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安徽工大校长魏先文:对人生的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采取行动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微信公众号“光明社教育家”
2022-06-10 16:52
教育家 >
字号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社会迈进了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科学技术改变了产业结构、经济形态以及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给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工科一步步走到高等教育的前台,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热点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风向标。

2018年3月,安徽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安徽工大”)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安徽工大在新工科建设方面又有哪些探索和实践呢? 

魏先文,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皖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Sussex大学访问学者、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洪堡学者、马鞍山市科协副主席 、宝钢教育基金会理事。

开辟一条崭新路径

“新工科建设既是国家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时代应答。”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魏先文说道。

魏先文认为,新工科建设即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向新经济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融合“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科新形态。

如今,安徽工大正在积极应对时代的科技变革、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尝试着从“学科建设”“专业调整”“教师培养”“评价改革”4个方面入手,为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开辟一条崭新路径。

对于学科建设,安徽工大以工科为主,持续推进工、理、经、管等七大类学科的协调发展,制定实施了《安徽工业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这套方案,将现有一级学科整体分为高峰、高原、高地三个层次进行建设,以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发展格局。”魏先文介绍道。

“在专业调整方面,我校实施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目前,安徽工大已对部分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对部分就业率低、建设水平不足的专业进行淘汰,同时,在此基础上新建一批新工科专业,例如“智能感知工程”“人工智能”“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促使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教师培养方面,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三个‘化’,即国际化、工程化、博士化。”魏先文指出,“我们会鼓励青年教师赴海外访学研修,不仅给他们保留校内待遇,还为他们提供经费资助;对部分稀缺专业的博士设立专项的引进政策,比方说提供‘安家补贴’‘购房补贴’‘科研经费资助’等等,此外,我们还会考虑为对方的配偶进行工作安置。”

在评价改革上,安徽工大注重创新价值贡献,实行“代表作”制度。即采用分类考核的方式,将服务产业发展,特别是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贡献度,纳入评价的重要指标中。同时,学校重构学生评价体系,设立第二课堂学年学分制,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张成绩单”,立体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是城市的名片

1958年9月,毛泽东微笑着走进马鞍山钢铁厂的车间。有眼尖的工人立刻激动地喊道:“毛主席来了!”全车间一下子沸腾了。参观结束后,毛泽东点头赞许道:“马鞍山钢铁厂的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因为发展中型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快。”同样在这年的9月,安徽工大的前身“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诞生,秉承着“既要出钢材,也要出人才”的理念,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培养优质的冶金专业人才。

“大学是一所城市的名片,是城市文明的尺度。城市和大学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魏先文说,“安徽工大前身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行业高校,因此,一直以来,我们都致力于探索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特别是注重产学研合作协同培养人才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工为主、服务行业、融入地方、创新发展’的办学特色。”

自2017年启动新工科建设以来,安徽工大围绕智能时代下“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开展特色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人才培养走向“多元、多维、多样”的大格局。

“我校要推进新工科建设,首要是转变理念,引领实践。”魏先文介绍道,“我们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大人才观’‘大工程观’‘大质量观’‘大协同观’,以全新的理念和思想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同时,我们还在持续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新工科改革之路上,协同合作也是重中之重。魏先文表示:“为了推动新工科校内外协同建设,学校和当地政府及企业都有较为深度的合作,比如,我们与马鞍山市政府合作创建了‘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产业学院’,还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一起合作创建了‘安徽工业大学科教融合人工智能学院’。这些都为新工科建设提供了莫大的助力。”

面对挑战,安徽工大一马当先,敢于探索。针对“专业交叉融合”这一难点,确立改革试点,开展先行先试,并围绕国家项目确定重点研究与实践专题。2018年至2021年,学校共立项省级项目39项、校级项目53项。

教育是心灵的修行

不管大学如何发展,学生始终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魏先文发现,在推动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有部分老师受限于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导致新的教学模式难以很好地推行下去。同时,教学变革的出现,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很好适应,出现了学习焦虑等问题。

根据这种现象,魏先文提出了一个“变与不变”的人才培养辩证观。

“我一直跟学生和老师们讲,教育其实是心灵修行的一个过程。面对新时代的需求,我们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肯定会与时俱进,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的本质永远不变。人才培养的重心,是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无法确定的未来找到确定的方向。因此,师生们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

在魏先文看来,良好的大学教育需要做到三点。一是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方式,二是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子,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并且能够推动和引领社会的发展。

“进校之初,在开学典礼上,我就告诉新生们,对于人生的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采取任何行动。我们可以先为自己树立一个小小的目标,在此过程中通过摸索和思考,再把目标慢慢变大,让自己的青春年华最大限度地被利用起来。”

而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魏先文始终抱有良好的期待。

“关于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如今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性的成果,但是,新工科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新’或许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变成‘旧’,所以关于新工科的理念、模式、机制应该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就目前来说,我们还存在着‘资金’‘理念’等方面的瓶颈,以后的路依然任重而道远。”魏先文说道,“未来,安徽工大将会继续深化理念转变,推进产教融合和校际合作,在新工科建设的探索之路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原标题:《安徽工大校长魏先文:对人生的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采取行动》)

    责任编辑:汤宇兵
    图片编辑:乐浴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