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补贴过后举镰刀,涨价治标不治本,共享单车赚钱是伪命题

2022-08-18 13: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8月10日,美团单车宣布,从即日的23时起,骑行卡全线涨价,7天卡无折扣价由10元调整为15元,30天卡无折扣价由25元调整为35元,90天卡无折扣价由60元调整为90元,涨价幅度在40%-50%之间。在此之前,滴滴青桔、哈啰也已经进行了调价,优惠后的三家平台骑行卡价格几乎持平。共享单车由原来最低0.5元/半小时,全面进入2.5元/半小时的骑行时代。

当前,共享单车市场已经被阿里、滴滴、美团三家互联网巨头瓜分,该赛道的竞争步入后半场。三家共享单车运营商心照不宣,决定在今年一同涨价,时间巧合之下必有原因。有的人认为这是互联网巨头补贴大战之后开始举起镰刀收割用户,有人认为这是企业经营遇到困境需要尽快增加现金流的举措,回归问题的本质共享单车赚钱是个伪命题吗?

互联网公司的经营策略就是烧钱补贴做数据,前期to VC,后期toB/C,等到市场垄断效应产生之后,VC顺利脱身,企业开始好好经营用户生意。共享单车的命运可谓是一波三折,从融资百亿的资本宠儿到互联网巨头招安,数百家竞争对手到最后只剩下三家,一直靠资本输血维持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既然涨价是必然结果,那么如何平衡价格上涨和用户留存就考验着各方的智慧。

共享单车涨价无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是资本寒冬下融资受阻,to VC的道路暂时走不通了,再加上持续亏损导致现金流短缺,涨价是一种降低亏损的手段。经营亏损压力主要来自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车辆运维成本及折旧、布局下沉市场的财务数据不及预期等方面。二是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型单一,目前共享单车运营商的收入主要依赖骑行卡会员储值和互联网广告,且已经沦为服务互联网巨头讲好资本故事、获取下沉市场用户的工具。

有一项数据需要引起格外注意,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我国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30%,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产量1070万辆,同比增长70.2%;电动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产量708.1万辆,同比增长86.3%。自行车销售市场的火爆正在一步步蚕食共享单车市场空间。

目前,巨亏的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们的累赘,美团单车2018年—2020年累计亏损接近50亿元;滴滴财报显示青桔共享单车被划分进亏损300亿的“其他业务”中;哈啰单车三年累计亏损48.41亿元。如果共享单车在一定时期内还不能自主供血,以及在整个集团业务链的价值不能突显,那么最终的命运可能会被边缘化,甚至被完全抛弃,所以留给共享单车的时间不多了。

在互联网巨头眼里,共享单车业务是集团拓展下沉市场的重要入口,但下沉市场的竞争远超一二线城市,尤其是广大县城地区又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新的入局者,美团、青桔、哈啰需要在不同地方与不同敌人斡旋,单车数量铺的越多亏损就越大。在还未取得绝对市场地位的时候单方面涨价,很容易被其他品牌取而代之,因此三方势力角逐的关键点在下沉市场。另外,精细化运营降本增效,尝试业务创新、用新商业模式来缩小亏损范围至关重要。

尽管共享单车集体涨价,但为了防止用户流失,它们选择针对储值模式的“骑行卡”涨价,而不是直接提高单次出行的最低价格,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削弱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在短时间内扩充资金池。

当然,不少把共享单车当作重要通勤和生活工具的消费者希望企业在涨价的同时,车辆质量和相关服务也要及时同步提高。比如定位模糊、还车繁琐、停车区域不合理等常见问题,如果涨价后依旧未得到明显改善,很难让消费者接受。

个人认为,共享单车涨价会有一个标准,单次骑行价格不会高于地铁票价,如果将价格设置在用户可承受的最高水平仍不能满足预期收益,也找不到长期盈利增长点,那么共享单车赚钱就是个伪命题。未来共享单车想要走出亏损困境,可尝试从共享单车运营商到自主品牌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并探索与互联网巨头的全新合作模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