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华附小学生用大数据研究苏轼背后:谁应负责教育的主要工作
编者按:清华大学附小学生用大数据方法研究苏轼精神世界的暑期作业所引起的热议至今仍在继续。赞成者认为,这是从小培养科学创新能力的“正确打开方式”;反对者认为,研究超越了小学生的正常认知水平,与素质教育的初衷南辕北辙。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已无须赘言,但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才是适合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猫APP平台邀请清华大学社科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张红霞、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等几位专家发表了相关看法。
近来,基础教育界的若干动向,一再引发网民热议。实际上,这些引发人们“吐槽”的事件,或者说被人们非议的动向,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在目标上的错位;或者说,在现在的基础教育阶段,究竟谁是受教育者,学生?还是家长?谁应负责教育的主要工作,教师?还是家长?
前段时间,有一个被人关注的清华附小6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并写了论文,从而引发舆论热议的事件。在网民的热议中,有不少因个人关注点的不同而导致焦点偏移,但明眼人显然不难看出此事的一些要点。例如:这篇论文究竟应该算是小学生自己写的,还是家长代劳或主要贡献来自家长?
无论从论文中屡次出现的“爸爸”的说法,还是从文章的内容来看,这些论文显然不是小学生独立完成的,家长的贡献在其中绝对不可忽略,甚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然,人们还可以争议,小学生阶段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这种超高级的研究(包括对大数据方法的应用及各种其他分析研究方法的利用)是否在广大小学生的学习中具有推广价值?家长与学生的合作(甚至于“代劳”)关系应该控制在什么限度内?对那些没有这种有学术背景和实力的家长的小学生,又该如何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如此等等。
其实,这一事件背后,涉及当下一个比较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即学生的家长们越来越多地被卷入到学生的学习、作业等的完成中去,越来越觉得负担沉重,甚至于影响到本职工作。反观十几年前或更早,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那时,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参与”绝对比现在要少得多。
形成现在这种局面,故然有多种因素,包括“二胎”政策开放前的独生子女问题,包括教育在实践中越来越应试化和越来越白热化的竞争,包括教育资源配备的不合理及相应地造成的人为“短缺”等一系列原因。但至少我们可以把问题先收缩到具体的一点,即对于这种显然并不正常甚至于非常反常的情况,学校、教育、教育管理者们对此应负什么样的责任?究竟是谁在受教育?谁是教育的主体?家长在其中究竟应做些什么和并不应该却不得不做些什么?
事实是,越来越多的教师把本应他们负责的工作,越来越多地推给家长,不管是帮助甚至于参与和“代劳”完成作业,还是各种负担同样越来越重的代替教师完成监督、辅导、陪同甚至批改作业等,这些难道不是教师这一职业的不作为和失职吗?
反映出这一问题的还有许多其他现象,例如,人们现在也越来越体会到,学生们在学校似乎确实有些“减负”了(尽管经常也还是表面的),但社会上各种教育辅导、培训机构却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甚至于形成一种无形但又具体和沉重的普遍心理:学生若不参加这样的课外学习,就会落后,甚至达不到基本的要求。于是,教师又一次把自己的本职工作——说来也简单,他们的本职工作不就是在学校完成对学生的基本教学工作吗?——推向社会、推向家长,让家长们必须为学生的学习付出更加沉重的经济上的支出和更多陪同时间成本。
虽然带来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很复杂,但在最基本的一点上,我们仍然可以问:教师、学校、教育的管理者们,面对这样的情况做了什么?还是在继续推波助澜?除了用不作为和失职这样的形容,我们是不是可以也把这看作教育领域的一种“腐败”呢?
(原标题:谁应负责教育的主要工作,教师还是家长?本文系科猫平台原创稿件,如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猫”APP。)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