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邬达克”的名字聚起一批老上海建筑爱好者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7-12-04 09:30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开幕式

12月2日上午,2017“上海第三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开幕式暨“此处是吾乡” 城市记忆与乡愁摄影邀请展在上海市长宁区番禺路129号邬达克旧居举办,今年的主题是“守护城市记忆、留住上海乡愁”。

在旧居内举办的摄影展中,上百张摄影师的作品记录了上海各处邬达克设计的建筑和其他老建筑的风情。此后,为期一个月的“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中,将举行一系列讲座和论坛。

观众在参观摄影展

邬达克是上海最具传奇色彩的建筑师。

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吴同文住宅、武康大楼……1918年到1947年的29年间,斯洛伐克裔匈牙利籍旅沪建筑师在上海建成50多个项目。这些建筑,不少至今仍是上海的城市地标和骄傲。邬达克留给上海的建筑遗产数量多、分布广、风格品类齐全,徜徉上海,总能与邬达克建筑不期而遇。

每年12月如期而至的“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为喜爱邬达克建筑的人提供了一期一会的平台。

武康大楼 杨信生 摄

摄影师杨信生将镜头对准邬达克那些最为著名的建筑,国际饭店和武康大楼在他镜头下展现出恢宏的全貌。另一位参展的摄影师叶倩则以女性的细腻将镜头对准邬达克建筑中别具巧思的细节,公惠医院宛如黑白琴键般蜿蜒盘旋的阶梯、孙科住宅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柱、吴同文住宅(绿房子)优美的户外楼梯弧线……都成为她按下快门的理由。

城市记忆与乡愁摄影邀请展从两位摄影师的上万张照片中选出几百张组成这一展览。准备期间恰逢叶倩要做腿部手术,她坚持要等办完展览再去。

“这是上海人对上海乡愁最好的诠释。” 邬达克建筑修缮投资人刘素华感慨。

对于上海这样一座飞速前行的大都市,“乡愁”是什么?

“就是上海人生活方式与心灵状态在上海城市建筑与街区弥漫的人文气象,是上海城市的一种内在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的形成复杂而缓慢,最后又沉淀于城市建筑与街区里。” 刘素华表示,“所以说,我们保护好城市的建筑遗产与历史风貌街区,就是保护上海的城市文脉,留住上海的乡愁。”

孙科住宅 叶倩 摄

展览所在的番禺路129号自宅是邬达克在上海曾经拥有的最大的一个家,建于1930年,在邬达克1937年搬离后,这里曾先后作为德国领事的居所、商人邵修善的家,也曾作为中学的校舍、办公室和食堂。几经辗转,旧居产权归于长宁区政府,并为长宁区教育局所使用。

2013年是邬达克诞辰120周年,这座具有英国乡村式样的旧居修缮完成,开始对外开放。

而即将到来的2018年则是邬达克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纪念日,在100年前他来到了上海。

展厅一角

邬达克此前虽出生于建筑世家,也毕业于建筑专业,却因参军未能从事建筑方面的职业。1918年,25岁的邬达克从战俘营流亡到上海,为了谋生,只能在一家美国建筑事务所当助手。从此落魄的邬达克在上海这个“英雄不问出处”的舞台上大放异彩,7年后,就有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传奇的经历加上出众的设计,让邬达克百年之后在上海成为拥有众多拥趸的“网红”建筑设计师。不必说国际饭店、武康大楼在老上海眼中不可动摇的地位,近年来修复的番禺路自宅、绿房子也都成为小范围轰动的文化事件。邬达克的名字下,聚集了一批老上海建筑的爱好者。

开幕式上,邬达克建筑爱好者邱立力分享了自己与邬达克建筑的故事。邱立力是一位“80后”,出于兴趣长期撰写关于上海老建筑的博文。上一届文化月期间,邬达克纪念馆关注到了他这样的邬达克建筑爱好者,邀请他们参与“文化月”的活动,还为他们拍摄了纪录片,“这对我是一种激励,从此之后我的微博内容更丰富了,对建筑的考证也尽力做到更专业。”

开幕式现场

据悉,“上海第三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将举办至12月24日,期间四个周末均有讲座,“留住城市记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海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案列讲座、“邬达克建筑的装饰语言”分享会、“可阅读的建筑”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将陆续举行。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