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高度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将对构建政府统筹规划、企业重要主体、人才培养改革主线、社会组织等供需对接“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工作格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与治理结构的变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等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负责人就《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接受专访。
一、如何认识《意见》出台的重大意义?



第一,明确了“四位一体”的体系架构。《意见》首次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内涵及制度框架,完善顶层设计,强调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重要主体、人才培养改革主线、社会组织等供需对接作用,搭建“四位一体”的架构。
第二,将产教融合贯穿整个教育体系。《意见》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整个教育体系,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安排。值得注意的是在先前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也强调“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层面,产教融合不仅适用于应用型高校,研究型大学也需要产教融合。
第三,倡导投资于人的理念,着眼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意见》提出“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要明确产教融合发展要求,将教育优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项政策”,将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提升人力资本中推动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
第四,强调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意见》着眼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实行“引企入教”改革,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等,推动企业多种形式参与办学,支持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为“引企入校”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在建立价值共同体的基础上,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
第五,构建发挥各方积极性的多元参与机制。《意见》在强调政府统筹作用和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强化行业组织协调和第三方服务的作用,支持中介组织和服务型企业开展产教融合相关的服务,通过构建“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化解校企合作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第六,完善多方协同的动力机制。既要考虑学校层面,以产教融合项目为支撑和引领,又在企业层面有政策激励机制,同时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行业和企业的建设,构筑多方协同、协调推进的动力机制。
在以往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强调高校应当主动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企业提出社会责任要求,对企业的价值诉求考虑不够,造成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不深、校企合作没有建立长效机制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将“价值链”统率全过程作为产教融合机制的核心。因此,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基于价值共同体的长效机制,确保企业的价值诉求。
企业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这是对企业的教育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后作出的重要判断,也是基于企业竞争力对教育支撑需求作出的判断。第一,作为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方,从人才的岗位素养、职业能力到用人规格等,企业都是最重要、最直接、最敏感的需求主体,对供应方最有话语权。第二,企业是教育要素的有效供给方,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流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真实教育场景,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是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培养的首席职业教师,企业的工业文化是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第三,企业是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主战场,是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实现渠道,是学校教育资源对接国家、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第一环节。综上所述,“引企入教”不仅是学校内涵建设重要资源的供应者,是引导学校办学方向和学科专业建设方向的重要动力,也是有能力、有资格参与学校治理的重要主体。因此,“引企入教”是打通产教融合的核心环节,舍此无法实现产教的全要素对接。当然,“引企入教”的方式是多样化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核心是以技术进步与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经济发展关键要素的协同整合。
四、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成立至今,围绕产教融合开展了哪些创新实践和探索?
中心成立以来,立足汇聚创新要素,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使命,围绕产教融合,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接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对接国家教育改革需要,把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作为重要突破口,构筑推动教育改革的创新链、人才链和价值链,并为此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
第一,设计并推出先进技术产教融合引领性项目。中心先后开展了中兴ICT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项目、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项目、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项目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学科专业领域的产教融合项目,搭建国家级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形成了产教深度融合的体系化运作机制,初步构建了教育创新生态自我演化系统。
第二,构筑“一体两翼”国际教育合作创新网络。中心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与历史使命,提出“一体两翼”的国际教育合作新理念,快速构筑产教融合国际合作集成平台,致力于成为全球教育影响力中心。所谓“一体两翼”,即以产教融合为主体,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两翼,以先进教育输入和本土化改造为基础,以平台对平台,学校+企业为核心模式,打造升级版的国际教育合作模式。目前推出了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中美“彩虹计划”、中英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中荷、中芬、中爱合作稳步推进。
第三,开展理念创新与知识传播。中心在产教融合上相继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如大舰战略、学科专业集群化发展、技术创新集合体、校区2.0、美学工业、智慧学习工场、平台对平台合作等,不断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入。实践创新与理念创新相互促进的机制上,形成了知识创新的新范式。以产教融合项目和高校产教融合创新试验为知识创新的源头,以协同创新为机制,以评估认证标准和先进课程为核心产品,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欧亚经济论坛教育分会等品牌论坛为载体、构建多层次的知识传播平台,为传播产教融合理念,推广产教融合模式和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产教融合政策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
五、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采取哪些主要举措落实《意见》精神?
一是加强对产教融合的学习、研究与宣传。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把握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把握产教融合的战略方向,学习领会《意见》精神,研究新时代教育变革和产教融合的发展规律;把产教融合作为核心机制,贯彻到汇聚创新要素,引领教育变革的各个环节;围绕深化产教融合,开展系列的专题培训,解读《意见》精神,倡导融合发展的理念;组织开展系列课题研究,与世界银行等组织协同开展产教融合创新研究;充分挖掘产教融合的典型经验和案例,推动产教融合模式和机制创新;继续办好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和“一带一路”产教融合与企业国际化发展论坛;积极营造全社会充分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
二是搭建国家产教融合服务平台。服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加强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工程项目的指导,研究“双一流”重大项目建设的创新形态,突出服务新经济的导向,提高项目对学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发挥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出成果、出经验,深化“放管服”背景下的项目管理服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实现产教全要素的精准对接提供技术服务,提高平台聚集资源和对接需求的能力。
三是围绕战略性产业和前沿科技开展产教融合创新试验,推动教育形态变革。对ICT、大数据、智能制造等已有项目进行深化和演化,构筑协同创新网络;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快速布局,构建更大生态、更多协同、更深融合的新模式,抓住智能社会历史性机遇,为世界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提供中国方案;设计智慧学习工场,推动大学形态变革,高等教育和职业改革的有引领性项目。同时,配合有关部门联合实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试点行业企业建设的探索,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吸引更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指导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打造产教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四是构建产教融合创新国际合作网络。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是各国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的共同战略和基本规律,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将教育、人才和产业发展同步规划。中心将继续推动“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系列国际教育合作项目。深化实施中美、中英、中德、中荷、中爱、中芬等应用型高校国际合作,构建“平台对平台、学校+企业”的产教融合创新国际合作网络,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参与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教育和产能并肩“走出去”。
五是搭建产教融合金融服务平台。中心成立以来,已搭建了一个以产教融合为方向的金融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研究机构一起,联合开发了系列产教融合金融工具。目前,中心正在开展产教融合金融支持的专题研究,重点设计产业投资基金以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产教融合战略性金融产品与服务,系统研究以培育教育投资热点和教育消费热点为主线的产教融合金融支持体制框架落地路径,探索民办院校投资机会及产教融合型企业上市的合规性障碍及对策建议,系统开展产教融合金融服务的产品库、工具箱和服务菜单的设计。
六是组织实施服务实体经济的“长城计划”。研究精准对接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工作标准,建立长城工匠标准体系,开展在校生岗位能力培训;整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符合智慧学习工场设计理念的长城工匠训练营;构建技术技能人才认证体制机制,开展长城工匠认证,为学校提供菜单式的高质量技能培训,同时为企业一线骨干技术人员技能提升和产能过剩行业转岗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提供支持,为造就大批岗位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服务,使产教、校企更加紧密对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