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78岁农民记者:不深入现场不写稿,32年发稿7000余
中新网11月8日消息,今天(8日)是记者节,你眼中的记者应该是什么样的?
记者节,小新带你走近最草根、最有泥土味的记者。
一双解放鞋、一台数码相机……11月7日,记者见到78岁的“草鞋记者”张希才时,他正在采访国家级芦笙锻造技艺传承人莫厌学。

莫厌学是雷山县国家级芦笙锻造技艺传承人,远近有名。眼下,雷山县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苗年节”临近,莫厌学一家老小在家制作“千把”芦笙为苗年做准备,张希才认为,这是个节前的“好新闻”。

扫盲班学文化为写作奠定基础
今年78岁的张希才的童年是在困难中度过的。因家里贫寒,母亲无钱供姐弟三人上学,所以孩提时的张希才,从未进过校门,目不识丁。
“农村都流行这样的话,买田买地,不如多买金书。”张希才说,在他心里,对读书写字这样的事,充满期待。

1958年,全国再次掀起扫盲运动,他再次报名参加,还是那样认真。有了上次参加扫盲班的基础,这次学习,显得轻松多了,认识了更多的字,还会写请假条、留言条、书信等。
张希才经常看书、看报,听广播,巩固学过的文字,扩大知识面,这为他后来从事新闻写作奠定了基础。
第一笔稿费1元钱
1985年3月的一天。张希才到一个叫大龙的村子办事,看到该村20多名青年民兵挑柴抬米去4公里外的乌尧苗寨,慰问战斗英雄周忠烈的母亲。

当月的16日,稿件播出了。“听到广播播出我写的东西,很高兴。”4月10日,他就收到了县广播站寄来得1元钱的稿费通知单。

不深入现场不写稿
张希才对新闻真实性有着高标准的要求,他给自己定了一个铁的规则:不深入现场采访不写稿。
2008年初,黔东南州境内持续凝冻,各地受灾严重,那一段时间,家人劝他不要再出去跑了,实在不行,打电话了解下情况就行了,但张希才说,不到现场,怎么知道灾情的严重性,那样写出来的稿件肯定不真实。
为此,他步行去了很多村寨报道灾情。寒风凛冽,道路完全被冰凝覆盖,张希才走得十分艰难。

张希才每天早出晚归,非常忙碌,但对新闻写作却毫不放松那时候,没有电脑,稿件全凭手写,一篇稿件,可能使用十几张草稿纸,才能抄正。第二天天明后,张希才拿着稿件等候在公路边,委托去县里的班车驾驶员带到县邮政局递交。

张希才说:“原来我用手写耽误了一天,还需要去求人打字。现在我会电脑了,叫他们帮我把电脑(调成)手动输入,然后我又再来修修补补的写文章。”
2015年8月22日,因年事已高,张希才在雷山县委宣传部的欢送下“退休”回乡养老,然而回乡后他仍闲不住,舍不得“收笔”,这两年,他依然活跃在新闻现场。

“草鞋记者”寄语年轻记者
张希才对年轻记者有很高期望,他说“记者写稿不要延长,今天发生的事情要马上写出来,不要休息了过两天然后才发简报,用‘近日’这样就不行了,新闻就是今天发生的事情,今天就马上见报,见网络。”

(原题《“草鞋记者”不深入现场不写稿 第一份稿费才1元》)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