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十位女性登顶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含80后“种玉米”川妹子
1月12日,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共同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隆重举行,10位年轻女科技工作者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荣誉称号。

她们是: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卢艳丽、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潘秀莲、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沈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陶晓明、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沛芳、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应用数学系教授吴晓群、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许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杨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研、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朱艳。
此外,作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后备军,“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也在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今年有来自北京大学的黄芊芊、林丽利,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张楠、香港科技大学的周熙文等4位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入选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等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女科学家颁奖。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夏杰主持颁奖典礼。
怀进鹏代表主办单位讲话。他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亲切关怀广大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党的十九大更是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宝贵历史机遇和崭新空间。
怀进鹏说,在我国科技创新的伟大征程中,3600多万女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技术重大、前沿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财富。同时,当前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还存在“高位缺席”现象,在高层次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中,越往象牙塔的顶端,女性越少。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800名院士中女性仅占6%,中国工程院877名院士中女性仅占5.1%,这表明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蕴藏着巨大的科研潜力。作为唯一面向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全国性奖项,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设立14年来,共有124位优秀女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涌现出谢毅、于吉红、曹晓风和黄如等杰出女性科技工作者代表。希望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以她们为榜样,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据《“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状况调查》显示,获此荣誉的青年女科学家不仅具备优秀的科研水平、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同时富有爱党爱国情怀,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精彩的生活,在她们身上鲜明地体现着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细腻、严谨和韧性等特质。获奖的青年女科学家所树立的榜样形象,不仅对青年女性科研工作者产生了积极作用,更推动了社会公众对女性科研工作者的观念改变。
关于“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于2004年联合设立,是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在中国的发展和延伸。“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每年评选10位在基础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4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女科学家,其中,至少有1名(不限于1名)来自西部地区,并向每人颁发奖金10万元人民币。14年来,共有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24位女性获得此项殊荣,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女性投身科学。该奖项在中国科学界的权威地位也得到广泛认可。
关于本届获奖科学家

△也许在旁人眼里,“种玉米”很难和“搞科研”划上等号,但80后川妹子卢艳丽用自己的坚持告诉我们:科研既可以非常“高大上”,也可以非常“接地气”,不论“高大上”还是“接地气”,科研的精神本质上是一样的。

△多年来深耕于催化基础研究领域的潘秀莲,至今仍孜孜以求、不忘初心。“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是科研道路上前行的动力,是科学家们能够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共性’”。

△对于一名女生当初选择工科专业,沈俊直言不讳地笑着说,是父母“逼得”。转回头,她又继续补充道,现在自己早已真正爱上了低温制冷这个领域,尤其是当自己的成果被不断肯定,更多的成果走向实用,甚至自己在怀孕时做实验也会感到乐此不疲。

△“从事前沿技术研究往往像在无人区中行走,前路不清晰,也不知道哪里是尽头。”倍感压力的日子里,陶晓明仍然初心不渝,“在通信领域里,坚持做理论基础研究的意义在于从本质上去解决问题,从根本上去创造未来和影响世界。”

△如今在科研领域有所成就的王沛芳不仅散发着学术女性的光辉,更散发着妈妈般的光芒。在她看来,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是为师的责任,而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更好地成长成才,同样是为师的责任。“我希望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都能为国家的水环境保护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很多人认为女生学不好数学,但吴晓群却称,“女生学不好数学”只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偷懒借口。“科研之路是循序渐进的,年轻科研人要受得了清贫,耐得住寂寞,潜下心来做自己看中的方向,终将会做出成果,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在破解一个又一个脑疾难题的同时,许琪也不忘享受探索科学未知可能性的乐趣,“目前我正在设想如何结合可穿戴式设备预防疾病,甚至‘保养’大脑。比如说像我们女生怕衰老、爱美容,那作为大脑来说,可能从年轻的时候就有意识去‘保养’它,实际上就可能预防了各种脑疾病的发生。这也是下一个令我兴奋的研究课题。”



△朱艳要求自己每天早上8点以前要进入工作状态,晚上孩子睡了她还会挤出时间再继续工作一会。这样的习惯早已固化成了她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足够优秀”和“全身心投入”,不仅是朱艳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更是选择研究生的标准,“科研工作没有性别之分。相反,做科研工作,女性的细心和熟虑,要比男性更具优势。”
原题为:《十位女性登顶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来源:女性之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