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狙击学生隐私信息泄露,光靠教育部还远远不够

澎湃评论员 陈良飞
2017-12-12 17:5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按照教育部原来的规划,12月10日是它和各地、各校“约定”的全面清理和规范学生资助公示信息截止日。

教育部日前连发两道“清理令”,要求在12月10日前,各省(区、市)教育部门要组织所辖市县教育部门及所属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排查学生资助公示信息,原则上要将超过公示期限的学生资助信息,从教育部门和学校官网上全部撤下;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全面排查本校及所属院(系)学生资助公示信息,原则上要将超过公示期限的学生资助信息,从学校和院(系)官网上全部撤下;对于公示期内的学生资助信息,必须将公示信息中含有的学生身份证件号码、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出生日期、银行卡号等个人敏感信息全部删除。

不过,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这一“约定”的执行效果并不乐观。据澎湃新闻报道,在12月10日“大限”之后,至少还有浙江大学、西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常州大学、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等学校官方网站依然存在公示信息泄露学生个人隐私的情况。在澎湃新闻记者逐一提醒之后,这些学校才陆续撤下了这些信息。 

常州大学的学生隐私信息泄露情况甚至让人怀疑该校是否认真执行了教育部的“清理令”。直到12月12日上午,常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官网“招生信息”栏目下还悬挂着《常州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考试拟录取名单公示》。该公示不仅将学生准考证号、姓名、录取专业等信息公布,也将学生个人完整身份证号码公布,共计1629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有人会问,是不是教育部的话学校不听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根据澎湃新闻记者的多方检索,经过这一轮集中清理之后,各地、各校官网上涉及学生个人隐私信息的情况已经大为减少,媒体报道涉及到的具体案例也得到了及时清理。不得不说,在10多天的时间,各地、各校的相关工作人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来清理信息,成效也很显著。

但是,各地、各校的各类公示信息千头万绪,累积有年,信息总量肯定是巨大的数字,清理起来自然费时费力。客观地说,不是学校不努力,任务量确实大。这也是本轮集中清理之后,还有那么多学校官网继续存在泄露学生隐私信息的现实原因。

但任务量大也不能掩盖部分学校对这一清理行动不够重视、对学生隐私信息被泄露后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的尴尬境况。

以上述常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泄露了1629名学生完整身份证号码的公示信息发布于2017年11月17日,也就是距今天不到一个月之前。澎湃新闻有关隐私信息泄露的第一篇报道发布于2017年11月7日,到11月17日时已经披露了多地政府和高校在公示时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的案例。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网、中新网等中央媒体在那段时间也密集报道了这一现象。 

也就是说,在有关个人隐私信息公示时被泄露的报道铺天盖地之时,常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还是一次性完整地公示了1629名学生的身份证号码,说这个学院“漠视”舆情肯定不为过。这样的做法显然就不能用时间紧、清理任务重来解释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制造新的信息泄露。

更令人担心的是,在这一波媒体集中报道的“风头”之后,各地政府、高校在公示中不自觉泄露学生隐私信息的现象会不会抬头?常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上述案例告诉我们,这绝非杞人忧天。 

狙击学生隐私信息泄露,光靠教育部的两道“清理令”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各高校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现实紧迫性重视起来,专人专责,负责到底。“大限”已过,各高校更应加快清理仍未得到清理的陈年信息,并坚决杜绝发布新的泄露隐私信息的各类信息。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