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郁喆隽:哲学活动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

刘玉侠
2018-01-04 09:03
思想湃 >
字号

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活动?哲学家的形象就像罗丹的雕塑“思考者”那样吗?

来自德国神秘派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活动”。

孔德-斯蓬维尔、费里在《现代人的智慧》里写道,哲学不是一条安静的长河,让每个人都在其中钓到自己的真理;而是一片海洋,千百浪花互相撞击,千百个洋流互相对抗,相遇,有时候互相混合,分离,又重新相遇,对抗……每个人都在这片海洋中尽力航行,这才是我们所谓的哲学思考。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无数的哲学家在从事哲学活动,进行哲学思考,那些思考而来的智慧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闪烁,成为指引一代又一代人继续摸索的灯塔。尽管这些问题也许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和边界。

12月28日的思想湃现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郁喆隽用趣味和实验的方式带领大家进入一个哲学思考的空间,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哲学活动。

走出洞穴以后,你准备去哪里

说到西方哲学,不得不提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

“大家现在将目光看向这幅画”,郁喆隽指着屏幕上的一幅画,那是梵蒂冈博物馆里的一幅画,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的作品,画的是雅典学院里的一个场面,那里汇集了当时文化圈里的著名学者。画的中央,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其中,柏拉图一手指天,位于画的核心位置,由此可见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在当时的重要影响力。

柏拉图的“理念论”在《理想国》中有深刻阐述,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洞穴隐喻”,按照郁喆隽的说法,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思想实验。

这个洞穴隐喻(或者说思想实验)是什么呢?

郁喆隽介绍说,有一群人,他们从小到大都一直生活在一个洞穴当中,他们的手脚都被绑着,而且他们的脸都朝着一个方向,就是洞穴最左边的一个石壁。并且在这个洞穴中,唯一的光源就是一堆火,而在这个光前面,有一个像舞台的地方,前面有一些人在挥舞着纸牌子和道具,所以火光就照在这些纸牌跟道具木马上面,在石墙上产生一些影子,就像一个皮影戏一样。所以这些被束缚的人,一辈子只能看到这个石墙上的光影。

有一天,其中一个被束缚的人,不知什么原因,他挣脱了束缚,走到了洞穴外面。当看到外面那个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世界后,这个时候的他,内心活动也许是:我这一辈子之前都在干什么,居然一直呆在那个黑黢黢的洞穴里,看着那些幻影,那些魑魅魍魉。

通过这个洞穴隐喻,郁喆隽分析说,这就好像人的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囚徒阶段,就是在铁链束缚下,一辈子生活在那个洞穴里面。第二个阶段是肉身的解放,挣脱了链条,转身通过一个长长的过道,走到洞穴外面,来到外面的一个广阔、真实的世界。第三个是柏拉图称为灵魂的解放,就是你再回返到洞穴里面去。

“但是我不知道大家会怎么感想,柏拉图整个洞穴隐喻最高妙的是,他没有告诉你走出洞穴的人,他必须要干嘛”。

但是面对这个隐喻,不管人处在哪个阶段,在走出洞穴的那一刻,每个人也许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而作为一个哲学老师,郁喆隽是怎么做的呢?

1997年的5月,郁喆隽在文科基地班开始了他七年的复旦学生生涯,之后,在五年德国留学生涯结束后,郁喆隽回到复旦教授哲学。他的课程在复旦广受学生们喜爱,现在又开始在互联网上推出哲学课视频,受到了国内外很多热爱哲学的人好评。

尽管汉娜阿伦特描述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无思的时代,但是在这个大时代浪潮中,郁喆隽和所有的哲学家一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认识我们自己,去帮助这个拥有偏见、盲点和共同预设的时代,更好地向前走一步。

末日来临,你将选择谁登上诺亚方舟

在洞穴隐喻这个思想实验中,没有将人置于一个极端环境,迫使人们做出选择,连走出洞穴的那个人之所以走出的动机也没有合理交代。那么如果世界末日来临,必须要做出选择,你会怎么做呢?

郁喆隽在大屏幕上放出了一个二维码,扫码进入一个选择页面。背景是:世界末日来临,地球上有27个人(分属27种不同的职业),每一个人只能带十个人走,你会选择谁?这个选择意味着你要构建人类2.0版本。

等大家选择完成后,郁喆隽随即公布了结果,“排名第一位的是外科医生,得票率93%,第二位是农夫,第三位是木匠,第四位是天体物理学家,第五位是铁匠,第六位是猎人,第七位是渔民,第八位是桥梁工程师,第九位是纺织者,第十位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第十位是神职人员。”。

“这个思想实验,近年来在不同场合进行了好几次,每一次结果其实都差不多是这样的情况。”

而这种结果意味着什么呢?

郁喆隽说,“人在最急迫的情况下,建立起的人类2.0的版本。在这27个职业当中,每一种职业不仅代表了人类的一种专业技能,一种职业方向,它也代表了一种人的价值观,或者一种人的文化方向”。

“对这个结果稍加分析,我们就能看出来这些:首先,在这个实验结果中,军人、猎人、警察的高频入选,说明大家首先考虑的是安全问题;其次,桥梁工程师、天体物理学家的高频入选,说明大家对智力的崇尚,在活下来之余,能够保留一些智慧的种子;最后是农夫、猎人和铁匠的高频入选,说明大家对吃饭活着这件事有清醒的认知”。

然后呢?在这个结果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代表人类艺术文化的职业全部给剔除出去了,这个人类2.0版本没有文化属性。

“而人类的文化属性,差不多就是在人类最近的一万年过程当中积累出来的,如果面临浩劫被摧毁,那么恢复起来可能需要整整一万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尽管文化拥有这种独一无二性和脆弱性,在面对巨大的灾变和浩劫的时候,大家还是很快地就把他牺牲掉、抛弃掉,尽管可能是不由自主的,但是结果就是这样”,郁喆隽说。

其实,在这个思想实验背后,蕴含着一个问题,一个人们现在很少会去问自己的问题:价值。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家除了认识价格之外,还有没有独立于价格的另一重价值?

对此,郁喆隽说,“我不大倾向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你们。我不认为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个哲学家就掌握了全部真理。这些问题就像种子一样,我今天把它撒播到你们心里面,你们每个人可能或多或少会想起这个问题,或者每个人都要给自己一个答案,一个让自己能够满意的答案”。

对话郁喆隽:

Q1:怎么看待现在比较流行的心灵鸡汤?

A:我觉得心灵鸡汤,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它是一种心灵砒霜。它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新鸦片。

Q2:您最近在喜马拉雅FM音频上面开设了《复旦哲学课》,对现在办网课这种形式,你怎么看?

A: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通过互联网,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哲学,我觉得这很值得鼓励。当然,和现场教学相比,它涉及到无法互动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营造一种虚拟教学情景,老师和同学可以在虚拟空间里互动,未来也许会实现。

Q3:你对某个哲学命题的思考大多来源于生活,还是纯书本?

A:都有,哲学面对的问题,其实是一代又一代人都会面对的基本命题,我们致力于去思索这些基本命题,尽可能的去接近真理,也许没有绝对答案,但是下一代人可以接着想。

Q4:您微博上的动图都是从哪里找来的?

A:平时我看到一些好玩的图就会保存下来,后来朋友建议我单独建一个相册,有时候研究课题很累的时候,或者脑海里蹦出一些想法的时候,会很自然的联想到某个图,于是就将图文一起发出来了,我自己会很快乐,想到别人看到也许也会很快乐。

Q5:哲学上会涉及从多个对立面去想问题的情况,那种观点的矛盾和冲突肯定会带来痛苦,你有遇到这种情况吗?

A:肯定会遇到这种情况,想不通的时候,就不想,出去打打球,锻炼一下,或者和朋友聊天,开心一下,然后回来继续想。

Q6:哲学能学吗?

A:借用康德老先生的一句话,他在德文当中有一个经典的表述,可以翻译成“人不能学习哲学,而只能学习哲思。就是把哲学当作一种动作和一种修行来加以对待的。”

Q7:如何去除思想上的“油腻”?

A:不要光做一个吃货,能不能做一个思想上的吃货?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自己接受的东西,稍稍加以挑选、判断和反省。

Q8:你怎么回答,“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这个宇宙大问题?

A:我从复旦来,我是郁喆隽,我要回家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