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暑期在博物馆实习是什么样的体验?

2022-08-24 06: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编辑/小鱼干

2022年暑期的南京仙林,往日人群络绎的站台少了些许年轻的身影,校园里团团攘攘的绿荫道辉煌如新。

此刻远方的你,是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乡的你;是选择埋头苦读,在考研路上挥洒汗水的你;是一如往常的走进人潮涌涌的人群,忙碌于工作的你;也是正在为找一份实习而努力奔波的你。

这个七月,我们寻找到了三位奔波于实习岗位的文博学生,记录下了他们曾经或现在正在经历的实习故事,同时也带你了解关于博物馆与考古专业背后的故事。

芝士座:

她给我们每个人都画了一个卡通形象

2021年七月,太仓市。

我在这里的博物馆实习,主要工作是整理一批陶片和瓷器,将它们清点入库,编号,标上标签。这些看起来并不需要很多技术含量的工作,带给我的感受更多是重复,重复,还有严谨。

想来这是我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接触文物,它们化作一个一个破碎的小片,凌乱的堆在一起,我坐在那里挑挑拣拣,像是在捡拾垃圾。可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也让渐渐让我体会到了积少成多的成就感。我想这份工作是很磨练人的心性的吧,工作的时候大家并不交谈,这样安静的环境,心会静下来,慢慢的沉淀,就会发现一些细微的乐趣。

我曾见过一批专业的绘图人士,与我们这非技术含量的工作不同,他们会将那些带完整花纹的瓷片用笔画下来,做专门的记录。也有专门拿着相机拍照的人,这些内容我曾经学过,但看见他们的模样,我才第一次有了理论和实践渐渐重合的实感。

听那些人说,我们手头的这一批是元明时期的龙泉窑瓷器,釉色凝重,青中带黄。也有少部分是龙泉窑青花,白底蓝花,十分漂亮。从前总说中国瓷器的辉煌,如今只能对古伤怀,我在整理时偶尔想起这些,心里会有些高阳残落的悲伤。

我在这里交到了一些朋友,其中有一个姐姐与我们实习生不同,她是博物馆的正式员工,也同我们住在一起。不过她也是刚到这里来,和我们一样对这里的一切都不熟悉。后来大家在一起成了朋友,她会给我们讲起很多有趣的经历,也会教给我们一些她学过的专业知识。

印象中的姐姐个子并不很高,圆圆的脸上架着一副金丝框眼镜,说话时温声细语,带着特有的南方姑娘的温婉,却又总爱帮助大家。也是因为她,我在这里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还记得实习过程中有一件让我至今难忘的,很浪漫的事。和我们一起工作的绘工当中有一个很可爱的小姐姐,她依照工作间里的每个人的特点,设计和绘制出了一个个卡通形象,并且把他们都标上昵称,贴在了工作间的大门上。

每次路过这扇门的时候我都会感觉到一种温暖和欢欣,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人汇集在一起,尽管有些人来过又离开,有些人会因为工作而远调,有些人甚至不知姓名,但是他们都一同在这幅画里。它就像是一个连结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纽带,见证着新成员的到来,也不忘每一个来过这里的可爱身影。我想这是一种家的感觉,温馨而浪漫。

在这里的时间并不久,尽管我说我曾来过太仓,却仍然是对这个城市一知半解。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博物馆里,我甚至来不及去走一走这座城市的街道,看看在这座城市里生活过的人,听一听烟火气的对话,或感受一下不同于南京的温热的风。来去匆匆,至今回想起来,还有些许的遗憾。

猫肚皮:

我在土坑里“上穷碧落下黄泉”

2021年八月,我在苏州的虎丘钱家浜遗址实习,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下考古工地的经历。

在这里的感觉,不同于其他的任何地方。我所面对的,是一个一个探方,而我所思考的,也是怎么区分每一个地层,怎么寻找每一个遗迹边界,怎么确定所挖文物的年代......正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每每挖到一个文物的时候,我都会感觉到一种由衷的欣喜,这种与自然和从前对话的感觉,总是令我着迷。

工地上的老师对我们都很照顾,不仅仅教会了我很多实际动手操作的专业知识,也非常关照我们的生活。还记得我刚刚去到工地的时候,因为从工地上回去后吹了空调,当天晚上就发起了烧。那时的苏州疫情很严重,我一直忍着没敢去医院,熬到最后,老师们还是把我送去了医院。在我的印象当中,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问了我好多话,我迷迷糊糊的记不清,但或许是在病中,虽然难受又想家,我却感受到了被关照的温暖。

之前总听到老师在讲课时说,工地上的环境恶劣,考古要能耐得住心,要学会吃苦。从前的老一辈考古学家们的故事,也大都伴随着艰苦的条件。那时的我的确对这些没有概念,直到到了苏州工地以后。

那时的苏州下了好多天的雨,而我们住的房子,仅仅是在工地上搭的临时蓝棚屋,每当刮大风的时候,外面的门就会被吹开,风风雨雨全都进了屋子里,甚至连屋顶都会被掀起来。除雨之外的,我们还会见到爬在窗子上的壁虎,各类叫不出名字的小虫。这些看似不太美好的经历,却让我对考古环境有了真切的感受,我甚至爱上了在这样的环境,我想它不仅仅是对我的锻炼,更让我感受到考古这项工作的伟大。

工地上还发生过一件有趣的小插曲。这件小插曲的主人公是我们团队里的一个男同学,他对体质人类学比较感兴趣,喜欢做一些骨骼收集。在工地上有时我们挖到了一些墓葬,会有人骨遗存,我们做完记录后就会把它们掩埋回去。那个男同学就想把它们收集起来寄回去,做标本用,没想到寄到一半儿就把警察叔叔们招了过来,我们就抱着吃瓜的心态,看警察叔叔跑来工地做笔录。

不过这也给我们了一个教训,随随便便的骨头,咱不能往家里搬。

由于疫情的缘故,我在工地待了三个月的时间。现在回想起来,这或许是我第一次从校园里走出来,安安心心地待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这么久。每天认认真真做自己喜欢的事,和朋友们一起聊天,没有学业的压力,也不会被什么杂乱的事烦扰。

工地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学习场所,在那里我幸运的和几位前辈老师,研究生学长学姐们有过交流的机会,他们所给我专业上的帮助,也成为了我经历和回忆的重要部分。我想我会带着这些感受和经历,走得更远。

滨田小安:

我还是更喜欢做学生

2022年暑假,我在科技博物馆实习。

我是来自香港的学生,因为这几年疫情的缘故,我很少回家。后来我索性就留在南京,寒暑假就在这里,一边租房一边工作。

南京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夏天好热,冬天好冷,这给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香港的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直到现在我也没太适应。不过或许也是因为一直留在这里的缘故,我好像已经习惯了在南京的生活,也没有很想家。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这一年暑假,也大概率会是我最后一次能够在南京待这么久的时间,想来对我也有着特别的意义。我想趁着这两个月的时光,多去逛逛南京的景点。我一直记得朱自清的《背影》,发生在浦口火车站,我想有时间一定要去那里看一看。

在科技博物馆的实习工作,主要是资料校对。我们会对照一些历史的书籍和文献,去修正电子文档里出现的错误。其实难度并不很大,只是对我而言,相比于每天盯着一台电脑做重复的事情,倒不如在学校里读书上课,和朋友一起相处来得更有趣些。

刚来这里一周的我,与周围的同事们还很陌生,大多数时间在忙自己的事,也只有周末才能休息。好在我的两个室友今年和我一起留在南京,我们会在约在一起见面聊天,分享一些生活的琐事,或者一起去南京的老街转一转。

工作真的好累,我还是更喜欢做学生。

(图片来源:网络)

关注公众号“仙林说”,发现更多青春人物故事,或在公众号私信投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