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酸奶过期1分钟索赔1000元,考验“法律的智慧”

澎湃特约评论员 夏研
2022-08-31 13:1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今天,媒体披露的一起案例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关注。顾客小李在超市购买了一瓶酸奶,结账时突然发现酸奶过期了1分钟。小李为此向超市索赔1000元,但遭到了超市的拒绝。最后双方诉至法院,法庭将案件委托给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调解,最终当事双方达成和解,由超市赔偿小李400元。

1分钟索赔1000,这种精确卡点到分钟的案例并不多见。虽然双方最终和解,但案子却在网络上引发了两极分化的意见。关于该不该赔,网民的意见并不一致。

按道理,1分钟过期也是过期,索赔是正常的权利,也受到法律的支持。有专家指出,根据法律规定,小李从付款取得牛奶的那一刻起,牛奶的所有权就由超市所有转移到小李所有,风险责任也至此转移。临界时间点以小票上显示的详细时间为准,在此之前,酸奶的一切问题均由商家负责;此后,由小李负责。因此,即便相差一秒钟,超市也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但问题是,正因为1分钟的数字太过“巧合”,反倒产生了很多争议。比如现在很多网民把小李视为“职业打假人”,认为他是故意为之,刻意等到期后然后就着上限索赔。事实上专家在这方面也不确定,特地补充了一句观点:如果消费者先取得商品,然后故意拖延时间致使商品过期后,再为索赔而购买,则有敲诈商家的故意。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太精确,反而制造了很多模糊。人们很难清楚地定义,这1分钟到底属于什么。相信双方在质证的时候,也产生过极大的争议。不妨揣测一下,商家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来证明这1分钟的“无效”:结账机器不准时,刚准备下架产品却被顾客拿走,监控里看到顾客有拖延时间的动作……正因1分钟如此短暂而迅速,反倒被赋予了极大的阐释空间。

其实,双方未见得都有什么恶意。对于超市来说,未必是故意贩卖过期食品,可能就是下架时间没能精确到分钟;顾客也未见得就是故意讹诈或者职业打假人,也可能就是维权心切。值得琢磨的是网络争议,这些争议的背后,其实是人们从常理发出的疑问:社会生活可不可能这么“精确”?

人们当然知道秒、分钟、米、千米这些概念,但人终究不是仪器,在无时无刻的测量中生活。人们从常理也能知道,买酸奶是个非常普通的生活场景,不是考试开考、火车发车、飞机起飞这种对时间要求极高的环境——即便是这些,是否在分钟上那么精确都是存疑的。

如果把生活场景里的时间要求规定得太过细致,反倒让人无从把握、难以捉摸,造成巨大的社会运转成本。所有人要盯着分针秒针生活的日子,可以想象是怎样的紧张。人们必须极为准时,一旦错过1分钟,就可能遇到负面后果。

其实,如果人们真的这样生活,反倒是种怪异。就好像康德作息时间十分严格,他的邻居都根据他的活动修正钟表时间。这种严苛,是哲学家的轶事和趣谈,却不是多数人生活自然的面貌。

社会生活,同样是一种生活,需要留出“通融”“商量”“把握”的空间。就像这起案件里,最后由法院进行调解,这不失为一种明智。双方商量,讨论出解决办法,好过拿着规定机械地衡量,强行分出个是非曲直。这或许也是这个社会新闻留下的一点启示:法律是刚性的,但刚性的法律之下,却是柔性的生活。这二者如何协调,恰恰考验“法律的智慧”。

    责任编辑:李勤余
    图片编辑:沈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