道上,通过制定政策、发出倡议、推动技术变革等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但是,与欧盟相比,俄罗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政策并不是非常积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俄罗斯长期形成的以化石能源出口为依托的国民经济结构。对任何国家而言,放弃最突出的资源禀赋优势来规划和发展国民经济都是非理性的。

随着俄罗斯因欧美能源禁令而把目光更多投向“印太”市场,俄罗斯与中东化石能源出口国之间竞争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不过,这种可能的竞争要成为影响全球能源市场格局的现实还需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能源出口国之间长期存在的协调机制失效;二是欧美对俄能源制裁不再升级。如果协调机制有效,俄罗斯和中东油气出口国之间的竞争就不会如想象中激烈;如果欧美升级制裁延伸到从俄进口能源的企业,中东和俄罗斯之间竞争也不会如想象中激烈。

中国在能源领域与俄、欧、中东合作的机会与挑战

简军波:让我们最后回到能源合作上来。在当前局面下,中国在能源领域,与欧洲、俄罗斯和中东的合作到底能走多远?挑战又是什么?

严少华:从欧盟公布的“REPowerEU”计划来看,欧盟在新能源领域的重点方向是光伏、风电和氢能等,中国在这些领域有一定领先优势,可以向欧洲增加出口光伏和风电设备。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领域,中国锂电池企业可以借欧盟能源转型机遇,积极开拓欧洲市场。此外,在短期内,核电可能是欧洲摆脱能源困境比较现实的一个方向,中法在核电领域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可以在欧洲加强核电领域第三方合作。

马斌:判断中俄能源合作能走多远要有不同条件。单从市场条件看,中俄能源合作潜力巨大,仍有相当大合作空间。但若将地缘政治、气候变化、世界经济态势等因素综合考量的话,中俄能源合作能走多远就很难有一个准确答案。可以确定的是,中俄能源合作目前正面临两个挑战: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危机,以及地缘政治冲突。要想在国际市场萎缩和地缘政治约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非易事。

万青松:欧美制裁俄罗斯为中俄深化能源合作提供新的机遇,尤其是俄乌冲突以来西方大型石油企业BP、shell、ExxonMobil、Total、Equinor等纷纷宣布“退出”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项目。今年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期间,中俄两国签署了一系列能源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远东天然气购销协议》《〈保障中国西部炼厂供油的原油购销合同〉补充协议3》等,尤其是中俄远东天然气供销协议是继东线天然气管道后能源领域又一重大标志性合作,对未来中俄继续推进能源合作提质升级,深化上中下游全方位一体化合作,以及提升中俄能源产业链条式关联度,尤其是打造稳定的供应链等方面都有利。

中俄强化能源合作也有助于两国更加积极地探索在能源技术标准互认、科技创新对能源合作的促进和引领、信息技术和能源产业深度融合、能源研发等方面深度合作,也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就挑战而言,中俄能源合作主要可能面临美欧联手的次级制裁,尤其是美国的离岸打压,目前看影响有限。

孙德刚:中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欧可以加强在中东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包括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合作。一方面,随着油气价格上涨,海湾国家、阿尔及利亚等大多提出将扩大能源开采和生产规模,为中欧在中东联合投资油气项目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近年来,沙特、阿联酋等国提出“2030愿景”等中长期发展战略,强调重点发展绿色能源、低碳经济、智慧城市等,摆脱对油气出口的依赖,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中欧在中东国家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开发方面,合作潜力巨大。

“中欧观察”是复旦大学的欧洲研究学者的专栏,立足中国本位,聚焦中欧关系。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