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块美玉的诞生

2022-06-14 06: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汉瓦青禾 博物馆丨看展览

谦谦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之爱玉甚于今人。

远古,玉器可与神灵相通;封建时代,玉器是王权的象征;对于每一个中国文人而言,美玉象征着精神最深处的那一种温润、高洁与坚韧。

玉器早已融入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的玉文化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古人对玉器的热爱,造就了中国工匠巧夺天工的治玉工艺。

从新石器时代玉器的诞生,到清朝治玉工艺达到巅峰,每个时期的玉器都有着不同的时代之美,展现着不一样的气韵和风骨。这些都离不开高超的治玉技艺。

商周古玉,线条优美,艺技天成,根根撩拨心弦;

战汉古玉张扬霸气,匠心独运;

唐至元期间,题材千姿百态,或乐声阵阵,或舞姿翩翩,或秋山春水,或鹤鹿同春,人文自然尽收眼底;

明清古玉,题材广泛,工艺繁缛,视觉冲击。

以下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历代玉器宝库中的几件,先让我们一饱眼福。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动脉影

中国有句俗语叫玉不琢不成器,说的正是一块玉料雕刻成玉器的过程。

玉石的硬度在摩氏硬度6-7之间,比钢铁还要坚硬,金属切割都留不下痕迹,现代工匠雕刻玉器的工具都是用钻石金刚粉制成的,再利用电力带动的高频转速进行切割雕刻打磨。

但是古代没有电动工具,又是如何完成玉器的雕琢呢?这些精美的宝贝儿究竟是怎么诞生的呢?

请永远不要质疑古人的智慧和本领。虽说古时的科技,没有如今这么先进,但当年的制造流程并不比现在少一样。

故宫博物院玉器馆藏有清光绪十七年李澄渊所绘的《玉作图》,共12幅。如实记载描画出了古时制玉的主要步骤。每图分上下两部,上部描画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画出此手法所运用的工具。

此画册不仅描绘了制玉人劳动操作的场面,还将重要工具名称都一一注明。

▶ 捣沙、研浆 ◀

【工具说明】沙浆,黑石沙性甚坚;红石沙,此红沙性微软;黄石沙,性比红沙又软;宝料,为上光用、性似沙土。

站着的玉工手拿着杵,一下一下地用杵去捣,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细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个大筛子,筛子的底有细洞,可以让细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筛子中,这样就可以把石沙按照颗粒大小分类。

经过捣沙和研浆的程序,就可以得到颗粒均匀的石沙。这些沙是用来解剖玉璞、琢磨玉器的,所以就叫做“解玉沙”、“磨玉沙”。

▶ 开玉 ◀

【工具说明】大法条锯,黑石沙。

还没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外表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头。开玉,就是把玉璞外表别的石头削掉。

在这张图里,有两个玉工,他们拿着条锯的一端,你来我往地拉着这个条锯。条锯上主要用来切割玉璞的,是一条钢丝。钢丝是割不动玉的,所以在树枝上挂着一个茶壶,壶底有洞,壶里装的黑石沙和水。

混着黑石沙的水滴,一滴一滴地滴下来,滴到玉璞上,增加了条锯的锋利度。这样来回的摩擦和切割,才能把玉皮子切掉。

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掌握了线锯切割,夏商及西周时期,玉料剖片开始使用金属线,因而可以制作出比以前更薄、体型更大的片雕玉器。

乾隆时期的一件玉作——大禹治水玉山子,代表了中国古代治玉技艺的最高水准。

清 乾隆 大禹治水玉山子 故宫博物院藏

这块玉石重6吨,体量巨大,颜色青绿,质地细腻如脂。7年时间,众多扬州玉雕工匠不分昼夜地雕琢,终于在乾隆80大寿前赶制完成。

▶ 扎碢 ◀

(注解:“碢tuó”古同“砣”, 碾轮石。)

【工具说明】登板,木轴,扎碢,小铁碪,小铁锤,铁碪铁锤皆为收拾扎碢不平整处用。

玉工坐在“旋车”前,旋车上架着的工具,结构颇复杂。

这组工具是用长木棍的一端装上圆形的钢盘,这个钢盘就叫做“扎碢”。钢盘的周缘很薄,像刀口一样锋利。木轴上缠绕着两根绳子,绳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这两片木板叫做“登板”。

操作的时候,玉工的两只脚轮流踏着登板,靠麻绳牵动木轴旋转。玉工用左手托拿着玉料,抵住正在旋转的钢盘的刃边。桌子的一端放着一个盛了水和红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浇在玉料上。坚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转而锋利的扎边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块或方条。

凌家滩文化 玉钺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钺身表面有数道砣加工的痕迹

▶ 冲碢 ◀

【工具说明】冲碢,竹板,尾丁,登板。

冲碢,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绕着厚钢圈,配着和了水的红沙,慢慢将玉块上方方硬硬的转角部分“冲”成圆。

这个步骤也是坐在旋车上完成的,经过这个步骤,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红山玉猪龙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为冲碢完成的圆雕作品

▶ 磨碢 ◀

【工具说明】登板,转绳,尾丁,木轴,钢磨碢。

利用“磨碢”这种工具来磨细玉器的表面。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碢”有些相似。但扎碢是薄而锐利的,而磨碢厚约二、三分(大约0.6到0.9公分)。可以把玉的表面磨得细腻,发出温润的光泽。

西汉 玉熊 咸阳博物院藏 图源:动脉影

这件作品经过磨碢发出温润的玉质光泽

▶ 掏堂 ◀

【工具说明】弯子,铁轴,革绦,铁轴,钢卷筒。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

首先,用钢卷筒旋进玉器的中央,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会出现一根圆柱,称作“玉梃”。

此时就得由最富经验的老师取出玉梃,因为如果力道不对,不是玉梃取不出来,便是整件玉器碎裂。

接着,再以弯形的扁状的锥头慢慢琢磨,掏空玉器的内膛。

▼以下玉器皆需掏堂完成

左:唐 镶金兽首玛瑙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右: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神像纹琮 上海博物馆藏 动脉影/摄

左:明 玉花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右:清 乾隆 三螭纹玉花觚 上海博物馆藏 动脉影/摄

▶ 上花 ◀

【工具说明】登板,铁轴,大小丁子,小锤。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轧碢(又称丁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纹。不同的轧碢形式会留下不同的线条。

玉器从诞生起,各时期工匠就创造了高超的上花工艺,如良渚的繁密刀法,其纹饰刻线宽度仅为0.1-0.2mm;汉工游丝描、汉八刀等。汉代以前的谷纹、蒲纹、起墙、一面坡、双勾之类的,都为后世工匠所不能及。

▼“汉八刀”工艺与谷纹玉璧雕刻工艺

左:汉 青白玉蝉 安徽省博物院藏

右:战国 重环谷纹玉璧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图源:动脉影

▶ 打钻 ◀

【工具说明】坠,活动木,金钢钻,弯弓,浸沙盆。

这是对于一些要雕琢镂空花纹的玉器,所做的一个重要步骤。

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着玉器,抵在轧杆下端近金钢钻的下面,右手来回拉动弯弓,弯弓会带动轧杆一来一回旋转,杆尖所嵌的金刚钻就可以把玉钻出一个圆洞了。

战国至西汉的玉工,便十分擅于利用钻圆洞的技法,营造线条回旋转折处流利饱满的效果。

战国 镂雕玉龙鸟刀首 荆州市博物馆藏

图源:动脉影

▶ 透花 ◀

【工具说明】横木棹拿,竖木棹拿,钢丝、搜弓,钢丝、弓背于钢丝解开式。

透花,也就是镂空花纹,以“搜弓”为主要的工具。

操作的时候,先把搜弓上的钢丝解开一端,穿透这个圆洞,再绑好。玉工的右手握着搜弓,一来一回拉动,钢丝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按照玉片上画的线条来切割了。

▼以下玉器皆使用各时期繁复华丽的镂雕工艺

图源:动脉影

▶ 打眼 ◀

【工具说明】大竹筒内所用稳玉器木具数块。有孔板,大竹筒,铁盅、金钢钻。

这是专门针对像鼻烟壶、扳指、烟袋嘴之类的小而有固定形状的玉器要钻孔时所用的特殊技巧。

左:清 白玉茄式鼻烟壶 四川博物院藏

右:清 翠扳指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图源:动脉影

因为这类玉器太小了,不方便用手拿着打钻,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装了水,上面安装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形状和要钻孔眼的小玉器形状相同。不同形状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形状孔洞的木板。

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铁盅”,右手拉着“绷弓”,一来一回地带动铁盅反复旋转,铁盅下端所嵌的金刚钻,就会在玉器上钻出洞来。

▶ 木碢图 ◀

【工具说明】木碢,铁轴,木轴,转绳,登板。

木碢图的步骤即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外表仔细地磨光。

这时使用的工具结构是登板连系着木轴,带动一个圆形的转盘,这步的圆盘,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较低,来细细磨光。

▶ 皮碢图 ◀

【工具说明】登板、绳、木轴、皮碢。

皮碢是牛皮制成的,用来对玉器做最后的抛光上亮,呈现玉色。

古时的砣碾不象用现代电动砂轮那样可随心所欲。碾玉之法,源自远古人对石器加工经验的长期积累,原始水凳的应用开始了砣碾玉器。

用砣加带水的解玉砂来碾玉,其难度超乎想象。其实根本看不见靠砣的位置,全凭手感,靠不上碾不到,稍大力靠则可能损坏砣轮或令它停下。

这种技法需要对手、臂甚至全身的控制和长期的专门训练,才可能初步具备。

一件精美玉器的诞生,需要历经一套极为繁复的流程,反复琢磨雕刻。一件作品甚至耗费一名玉匠一生的心力。

更重要的是,一件玉璞从最原始的状态幻化为一件艺术品,更需要匠心独运的的设计灵感来加持,才能真正唤醒一件玉器独有的光芒。

玉魂国魄,一件美玉折射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之光!

西周 玉觽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图源:动脉影

原标题:《一 块 美 玉 的 诞 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