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神童”迷思

社论
2017-12-12 18:23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闹得沸沸扬扬的“麻省大学签约神童”的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12月11日晚,山东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官微发布消息称,“由于我们核实不严,导致12月1日发布的‘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李某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成功签约’为失实消息” 。

“神童”的神话被证伪了,但并不意味着事件就此画圆了一个句号,更不意味着其他种种“神童”事件就会绝迹。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莱阳“神童”事件并非仅仅是“核实不严”的问题,而是或隐或显地闪现着各种机构、单位的推手。比如,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的初始信息报送;莱阳市教育体育局的不实发布,“创造莱阳教育年龄最小考入世界排名第一大学的历史”“全省纪录”等等谀辞;以及当地媒体的推波助澜等等,均有问题。但凡有一个环节有点求真精神,稍微存点疑,则“神童”故事便不会如此荒腔走板。

可见,在创造“神童”神话这一工程中,所有牵涉到的单位、部门分工协作,亲力亲为,均表现出了极大的、无底线的热忱。也正是这种热忱,最终把一个“学习成绩还不错”的中学生带上了歧路。

除了捕风捉影、试图借助“神童”炒作学校,以及烘托当地教育成就的绩效诉求之外,也与国人根深蒂固的“神童”迷思有着密切关系。

不管事实如何,不少人总是愿意相信现实中“天才”“神童”的存在,并身体力行,参与到制造“神童”的狂欢中。浅而言之,总有家长喜欢逼着孩子投入到超越年龄的学业中去,甚至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学前强化教育、数不清的课外班,乃至公开场合的才艺展示等等,均属此类。严重一点的,则是前赴后继的“狼爸狼妈”,以及早早把孩子送进大学之类的传奇故事了。

这种“神童”迷思往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以致于很多时候,就连公众舆论也被裹挟,或者主动加入其中,卖力地宣扬“神童”。这也反过来强化了家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执念”,欲罢不能,用一个谎言织补另一个谎言,用一个神话弥缝另一个神话。

尽管早在千年之前的王安石已经记录下“伤仲永”的故事,然而,这并没有成为后来者的教训,而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神童”神话更是挟带着种种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变本加厉。特别是,随着教育在社会流动中价值的日益凸显,“神童”则往往成了教育机构与家长合谋的产物。

一再出现的“神童”,不仅会对具体的当事人产生实质性伤害,也会影响一个社会正常的人才养成机制。听任“神童”的故事到处流传,也会在扭曲社会价值观的同时,加剧社会公众的教育焦虑。

说到底,“制造神童”是一种教育病、文化病、人才病、社会心理病、政绩工程病……这种种疾病,得治。

与一个被早早榨干、思维和想象力都已定型的“神童”相比,一个健康、活泼、充盈着生机与活力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希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