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南联大的老教授和段子手

迤帆
2018-01-24 15:21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电影《无问西东》的成功让西南联大再度进入普罗大众视角,成为日常津津乐道的谈资,这一结果是影片发起方清华大学的初衷,也是令人深觉喜闻乐见的必要之举。

西南联大虽仅存短短八年,却有“中国教育史上之珠穆朗玛峰”之美誉。你可能为炮火硝烟之下的琅琅书声而触动,可能为一代大师之辉煌风采而折服,还可能为发生在西南联大的趣事而捧腹大笑。

林徽因、梁思成

梁思成:建茅草房,要我梁思成干什么?

电影里讲沈光耀那一段我全程出戏,在自己脑海故事中遨游不息。这一段讲到,西南联大师生生活在茅草屋中,此段是写实的,联大建筑标配是矮楼平房土墙,房顶的话,图书馆房顶最奢侈,用了青砖,教室屋顶是铁皮,其他屋子房顶一律是茅草。

这样的屋子,建筑师则赫赫有名,乃是梁思成。

西南联大经费捉襟见肘,到昆明后为保证教学正常,本就不多的钱财大多数又花在了图书与实验器材之上,举校租屋为生。后来实在不便,才计划自己建校,正好梁思成伉俪也来到昆明,校长梅贻琦便烦请梁先生操刀设计。

李洪涛《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一书的第三章就叫“愤怒的梁思成”,书里讲了这个段子:

梁思成接受邀请后欣然从命,迅速设计完成。然而设计稿一改再改,一次比一次简陋,梁先生终于暴走了,到梅贻琦的办公室大发雷霆:“茅草房,不是每一个中国农民都会盖的吗?要我梁思成干什么啊?”

当然最后他还是被梅贻琦先生说服,中国教育之珠穆朗玛在茅草屋中诞生。

而正因为教室房顶是铁皮,一旦下雨,声音聒噪如鞭炮齐鸣,无法正常授课。陈岱孙先生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无奈之下,在黑板上书道“静坐听雨”,电影中还原了这被联大学生戏称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一幕。

刘文典

刘文典:我跑是因为我死了没人能讲《庄子》,你跑什么?

毫无疑问,躲避空袭是西南联大师生的必修课,因而在无数回忆录与小说背景中出现。颇为知名的刘文典怒怼沈从文故事也是在躲避空袭过程中发生的。

何兆武先生书中曾回忆道:后人目之为“狂徒”,曾经飞踹蒋介石下体的刘文典先生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任教授,一日防空警报又响,炮弹可不识学问,于是刘先生也不得不逃命要紧,跑到一半想起陈寅恪大师视力欠佳身体又差,便率领学生回转身去接应陈先生逃难。正跑得不亦乐乎,突然在喧闹人群中发现沈从文的身影,勃然大怒,指着沈从文怒斥道:“你跑什么?我跑是因为我死了没人能讲《庄子》,你跑什么?”

可怜无辜的沈先生正惶遽万分的逃命,莫名其妙又被此老狂喷,可谓流年不利。然而刘文典diss沈从文也绝非此一时一事。

另一个脍炙人口的段子则是“四毛钱论”,刘先生听闻沈从文要升教授,大怒道:“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

是啊,那他是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讲:“沈从文是我的学生。他都要做教授,我岂不是要做太上教授了吗?”

刘先生脾气臭而确有真才实学,其人讲《红楼梦》之发他人之所未发,特意选清风月夜月下讲文选《月赋》使满堂皆醉的记载,乃是炮火硝烟时代中如梦似幻的场景,也是战争无法扼杀文化传承的绝好写照。

Diss沈从文先生的人也不只刘文典一位,《杨振声编年事辑初稿》曾记载:在联大就读的杨振声的儿子杨起在茶馆喝茶,邻桌坐着诗人穆旦,穆旦说道:“沈从文这样的人到联大来教书,就是杨振声这样没有眼光的人引荐的。”被古典大学者与新派著名诗人齐声抵制,可见沈先生彼时在西南联大任教压力之大,好在沈先生厚积薄发,用《边城》奠定文坛地位,建国后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也是历史学者绕不过去的一本经典。

沈从文夫妇

李政道:我的生活就是靠冒死为别人打扫茶馆来维持

《无问西东》中联大师生面对空袭的从容不迫让一些观众十分费解,以为这拔高了师生的大无畏精神,实则不然,学生特点一是无畏二是聪明,早早摸清空袭套路,并苦中作乐地将其嵌套入生活,居然因此改善了一些生活质量。

比如沈光耀煮冰糖莲子一段,乃是取自汪曾祺先生回忆录中《跑警报》一段。联大一位广东籍郑姓同学,警报一响就用大漱口缸开始煮莲子,四面炮声隆隆其人神色不动,静静搅着自己的冰糖莲子,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吃货精神对得起自己的籍贯。

另一位同样不躲空袭的是位女同学,平时抢不着热水,空袭警报一响众人作鸟兽散,她就一人独占一江秋,尽情用热水洗头。炮火声中女子静濯长发,青丝垂摆如倾泻黑瀑,还有更好的革命浪漫主义桥段么?

再提一位有名有姓不跑空袭的,李政道先生。李先生到昆明时衣食无着,空袭让他有了谋生之道:“当时日本飞机每隔三四个钟点来一次,茶馆的人都要到城外防空洞去,我就跟老板说我给你打扫茶馆,你只管逃跑隐退,一切由我负责。我唯一的要求是人家吃剩的东西让我吃。老板听了很高兴,后来其它茶馆也让我去打扫,我的生活就是靠冒死为别人打扫茶馆来维持。”

说到冰糖莲子,就可以聊聊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吃了。电影中沈光耀开飞机给孩子们扔吃的,饼干罐头包子五花八门,虽然数量不多,但尚有余力周济他人,他的生活条件并不算差。西南联大学子们差得最多的,只怕就是吃。

这一点可以从西南联大流传颇广的一副对联看出:“望穿秋水,不见贷金,满腹穷愁度旧岁;用尽心机,难缴饭费,百般无赖过新年。”横批“天官赐粥”。

贫困如汪曾祺先生,就时常饔飧不继,裹被高卧独自忍饥。好友朱德熙每每见他赖床便知其意,找本书再捅汪起来,去旧书店卖掉,两个人吃顿包子。

当然汪先生的吃货本质不会因物质条件匮乏而黯然失色,他笔下的昆明牛肉馆,干巴菌,烤饵块都活灵活现令人垂涎,还不时跑去街头吃一份白切鸡,自号为“坐失良机”(坐食良机)。

梅贻琦

曾昭抡:一双“空前绝后”的鞋子

彼时生活窘迫的不止学生。吴宓先生佐餐之物不过一碗面,其人长期盘踞一家牛肉面馆,彼时战事方酣,物价飞腾,牛肉面馆老板也不得不屡次提价,而每次提价,老板都会如提交申请的下属,向吴宓先生汇报近期情况,倾诉不得已苦衷,吴先生感觉合情合理老板方会涨价。吴先生则慢悠悠提起毛笔,在一张红纸上正楷写下新的价目表,端正贴于墙上。这样的主客关系可谓千金难买。

而一校之长,级别与总理相平的梅贻琦先生,为了贴补教师学生几近卖空家当,四壁如洗,穷到肉都没得吃,一碗菠菜豆腐汤便是过节方有之盛宴。梅夫人为贴补家用自制米糕日日挎篮售卖,一日遇雨,卖糕的梅太太被淋成了落汤鸡。梅贻琦接过篮子,把泡烂了的糕舀到碗里,一边吃一边抹泪:“咏华,我对不起你。”而穷成这样,梅校长坚决不让自己就读于联大,有资格拿补助金的儿女领这份钱,最终把他们送入军队以报国。

梅校长对不起老婆,对不起孩子,却对得起西南联大数万师生,对得起一句“吾貌虽瘦,必肥天下”。

西南联大一众教师,与梅校长物质条件相似者比比皆是,好比著名化学家,MIT高材生,曾国藩曾孙辈曾昭抡,任教西南联大时常年破衣烂衫。一次两个联大女生走夜路,忽听身后怪响,二人觳觫瑟缩,大着胆子回头一看,发现是踽踽独行的曾教授,只见曾脚上鞋子前边张嘴,后边开口,根本就是挂在脚上,这双鞋从此被尊称为“空前绝后”。

又好比闻一多先生,狷介高傲的诗人,面对肚饿也需低头,便拿出篆刻本事,为人刻印糊口,于是有了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广告,无他,广告落款署着梅贻琦、蒋梦麟、冯友兰、唐兰、朱自清、沈从文等十二位先生的名字。

再好比朱自清先生,穷到体重只剩39公斤,披着一件赶大车人常穿的蓑衣到校上课,一日被乞丐缠住讨钱,无奈之下告知自己是西南联大教授,乞丐立刻就……走了……

林徽因、飞行员和雨夜里的小提琴

因此,《无问西东》里衣冠楚楚的教师们视觉效果自然颇佳,但只怕是离真实差太远。为清华定制的献礼之作做一点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改动自然无伤大雅,只可惜有的褴褛是光荣的勋章,这一点只怕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知道。彼时教师如身有电影中之华服,只怕早已欣喜若狂脱下换书买米。

沈光耀最终悲壮地驾机撞向敌舰,壮烈殉国,这是个英雄的结局,他的原型沈崇诲并非西南联大学子,而是清华毕业生,他牺牲后方有西南联大。但这个艺术处理十分高明,因为西南联大与空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南联大从军学子去向滇缅远征军和飞虎队的人数颇多。北大教授许渊冲先生1941年从西南联大加入飞虎队做翻译,他亲眼看见滇池上空两军空战,被击落战机直直摔入滇池。

而西南联大与空军间因缘,最为人熟知也最动人的故事,应莫过于林徽因与他的飞行员弟弟们。

梁林之子梁从诫先生在回忆文章中深情记录了这段因缘。梁家一家在逃亡去昆明路上的某个雨夜,举家无处可归,扶老携幼冒雨走过一条条街巷碰碰运气,梁思成忽然幻觉般地在雨中听到了悠扬的小提琴声。他发现并非错觉后寻声而去,敲开了一扇门,里面居然是一个个穿着空军制服的年轻人,这群年轻人很热心地收留了他们。可想而知,这一善举对梁思成林徽因是多大的温暖。

梁林到达昆明入住西南联大后,和这群飞行员一直保持着友情。飞行员们经常在梁家聚会,林徽因三弟林恒同为空军,因而一家人与飞行员们关系越来越亲,亲密到这群空军学员在毕业正式上前线时,邀请了梁思成伉俪作为名誉家长出席毕业典礼,亲密到这群老家在沦陷区、没有家庭住址的飞行员们在出征前留下家庭地址以备不测时,都留下了梁家的地址。

这一留,接下来的故事就都是眼泪了。

彼时中日空军实力差距悬殊,九名飞行员先后杀身报国,战死于碧空之上,每一位英雄战死,梁家就会收到一份遗物和一张阵亡通知书,连同三弟林恒,梁家应一共收到了十份这样的包裹,中间有多少泪水,多少肝肠寸断,多少不眠之夜,多少痛苦,已被岁月淘洗,容颜不辨。

在那之后每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纪念日中午十二点,梁思成都要带领全家,在饭桌旁起立默哀三分钟,来悼念一切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抗日烈士。

因此在沈光耀冲向敌舰那一幕出现时,我喉头猛然一哽,我想到的不是沈崇诲(当时我都不知道这位名号),我想到的,是那个在雨夜拉着小提琴,如贝阿特理齐指引但丁一般为梁思成打开希望之门的飞行员,那个活泼好动的大孩子。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