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凤鸣于岐——第五届“酒与哲学”学术论坛

程能的
2022-08-28 11:43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千百年来,酒被用来享祀祈福,扶衰养疾。它既颐养天下人之形体,也颐养着天下人之精神。人类以酒对抗孤独平庸,超越尘想,展开其精神生活。凤凰鸣于西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西凤集团秉承“敬天爱人,立己达人,诚信乐人”的精神,长期致力于弘扬酒文化。为推动酒精神、酒文化研究,2022年8月25日,来自全国四十余位学者齐聚云端,参加了由陕西西凤集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联合举办的第五届“酒与哲学”学术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院长贡华南教授主持,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艳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刘冬、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承教授分别致辞。

在接下来的研讨环节中,与会学者分别从不同进路深入挖掘中西方酒文化的传统与精髓。在周秦精神中,酒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蜜林研究员从《三礼》入手,认为儒家对于酒一方面认为其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又认为必须对酒加以限制和约束,否则会产生坏的结果,于是儒家对酒制定了种种礼仪。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认为,《酒诰》中周公借酒所实施的殷遗治理,渗透着儒家设刑不用、德主刑辅、教威并举、官为民师等价值取向与精神意旨。华东师范大学苟东锋副教授认为儒家的酒精神与仁观念具有某种相契之处,酒可以理解为识仁的一种方法。陕西师范大学江求流副教授认为应将《酒诰》置于殷周之际的思想与宗教变革的视域中,认为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与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潘斌教授通过梳理西周酒德的内涵特征与礼乐向度,审视西周酒德在当代公共德性的时代方位与社会效用,进而为拓展与深化当代社会的生活道德提供思想借鉴。浙江财经大学程能的博士从《酒诰》出发,认为从周公规定的祭祀(祖先)可以饮酒与和父母同乐时可以饮酒来看,在世的父母与先祖具有了某种同质性。贵州倚天酱酒董事长董正国先生通过阐明周秦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复杂演变关系,阐明了周秦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中之地位,为西凤酒品牌文化的发掘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千百年来,不论中西,酒始终与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匡钊副研究员认为在先秦典籍中多见对酒器之记载,或为祭祀、或为燕饮、或纯为娱己之用,其不仅为酒浆之储器,亦为礼制之载具,实质乃是精神性原则的具体化。浙江大学何善蒙教授认为因为饮酒,魏晋名士确立了自我的价值和意义,成就了自己的精神生命。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李磊教授认为汉晋之间,“嗜酒荒放”是士大夫精神反抗的一种方式。“嗜酒荒放”除了有政治抗争的涵义外,还具有对门阀社会进行批判的意义。陕西师范大学曹树明教授认为竹林玄学家的不拘礼法,其实是对司马氏集团利用礼法的强烈反叛,他们的纵情酒肉,实质是对失去的往日的真正名教的呼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尚建飞教授认为,竹林七贤的生活方式是人们探讨人生意义问题的智慧宝典。其中,阮籍的饮酒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在日用常行中彰显了卓异的人生智慧。上海大学袁晓晶副教授认为饮酒的正义问题所讨论的是儒家政治哲学“具体正义”观念的一个案例。为何是“具体正义”而非一般政治哲学视域中普遍意义下所讨论的“justice”,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独特之处。宝鸡文理学院杂志社刘林魁教授认为《酒德颂》体现了刘伶超脱世俗、蔑视礼法的鲜明态度,是魏晋玄学名士处世精神的生动写照。武汉理工大学潘卫红副教授认为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酒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酒文化不同于其他物质文化如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的独特地方。上海师范大学高瑞杰副教授认为酒具有“通神”特质与“合欢”功用,使人道与神道、世俗与神圣得以勾连,圣人以酒为戒,又援酒入礼,实蕴含一种深邃而厚重的礼乐文明精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海成教授认为“醉者神全”在《庄子·达生》篇对“生”的认识基础上方能得一确解,醉者之所以“神全”正在于醉者的生命活动已降至最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金玉柱教授聚焦醉拳,认为由醉与醒之对立再到醒与醉之交融,这种醉拳的思维方式与运行逻辑不仅展示了一种中国 式“游于艺”的“身妙乎其心”功夫境界,更是揭晓了一种中国思想的深沉与精微。

酒不仅在中华传统哲学与文化中打下了深厚的烙印,在西方哲学与文化中,酒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陕西师范大学石碧球副教授以红酒为审美对象,通过两个人共享一杯红酒的场景,探索三个品酒体验的时刻——透视、口感与回味时所表现酒的节奏感。复旦大学吴猛教授从《精神现象学第五章》出发,认为意识真诚性的内在结构可以通过由身体、意识、伦理实体共同参与建构的“醉 的辩证法”予以揭示。宝鸡文理学院许勇为副教授认为,尼采倡导酒神精神通过高扬生命强力意志表达了理性主义传统对个体生命压制的反叛。四川师范大学路强副研究员认为尼采的酒神精神通过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彰显了生命力所具有的那种迷醉、亢奋状态的合理性。通过对酒神精神的领会,才能更为深刻地体验到生命的本质性力量,进而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成为“强者”的路径。陕西师范大学尹兆坤副教授认为重新认识醉酒的意义,或许是反思现代性,重思人本身,人与天地神之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契机。陕西师范大学赵卫国教授认为,在尼采那里,醉、梦、醒三个层面,构成了人生的各个环节。亦醉亦醒,人生如醉,人生如梦,醉生梦死,都得到了非形而上学的阐释。

正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千百年来,酒与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安徽师范大学戴兆国教授认为李白的《将进酒》将诗化人生与醉意生活展示得淋漓尽致。全诗气势挺拔,情感充沛,在对饮者的发问中,启动了对饮者精神世界的开掘。西安交通大学常新教授认为关中地区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酿酒历史悠久,苏轼作为士人代表,对酒文化有着深切的体验,他在凤翔任上对地方治理颇有建树,对凤翔酒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华东师范大学朱承教授认为辛弃疾的涉酒诗词延续着中国传统诗酒精神,在他的酒诗、酒词中尤见其胸襟怀抱、平生意气,他试图以辛弃疾酒词、酒诗为中心,展现辛弃疾的诗酒情怀并以此申述中国诗酒精神在辛弃疾诗词中的流传。上海财经大学郭美华教授认为,对于王阳明而言,这个世界并非单纯良知的发明就可以了悟透彻。在某种意义上,流俗世情的浑浊,需要酒意的渗透才能真正如其浑 浊而领悟,所以阳明要“劝酒”。江苏社科院胡发贵研究员认为,郑板桥之好酒成痴,自有其解忧之需,非仅酒鬼一语可评。其间曲折,结蒂于其社会与身世,也暗结于其志趣与情怀,别有其难以自拔的前因与往绪。华东师范大学贡华南教授认为,对于士人来说,饮酒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它既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性命、道理的展开,更是自觉的精神修行。饮酒敞开酒中之道与理,以及人自身的性和命,酒也就由外在的欲望对象转换成了人的内在精神生命。就酒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言,上海交通大学杜保瑞教授认为《菜根谭》在饮食宴乐以及与人相处的事务上涉及到饮酒有关的事务之意见,实际上酒还只是媒介,人心的状态和价值观念才是人际关系的关键。苏州大学周可真教授认为,在顾炎武的酒政思想中,酒礼与酒刑在政治功效上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构成王道酒政的两个方面:酒礼是防酒患于未然,酒刑是惩酒罪于已然。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认为礼乐文明之润滑剂的酒,具有“扶衰养疾”的功能,故“养老”与“养病”之礼,多离不开酒。更为重要的是,以酒馈养长者的乡饮酒礼,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通过礼仪的规定,教化了整个社会,使人皆知当养老敬老。安徽师范大学余亚斐副教授认为,饮酒是修行人的大忌,处在俗世中的人们在迫不得已的饮酒时,也应做到适度,切不可因为饮酒而迷失了自我,且饮且歇,随缘不变。复旦大学于超艺博士认为,葛洪之所以在《酒诫》中对饮酒行为进行了多方面批评,其背后可能是因为沉溺酒乐,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极大弊病之一。

人类饮酒数千年,酒也融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复杂而深沉的精神品格。本次论坛从跨学科、多维度对酒这一精神之物的探讨澄清了不少对酒的误解,在哲学层面深化了对酒的认识。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