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军媒:二战达成的和平协议如今有多少被国际社会忠实履行
76年前的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可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核心转折点。
作为经典案例,这是一次战术上的巨大成功。
作为经典案例,这也是一次战略上的巨大失败。
珍珠港事件 本文图均为 中国军视网微信公众号 资料图许多年之后,又许多年之后,很多人依然像寻宝一样,挖掘着珍珠港事件的内幕与版本,怀疑这是美国以此为丰厚的诱饵,一边紧紧卡住日本经济的喉咙,一边却又在太平洋上撒播着香气漫天的营养大餐。待日本上钩吞食后,美国从而借坡下驴,登堂入室进入二战沙龙,并成为这次人类生命绞杀场上真正的主角。
是耶?非耶?
不过,抛开这些争议,抛开许多揭秘,回头再来看一看当时国际社会对珍珠港事件的反应,就是到今天,也依然其味无穷。
珍珠港事件美国总统罗斯福第一时间召开国会发表报告指出,在珍珠港事件的前一天,日本政府居然还让驻美代表野村同美国签订友好条约,“我在50年的从政生涯中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的国家”。罗斯福宣告,美国对日本宣战。
罗斯福同时还对与会的新闻媒体说:“日本人是有史以来我见过的最卑鄙、最无耻的民族。”
珍珠港事变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演讲,要求对日宣战。据史料记载,事件发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居然高兴得老泪纵横。显然,日本此举算是帮了他的大忙。曾几何时,英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企图把美国拖进战争而不得,这次日本意外“曲径通幽”,当然叫丘吉尔兴奋。因此,英国政府当即宣布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的反应就实际多了,斯大林既没有发有过激的言论,也没有刺激日本对苏开战的具体行为。因为,当时的苏德战场已经压力山大。所以,苏联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表态,只是对美国表示慰问。
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虽然法国在开战初期就被德国灭亡,但流亡在英国的戴高乐,却代表法国最早发表了对美国的声援。戴高乐的经典评语,至今仍被人奉为经典:“日本,这是一个阴险与狡诈的残忍民族,这个民族非常势利,其疯狂嗜血程度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吸血鬼德库拉,你一旦被他看到弱点,喉管立即会被它咬破,毫无生还可能。”
法国总统戴高乐最有意思的,是希特勒的反应。
据希特勒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后,希特勒暴跳如雷,在场的人被吓得目瞪口呆。因为,希特勒始终没忘记美国干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希特勒一直认为,德国征服欧洲、摧毁苏联,最后制服英国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必须有一个条件:美国不介入。因此,希特勒尽量不给美国以参战的借口。1939年9月,希特勒曾向德国海军将领下达严格的命令:“任何德国潜艇不准在大西洋攻击美国船队”。
然而,珍珠港事件无疑给了美国人最直接的参战借口,希特勒那时就清醒意识到,他的世界性战略,可能要功亏一篑。
而亚洲的情形,是另一番景象。此前,印度的甘地就公然宣称不与西方合作,而在东南亚也有相当一部分当地人士热烈响应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号召。这些现实,一直都使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角色分外鲜明。
也正因此,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中国的态度异常关注。早在日本尚未发动攻击之前,他就曾经向胡适大使提出警告,万一美日战争爆发,他希望中国领袖及人民群众能够自我克制,避免公然庆祝。
不过,虽然1937年7月7日因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展开全面性抗战,中日之间已完全处于战争状态,但国民政府仅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却并未正式对日宣战。直至珍珠港事件之后美英宣布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12月9日,国民政府方随即发布《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正式对日本宣战。
《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珍珠港事件的直接后果,就是美日之间波澜壮阔也惨烈异常的太平洋战争,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加速覆灭。
历史是最骨感的现实。
关于珍珠港,历史正在以最骨感的方式与现实交汇。
珍珠港事件之所以要回顾国际社会当时对珍珠港事件的各种反应,就是希望我们能回过头来,看一看那些曾经处于人类和平抉择中的重要时段。
难道不是吗?二战之后的各种国际公约与公告,不仅是国际社会对胜利者惨痛代价厚重而务实的褒奖,也是对战败者无耻暴行的彻底惩罚。
然而,现实就是如此具有讽刺意味。当年在二战中达成的和平协议与公约,又有多少被今天的国际社会以真正和平的目的忠实履行?当年那些言犹在耳的经典语录,有几条经过岁月的磨洗依然鲜亮?
在中国南海的问题上,二战之后最主要的国际定论与公约,被当时主要国际社会的后人们进行着最彻底的背叛;中国的领土完整,也同样遭受着某些国家五花八门理由的干涉以及背离和平目的的责难与设障;中国和平发展的美好意图,经受着多少匪夷所思的曲解与挑唆?
当和平被有色眼镜区分为三六九等的时候,什么才是有责任、敢承担的大国?其实,越来越多的人看得越加清晰。
中国空军巡航南海作为美国的国耻日,每一年的12月7日,美国都会有人在珍珠港组织一些活动。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活动,和平都应当是最不可能缺席的嘉宾。
回顾历史,记住历史,学习历史,也许,作为明天之历史的今天,才会是一段可供传承并奉行的历程。
(原标题为《 独家专评|关于珍珠港,历史会以最骨感的方式与现实交汇》)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