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二舅不能只允许一种阐释,尊重异识

2022-07-28 17: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博士老青年 吐槽青年博士

摘要:人类的悲欢很多时候并不相通,多数时候看法并不一样。我们与其说需要共识,不如说需要学会在没有共识的情况下如何一起生存,形成一种“健康的不同意”。比如说,讨论二舅问题,看到不同的身份站位和问题意识,看到“分歧的合理性”。一个二舅,多种阐释,而不是将多元的可能性变成一种“我的阐释才最正确、最接近真相、最有真理性”,别人的价值观不对,你的动机有问题,你二舅不该有你这个外甥。

吐槽青年出品

极其厌恶舆论场上因为“二舅”这个符号形成的撕裂和对立,让一个“私人故事”成为一个表现价值观优越感、争夺阐释权的“斗争符号”。这可能是故事的讲述者始料未及的,所以他希望热点早点散去,还他二舅以清静,还生活以平静。

其实,对“二舅”有不同阐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正能量不只有一个版本,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二舅。这个故事版本中,二舅本就是一个被人叙述、被人拍摄、被人添加旁白的沉默者。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具体的二舅,但当成为视频故事的人物、并产生刷屏传播后,就成了一个有着意义结构的“艺术原型”:有着普遍性和个别性的有机统一,是某种“具体的一般”,既有深刻的个性,又反映了某种“深层的社会结构”。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问题意识、目睹不同生活艰辛、内心有不同诉求的人,自然对“二舅”有不同的阐释,都有其合理性,并无对错、高低、真假之别。

生活在精神内耗中的城市人,从身处底层、身残志坚的二舅身上获得了某种精神启示,这不正常吗?尤其是比远在千里之外的那些普通人更了解更熟悉更爱自己二舅的亲人叙述,这种“沮丧中看到一束光”的光明情感,完全可以理解。另一个人问题意识不一样,目睹过“底层苦难”被食肉者诗意美化,对“歌颂苦难”“贩卖悲情”十分警惕,认为要看见苦难并体贴民生,这也很正常啊。还有,有人觉得跳出焦虑和内耗还得靠自己,不能依靠别人的二舅或乱认二舅,这也是常情常理常识啊。各有其合理性,并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对立。当然,如今在事实上有造假,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当年某网红的“一个寒门状元之死”是个教训。

我反感的不是各抒己见,而是各自都把自己的角度当成真理,以真理在握、他者非蠢即坏即脑残的思维看待不同阐释,用一种“滚开,我才是正确阐释”的暴戾对待那些“合理的分歧”。“合理分歧”这个概念来自罗尔斯的哲学概念谱系,人们往往记住了老罗的“重叠共识”,要寻找作为最大公约数的共识,而忽略了共识的前提不是“趋同”,而是尊重“合理的分歧”:源于身处不同时空、不同问题意识、不同语境、不同生活背景而产生的不可克服的、应当互相尊重的分歧。对二舅的不同阐释,外甥的讲述,外人的延伸阐释,多元的解读,就属于这种合理分歧。

说自己从“二舅”身上获得某种精神激励,说应该更多关注“二舅”式苦难,说跳出内耗还得靠自己,三者之者哪一种认知角度比另一种更高尚、更正确、更有智商优势感吗?没有,角度之别。那个学历史的外甥没有理由去“坑”自己的二舅,作为亲人,他应该更恨那个让二舅致残的庸医,更希望二舅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能有一段没有苦难的、靠努力而开挂的人生。

我想到一个词,叫异识,都说共识,很少有人愿意接受异识,即没有共识的情况下如何彼此共存。就像哲学家们说的,人类的悲欢很多时候并不相通,多数时候看法并不一样。“我们与其说需要共识,不如说需要学会在没有共识的情况下如何一起生存,形成一种‘健康的不同意’”。比如说,讨论二舅问题,看到不同的身份站位和问题意识,看到“分歧的合理性”。一个二舅,多种阐释,而不是将多元的可能性变成一种“我的阐释才最正确、最接近真相、最有真理性”,别人的价值观很贱,你的动机有问题,你二舅不该有你这个外甥。

我一向建议评论者多看“评论区”,让自己拥有“评论区想象力”,也就是对不同观点的想象以及“同情之理解”的能力。就像尼采在在《道德谱系学》中所说:“我们越是知道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是如何打量同一个问题的,那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概念’以及我们的‘客观性’就越是会完整得多。”

评论区看多了,能形成一种“合理性人格”,什么叫“合理性人格”?是相对那种惟我独尊、对抗性阐释的真理性人格,认为这个世界有多元的合理性,评论多数时候都是合理性与合理性的对话,而不是真理与谬误的斗争。“合理性人格”尊重这些理念:其一,信奉平等,观点表达首先不是追求共识,而是表达平等关系,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是拧干不平等关系(权威、情绪、利益)的过程。其二,善于倾听,先用耳朵听听别人的合理性,让“想听”与“想说”这两种不对称的感官形成对称。其三,角色互换,让对话角色可以形成无限可换性,才能形成共享的客观视角。其四,在“各美其美”“各自表述”的多元领域,保持一种消极守成,减少那种“必须达到共识”的积极论证,对抗和冲突很多时候都源于那种“同一性霸权”。

想到了彼得斯的《对空言说》,对于交流与说服,彼得斯有一个看似比较悲观的结论:放弃交流的梦想。——仔细阅读彼得斯,他的意思其实不是“不要交流”“不要说服”,而是“不要强制去融合和求同”。他说:我建议我们放弃交流的梦想,我并不是说我们梦想和别人联系是不好的,而是认为,与他人建立联系是件艰辛的工作。而正是这一梦想本身,妨碍了这一工作的进行。实际上,我们互相接触最美妙的境界是自由的撒播而不是痛苦的融合共享。固执地希望交流双方达到互相模仿的境界,可能会走向霸道。我们应该承认,与我们分享这个世界的一切生灵都具有美妙的他者特性,而不必悲叹我们无力去发掘它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认识这些生灵的他者特性,而不是按照我们的喜好和形象去改造它们。

认同是一个存在巨大可塑性的多元空间,它是开放和包容的。对二舅的阐释,也应该放弃那种“同一性苛求”“同质性强扭”“价值观傲慢”。我想到了几年前那个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后著文“感谢贫穷”的女孩子,如何阐释自己对待贫穷的态度,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贫穷,并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高尚、高贵的答案,不要把别人当傻子,不要生产无谓的精神内耗。

原标题:《对二舅不能只允许一种阐释,尊重异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