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雨磊:我们是如何改变的?| 写在开学前

2022-08-23 12: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王雨磊 冠霖书院

壬寅年戊申月,摄于泰山顶

很多来书院学习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经常在希望与沮丧之间反复横跳——有时鼓足勇气满怀希望地前进,但是遇到现实的阻碍又很快陷入内耗、沮丧和挫败的境地,然后他们进而怀疑自己是不可救药的。

这就回到了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到底人是否可以改变?

人当然是可以改变的——不然,我们就不要做教育了,中国也不需要高考了,我们全体中国人直接躺平就好了。我依然坚持之前的观点:绝大多数能够考(申请)上硕士、博士的学生,智商都是经过筛选的,只是不太懂得学术的套路而已。

那些坚信“人不可改变”的人,其实是拒绝使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他人,往往揪住一时一刻的局部小事来对他人盖棺定论;他们和自信的“鸡汤依赖者”是高度雷同的——都把改变与不变视为一种二元对立的形态了。鸡汤中的改变太过于轻飘和不合逻辑了:读一本书,听一段心灵鸡汤,不可能就马上洗心革面。

人世间的改变不是如此发生的。“改变”这种东西,非常奢侈而且极为精妙,它不是惊天动地的(横空出世在现实中是绝对没有的),也不可能是戏剧化的(就像武侠男主角吃个仙丹,就能迅猛增长几十年功力),更加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时点(它往往是一个阶段或过程,只不过日积月累以后会有一个陡然而至的心态呈现而已)。

真正的改变是润物细无声的,也是轻微细密的,有时不太容易肉眼可见,甚至是反复进行并伴随着倒退和彷徨的。从全局看,改变总是局部的、细节的;从时间轴看,改变只可能是当下的,每时每刻的;从规模看,改变只能是一点一点的,轻微的。

也就是说,改变往往生于不可变之间。因此,能否改变,特别考验学生和老师。对于学生的考验是,他要坚信:在不可变之间的大局面之下,仍然有可变、可行之处,并且坚定不移地执行改变策略;对于老师的考验则是,如何判断学生的可变与不可变,以及从哪里开始变,如何变。这是做教育最难的地方,技术上的教育策略,反而极为简单。

所以,如果有人说,他可以给你带来全局式的巨变,那一定是骗子,或者是休克疗法的重度患者;如果有人说他能让你听完课以后就脱胎换骨,那一定是有毒的鸡汤;如果有人说可以教你一招鲜吃遍天下的无敌套路,那多半是要PUA你。

不过,好在教育这件事,一旦你真正改变了,改变这件事就可以自动“续弹”了,也就是启动了自主学习系统以后,改变会带来更多的改变,并且督促你不断改变。因此,改变的最难之处在于,尽快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变。

所以,基于这个原理,我不厌其烦地告诉大家:我相信,那些已经经过了第一变的同学,他们一定已经默默明白了我以上说的道理,并且重新认可了我第一次跟他们深谈的那些忠告:改变不是他们想的那样,但是改变一定有迹可循,有法可依。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人是绝对可以改变的,但是这种改变是循序渐进的、由此及彼的、由小到大的、需要不断做功的。

只要尽快开启这种改变,改变就会慢慢让你生长,而这种生长的力量,是天下无敌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