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明日报:上海,初心之地谱新篇

任鹏 颜维琦/光明日报
2022-07-19 07:07
浦江头条 >
字号

位于上海松江区的云间会堂。姜辉辉摄/光明图片

位于上海普陀区的苏州河沿岸。孙瑞英摄/光明图片

位于上海杨浦区的滨江岸线。资料图片

【跨越】 

无论昼夜寒暑,东海大桥的东南一侧,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总是一派繁忙景象。这座全球单体最大及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2014年开工、2017年开港,不断刷新纪录,成就上海港从“东方大港”到“世界强港”的蝶变。

拼搏不息、创新不止的洋山深水港码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上海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道路上,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1.以国家战略为牵引

十年间,上海爬坡过坎,实现一个个跨越。

在2011年首次达到2万亿元之后,上海生产总值在“十三五”期间连续跨过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大台阶,2021年达到4.32万亿元,人均GDP达2.69万美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

把上海的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和谋划——这“四个放在”,是上海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点。

2013年11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揭牌,中国第一个自贸区由此诞生。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精神引领下,证照分离、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先进区后报关等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从这里走向全国。

2019年8月,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如今这里已成为深耕制度型开放的“试验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一批前沿产业集群蓬勃发展,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600亿元。

“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时说。

2021年7月15日,浦东这张“王牌”迎来了新使命——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这是新时代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历史使命,是上海在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后的又一次攻坚突破。

以国家战略为牵引,创新发展不停步。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加速孕育,上交所科创板和注册制示范效应不断放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全面启动,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共同构成了上海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支撑。

2.以人民城市为基点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1年秋天,苏州河上和风送爽,水波荡漾。来自全国各地、俱乐部和高校的赛艇好手齐聚这里,参加首届上海赛艇公开赛。两岸风景如画,挤满了观赛的市民。这一刻,城与人、人与自然无比亲近。

时钟回拨到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时,面对在江边休闲娱乐的市民群众,提出了“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

几年间,黄浦江45公里公共空间岸线贯通开放,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实现基本贯通,昔日“工业锈带”变成宜人的“生活秀带”。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根本原则。

聚焦“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上海启动实施早餐工程、老旧住房加装电梯、幼儿托育等16项民心工程持续推进。2019年,上海完成老旧住房加装电梯立项的居民楼达624幢,超过过去7年之和。2021年,加装电梯跑出“加速度”,全年完成加装电梯签约6073台,让无数“悬空老人”落地,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聚焦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五年间,上海累计实施改造308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5.4万户,这一困扰城市多年的民生难题将在今年迎来历史性解决。

从首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到桥下运动场、城市高线公园;从数字化转型的“建筑可阅读”,到层出不穷的美丽街区,上海正按照“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要求,努力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3.以红色文化为底色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叮嘱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

上海牢记总书记嘱托,建党百年之际,2021年6月3日,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在新天地太平湖边落成,展厅面积扩至3700平方米,展品数量从原先的278件增至1168件,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生动讲述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与此同时,上海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至2020年共梳理出612处重点旧址、遗址、纪念设施类红色资源。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神韵魅力所在,也是“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力点。

2022年1月23日,上海歌舞团的两部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朱鹮》在美琪大戏院迎来驻场演出的第100场。这一天,也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第400场演出,创造了中国舞剧的奇迹。

除了打造杂技剧《战上海》等一批爆款剧目,上海还全力打响“演艺大世界”品牌。在环人民广场1.5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建成专业剧场和演艺新空间31个,成为国内密度最高的剧场群。三年来,145部剧目在这里首发首演,2021年完成营业性演出21037场。

下一步,上海将高质量打造一批城市文化地标: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定位为世界顶级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上海博物馆东馆,作为国际歌剧艺术重要舞台的上海大歌剧院将陆续竣工。

这座独具魅力的人文之城,正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人民城市典范,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景。

【2012】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398.50万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305.5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96万元。

●发明专利授权量1.14万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588.52亿元。

●森林覆盖率12.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0平方米。

●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468公里。

【202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489.43万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3214.8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36万元。

●发明专利授权量3.29万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2761.25亿元。

●森林覆盖率19.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8平方米。

●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831公里。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年鉴

    责任编辑:张珺
    图片编辑:沈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