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盘点2017 | 气象服务篇:服务提质增效 润泽国计民生

是的,改善服务供给,这一经济变革背景下公共服务领域呼声最高的命题,也是今年气象部门推动服务提质增效的重要着力点。
变化不只在你身边。2017年,从田间地头到城市街角,从重大活动现场到生产一线,越来越及时准确有效的气象服务,拉升了粮食增产的数字,拉响了台风登陆前的“停课铃”,活跃在远洋导航的屏幕上,融化在供暖日期提前的体贴里——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点滴变化,皆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伴随其中。这一切,是对今年全国气象服务最好的总结。
这一年,气象部门时刻以用户为中心,力求通过优化供给让服务更“解渴”。变的是对更多样需求的满足、更广泛领域的覆盖,不变的是对“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理念的坚守——
在南京,梧桐树飘絮时节市民出行的烦恼,被气象工作者细心捕捉。气象与园林部门合作开展飘絮精细化预报服务,让市民可随时掌握全市54条重点道路的飘絮状况,合理安排出行。
这一“痛点”的解决,正源自气象服务对用户需求的时刻关注。综观全国,浙江气象部门推出了涵盖公路、内河、海上的气象安全导航服务,基于用户位置和需求实时推送个性化提醒信息;天津气象部门开发供暖气象服务平台,考虑不同建筑物对气象因素的响应程度及时间,提供个性化供暖调控策略;北京气象部门开发了“休闲天气”APP,为公众提供京津冀地区1200个景区的最佳观赏时间和地点……在以用户为中心打磨服务的过程中,气象部门的服务思路更加开阔了。
这一年,气象部门不断淬炼服务实力,在优化机制、夯实基础中推动服务更智慧。变的是更开阔的思路、更灵活的模式、更有科技含量的产品,不变的是对“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不懈追求——
今年以来,从格点实况资料和精细化预报产品应用于服务,到建成全国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服务“一张图”,从分钟级动态降水预报服务的推出,到环境气象预报预见期进一步延长,气象服务业务能力建设稳扎稳打,为精准服务各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开放融合的思维,则让气象服务模式更具智慧、运转更高效:中国气象局与农业部共建10个全国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让“特优区建到哪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跟到哪里”;在贵州,气象数据融入3020个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找到了新突破口;在安徽,气象部门通过“惠农气象”APP提供农情灾情随时发布、生产疑难和农业科技在线众包、网络社区互动等服务,打造出网络社区众包模式。
服务实力的提升,更让气象部门在保障今年重大活动中表现不俗。在“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迎接四海来宾时,在第十三届全运会调整赛程时,在稳步推进的冬奥会筹备工作中,重大活动气象服务日趋精细化,赢得主办方点赞。
这一年,气象部门有力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监管与培育并重,引导服务市场更规范有序。变的是制度红利与市场活力的持续释放,不变的是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让服务供给更趋优化的努力方向——
暴雨谣言曾在今年“6·22”华北暴雨过程中一度甚嚣尘上。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市网信办权威发布信息、科学解读、曝光违法传播主体,彻底“堵住”谣言,也增强市民从正规渠道获取气象信息的意识。
在气象服务社会化大潮中,这样的“小插曲”并不鲜见。作为市场监督管理者,气象部门积极“亮剑”,对全国10家知名网站和11家手机客户端传播预报预警信息进行质量评价,并在北京、河北建立重点天气过程公众气象服务监控平台,让老百姓放心享用气象信息。
举措有尺度,监管有力度。中国气象局在今年开放了气象云平台,为企业实时提供全国2400余个站点的预报信息和全国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数据“堵点”的打通,从根源上提升了气象信息传播质量,充分发挥市场效益。
在变与不变中,气象服务终须在用户认可中找到价值认同。今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高达89.1分,再次交出喜人成绩单。而放眼2018年,在经济社会持续变革中,新生活方式、新服务手段、新技术成果正接踵而来,催动着新期待,亦催生着新价值。迎着变革的激流,气象部门优化服务供给、推动服务提质增效的脚步,必将越走越坚定。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中国气象报记者:贾静淅)
责任编辑:小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