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赣鄱大地的独“稻”之处

2022-07-16 17: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由稻变石,需要多久?

这个问题的答案,关系到人类开始食物生产革命的起点,也正是这场革命改变了人类生存的整个物质状况和社会形态。

1995年,在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仙人洞里,数百颗黑色的、米粒般大小的石头混杂在十万多件兽骨、石器、陶片之中,被挖掘,被发现,被研究……这些“黑色小石头”后来被证实是一万多年前的野生稻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是迄今世界上发掘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

这些遗存表明早在1万年前,江西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也有力地昭示了赣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稻作起源中心区。从这里开始,一条稻米之路悄然延展,人类文明的故事开启了新的篇章。  

一万年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

这片最早种植水稻的土地,已遭遇了无数次洪水、风灾、虫灾的袭击。而在无数道“关口”之下,是赣鄱大地数不尽的生机。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江西自建国以来就从未间断地向国家提供商品粮,有着“天下漕米取于东南,东南之米取于江西”的美誉,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着稳定的“江西力量”。

进入新世纪后,江西省坚持发扬着本省的独“稻”之处,以新技术、新主体、新模式“三新”助力水稻种植各环节,坚持在赣鄱大地上种好“全国粮”。2000年后的20年间,江西省有18年稻谷产量位居全国前三,2021年更是产量高达438.5亿,其中早稻产量134.6亿斤,同比增加5.3亿斤,占全国增量的36.6%,增幅居全国第一,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赣鄱大地用实力尽显担当。

 

图1 2000年-2020年全国各省份稻谷年产量

铢累寸积,恰“稻”好处

“平均亩产567.64公斤!”2021年7月19日,江西省上高县双季早粳水稻新品种现场会上传来喜讯,“中科发早粳1号”测产结果创新高。全国早稻平均亩产的数值,在2020年时还是383公斤,“中科发早粳1号”的出现,意味着每亩稻田增加的产量比一个成年人一年所需的粮食还多

试吃着碗里刚刚蒸好的新品种米饭,李家洋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满意地说:“能够集耐低温、耐高温、抗伏倒、抗病和米质优等特点于一体,作为早粳稻品种,这个产量已经非常高了。”

这一结果李家洋团队已经等待了近十年。长久以来,一句“粳米味甘性又平,籼米吃来硬”在江西民间广泛流传。然而,我国所有的双季早稻品种均为籼稻,整体品质较差,多数只能作为储备粮或工业粮使用。为了提高南方低纬度地区早稻米的品质,中国育种家几十年间一直在努力培育优良的双季早粳品种。这一次李家洋团队按照与江西及相近生态地区的生态特点、生产方式相适宜的条件进行设计,最终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李家洋团队选择江西作为育种示范地并非偶然。“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田间管理精心细致”种种因素为育种成功提供了绝佳的“地利”条件。事实上,素有“江南粮仓”之称的江西,在中国水稻育种历史上的三次飞跃中均表现不俗。一批批优质的品种在育种家一代代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孕育而生,在赣鄱大地上种下新的希望。

 

图2 中国历史上三次水稻育种飞跃的“江西力量”

上世纪50年代初,第一次绿色革命拉开序幕。在此之前,过多的化肥用量造成植株过高而立足不稳、易倒伏,这直接影响着水稻产量。而彼时江西育成了第一批矮秆水稻品种,通过缩短节间长度来提高收获指数,水稻的“高秆变矮秆”使我国进入了水稻矮化育种的新纪元。之后,江西育成的早籼6004和7055在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使稻谷产量增加了20%-30%,水稻生产迎来了第一次突破性的飞跃。此次革命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

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飞跃以“常规变杂交”为标志,我国江西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研究的中国杂交水稻是第二次绿色革命时期的杰出代表。在此次飞跃中,江西率先实现三系杂交稻配套,并最早育成了“杂交水稻之王”——超级杂交水稻赣化2号,推动水稻“高产”目标的实现,让同样的土地能够产出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

绿色革命的第三次飞跃发生在21世纪初。此前的水稻品种虽然在熟期、米质、抗性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产量并未获得新突破。为了保障粮食安全,超高产品种“超级稻”的研究应运而生,这一育种成就使得水稻亩产量达到八百公斤。江西在此次革命中同样成就突出、贡献巨大,截至2021年,我国可冠名“超级稻”的138个品种中,江西占11个,位居全国第五。来自赣鄱大地的种子散落在华夏之邦,让中国人将饭碗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

 

图3 全国各省超级水稻品种数量

逐梦的脚步仍在继续,2021年8月28日,15亩“巨型稻”试种成功,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2米左右。

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在一丛丛挺拔的稻杆间,人们彷佛看到袁老禾下乘凉的身影,他诉说着让世人远离饥饿的毕生追求,眼前是天下泰平,五谷丰登……

励精更始,志同“稻”合

一切的人类文明都扎根在泥土里,农田作为粮食种植的母体,其地位不言而喻。多年来,江西始终为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努力着,不断通过严格的保护举措来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2022年,江西省安排播种面积5659.3万亩以上,坚决扛起粮食区的责任与担当。

良田已有,农人却失。长久以来,江西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因外出务工人数太多而被称为全国“最拼”省。2013年-2019年,江西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后受疫情影响情况有所回转。但这片土地仍然在等待着一个归期。

 

图4 2012-2019年全国及江西省外出务工人口情况

所幸,赣鄱大地等来了鲜活的血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开始将梦想与情怀洒在土地里。

2017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的丁旦结束了自己两年的“沪漂”生活。他不顾父母的反对,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返乡务农。

高学历的丁旦回乡后直接来到田中,从最基础的种田开始学起。然而,原本这样一个“体力活”却被丁旦做成了“脑力活”,他萌生了组建农机团队的想法,用提高机械化率的方式缓解江西农业劳动力严重流失的状况。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江西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越来越快,机械的齿轮转动出“天下足”的壮观景象。2014-2021年江西省农业机械总动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21年已达到2591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等机械化设备数量也保持着稳步向前的状态。毋庸置疑,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个人发展的需要与环境政策的保障让丁旦坚定:“未来种地必定是农机的天下。”

 

图5 江西省农业机械总动力和主要机械数量

后来,丁旦在朋友的帮助下建立起来了自己的90后农机团队。团队的成立不仅帮助合作社更好地统筹农机的使用,还降低了用人用工成本。直至现在,团队中拖拉机、插秧机、无人机等机械化设备一应俱全,数量已达30多套。

苟日新,日日新。古老的大地遇上了新式的机械,万物生长的农田也因物联网迎来了新的发展与希望。据江西省智慧农业统计数据,江西省农业现代园区已分布至11个地级市,总量达78个

 

图6 江西省农业现代园区分布情况

“从以前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现在的全方位监控,农业种植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庐山市绿游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程招星一边说,一边在电脑前实时检测着种植基地里的各部分情况:空气、土壤、光照、水分参数……这一切都归功于建立起来的农田物联网系统,小小的传感器让生产数据实时高效采集传输,帮助农民精准施策。让技术覆盖种植,让科学作用田地,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种植的崭新飞跃。

回溯二十年前,程招星也和众多农民的孩子一样,迫于生计压力,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前往东南沿海地区务工。

然而游子在外,心系家乡。

如同袁老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向众人介绍“我是江西德安县人”一样,在外的江西子女对于家乡一直保持着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程招星作为农民的儿子,在外务工这几年,也始终放不下家里的父母和抛荒的田地。24岁那年,他拿着辛苦攒下来的积蓄,毅然回乡。

回到心念已久的家乡后,程招星从承包村委会留存的荒废地做起,一步一步壮大着自己的种粮事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注意到邻乡有大面积抛荒的田地,空有土地却无人耕种。于是,程招星决心用自己的资金与技术将其重新利用起来,开启流转良田之路。因着他科学的管理和吃苦的精神,那一年流转的良田回馈以金黄色胖嘟嘟沉甸甸的穗粒,就这样程招星被人熟知,继续承包了更多的土地,逐渐形成规模。之后,他把在外打工的哥哥嫂子叫回来共同建设,成立了家庭农场。

得益于长期以来江西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实施,截至2022年2月底,江西省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共有36174个,分布在11个地级市。家庭农场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解决土地抛荒的问题,还带动了当地就业,为江西农业的繁荣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7 江西省各市注册在案的家庭农场数量

70多年前,醉人的田园风光吸引着袁老跳进“农门”,为天下人的吃饭问题奋斗终身;70多年间,丰沃的土地留下了一代又一代人耕耘的足迹,让梦想与情怀在此落地。中华儿女早已将自己的命运同稻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志同“稻”合的人终会在田间相遇,头顶是翻滚的云,脚下是生长的根。

岁稔年丰,裕民有“稻”

分蘖、孕穗、抽穗……终于稻穗垂下,一片金黄。

在庐山市沙马颈村生产小队队长郭碧章的田地里,200亩中稻即将迎来成熟期。这些水稻早在种植前就已有了销路——它们将以每百斤高于市场价10元的价格被庐山市绿游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收购。

近些年,江西省不断推广订单农业,逐步发展出了“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专业批发市场”等多种模式,积极引导粮农与市场对接,实现“优粮优价”。3年前,郭章碧偶然了解到订单农业这一模式。长久以来,水稻种什么品种,如何卖出理想的价格……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他。而订单农业的出现帮助郭章碧解决了这些问题。2018年,他与庐山市绿游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公司以每百斤高于市场价10原的价位进行回购,并提供优良水稻品种、种植技术指导等服务。

庐山市绿游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标则是逐步实现大米的统一化、优质化生产。公司凭借着规模化优势,同种子企业、肥料企业等签订较低的价格协议,再以低价推广给农户。统一的生产资料与专业的种植技术不仅让农户从中收益,更让农业产业化企业打响了优质稻的品牌优势。“这种利益机制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无疑是一个长久之计。”程招星说。

小小“订单”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这几年平均每年的收入都比之前高了3万以上,”提起订单农业的获利,郭章碧一连说了许多,“还掉了30多万的外债,买了车,家里3层的楼房也全部装修了。”在颠沛流离的时代,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在天下晏然的今天,一粒粮食可以使人民安乐、国家富强。

赣鄱大地绘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图景,订单农业在时代的浪潮中寻找着新的舵盘:“一键下单”让江西的优质稻米直接走向全国千家万户的餐桌。2006年,上饶市玉山建立了全国首个农村电商平台。而后的15年里,江西省农业“触电”蓬勃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逐渐向着规模化、产业化转型升级。伴随着信息进村入户的全面推进,江西省已建成益农信息社上万个,赣州、宜春、上饶等6个地级市的益农社数量均已过千。  

 

图8 江西益农信息社分布

2016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重点打造的官方电子商务平台“赣农宝”正式上线。次年,程招星便搭上了农村电商的快车——入驻“赣农宝”,开启自己的网店经营之路。打开程招星的店铺页面,富硒米、老表大米、煲粥米等等一应俱全。在赣农宝“粮油米面”专区下,各类江西大米产品总量有264个。但相比较而言,大型电商平台为它们提供了更多去处,各类江西大米在淘宝上的产品数量破千。

 

图9 主流电商平台中江西大米的产品数量

一根网线连接起各大平台,让赣鄱大地的稻香通达四野。

一粒种粮繁衍出稻米之路,让赣鄱大地的文明漂溢八方。

从育种到栽培,从秧苗变优粮,每颗落在赣鄱大地上的种子,都寄托着国士的“禾下乘凉”的梦想,承载着百姓甘食乐业的祈望。无数的前人和后者在这片土地上奉献着,并不断追逐着关于稻粮的事业,泥土刻下归属,稻熟方见初心。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做农业要带情怀,不带情怀做不了。”

图10 中国水稻人才剪影

资料来源:

《万年稻作超万年——万年仙人洞遗址稻作考古发现始末》

《稻文化的再思考(7)——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

《江西水稻种业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江西农业电子地图

江西省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天眼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