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充电宝变窃听器,已涉及“间谍器材”犯罪

澎湃特约评论员 江城
2022-08-24 13:2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市面上流传有不少被改装过的“间谍”充电宝,只需改装内置一块通信SIM卡,充电宝就能摇身一变成为“窃听器”“定位器”,随时随地实现远程监听和精准定位。而根据媒体深入调查,可改装的远不止充电宝,蓝牙音箱、插头、钱包、打火机、挂衣钩都可以,可谓“万物皆可改装”。

曾经谍战片里的情节,没想到就在日常生活里上演了。设备“高级”到这个程度,也就意味着普通人很难防范。其实这也是因为技术进步,一下拉低了门槛。这种设备现在已经很常见,在网购平台上就能找到,几百块钱就能购置一套。

很显然这是一种网络黑产,这些窃密设备的生产者、经销商还是购买者,都涉嫌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而且,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要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也就是说,非法的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和间谍器材在刑法评判上等价的,这些“窃听器”等同于“间谍器材”,已经涉嫌严重的刑事犯罪。

这些网络黑产已经遭受了多轮打击。比如近日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紧密结合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深入推进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断源”行动和打击偷拍偷窥“扫雷”行动,依法严打非法生产、安装、控制网络摄像头等窃听窃照器材及偷拍偷窥违法犯罪。截至今年7月,共侦破案件140余起,打掉非法生产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窝点4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80余名,缴获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及零部件10万余件。

打击力度很大,但依然屡禁不绝。这当然有售卖者“狡猾”的因素,比如通过改变关键词、线上变为线下,销售作案手段日趋隐蔽,或是分散生产销售网络、横跨多个省份以躲避监管。

但其中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有专家指出,此类商品有其合法、正当的使用功能,如户外活动时家长对于儿童的定位,公民基于住宅安全而使用远程录音录像设备等。

这些常见某种程度也有合理性的需求,就注定了类似产品很难在市场上绝迹,但是,这也造成了极大的监管困难。比如,窃密充电宝常用的GPS定位器,就尚未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对这些产品难以一刀切,也就给了不法商家钻空子的空间,他们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类似产品,并自由组合生成种种“创新设备”,用以窥探普通人的生活。

因此,相关部门也应对此类商品作出进一步明确分类,并作出相应规定,进一步细化允许的使用场合,让这些产品的去向有更明确的把握,便于在不法情形出现后进行追溯、追责。须明白,非法生产、销售这些专门的窃听器、偷拍器,绝不是一般的违法,而是涉及到“间谍器材”犯罪,撞到了刑法的红线,绝不能姑息、纵容。

    责任编辑:李勤余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