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朱家角展出“翰墨戏韵”:戏与画在“写意”层面的对话
戏曲和绘画,可谓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源远流长的两大文脉之一,又同属于形象艺术的门派,因而在表意层面滋生了 “戏剧人物画”,这既是一种从“动态”到“静态”的艺术形式上的跨界,也是两类艺术在“写意”层面的对话、沉淀与创造。继上海普陀区文化馆举行“戏韵丹青——戏曲人物画展”后,10月31日,“翰墨戏韵一一戏剧人物画邀请展”在上海朱家角人文艺术馆对外展出,此次展览展出的是艺术家朱刚、陈九、季平、白璎四位戏画艺术家创作的系列作品。

在当天的开幕式中,展方特邀请戏曲演员进行现场表演,为展览的开幕营造了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
戏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岩画,原人在岩壁上刻刻画画,勾勒出一些舞者的姿态;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戏画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性的绘画样式则是晚清之事;20世纪以后,以林风眠先生和关良先生为代表的戏画艺术家积极投身于中西绘画融合的艺术实验浪潮中,推动了现代戏画艺术的发展,为后人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本次展览陈列在朱家角人文艺术馆第二和第三两个展厅,四位艺术家的作品各自形成鲜明的风格特色。其中,参展艺术家朱刚的作品包含《昆曲名家系列》《京剧名家系列》及《出塞》《贵妃》《挡马》等。

中国艺术创作讲究意象神韵的传达,艺术家们对于美的呈现不仅仅止于客观而逼真的临摹,而是追求一种内在的心灵感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传神、有韵味。画家白璎的画作,包括《牡丹亭》《杀四门》《贵妃醉酒》《女起解》等,其创作技法灵活,画面之中有着一定的情绪感染力。

艺术家季平和陈九的画作陈列在第三展厅,步入展厅的第一时间,就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艺术家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季平的画作以“浓墨重彩”为主要特点,其作品突出展现的是戏曲艺术的妆面和造型效果,以深浅有度的墨迹和精致丰富的色调,使得戏曲中的各类角色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画本身是一种平面,无法将戏剧面面俱到,我选择以戏剧中不同角色的特定装饰为切入点,这些东西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季平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说,“所以我的画没有特定到某个戏或某个画面,而是更多的把京剧的角色画到画面中去,用色彩来体现情绪和情节。”

陈九的画作突出以“淡墨写意”的特点,其色调明暗讲究,线条流畅简约,创作视角推陈出新,作品的风格鲜明且自成一体。在展厅中,他的作品包含《票友系列》《旦角系列》和《玉堂春系列》等。“我画的戏正是我眼中、心中的戏,是已经被我消化了的戏。戏其实就是一面镜子,比如有些画我画的是特写,这种特写在过去的舞台上是看不到的,因而创作中也缺乏这种视角。作为电影镜头的一种,特写是现在人才有的构图技法,所以我在创作的时候,都是用我的主观视角来表现创作。”陈九说,“画和戏本身是有相通之处的,我画的是戏的内容、诉求和本质,但不完全是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而是它背后那种内涵。”

本次展览将于11月29日截止。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