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学生婚育观念变化引社会关注,未来结婚意愿高于预期

彭训文/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9-05 08:04
教育家 >
字号

图表来源:《中国青年报》

今年以来,一些青年研究机构、高校、媒体针对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希望在26-30岁时走入婚姻殿堂,但婚育的价值基础已经发生变化,更看重婚姻的精神情感支持功能。

中国正处于快速社会转型阶段,青年人的婚恋行为及婚恋观念变化引人关注。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婚育态度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那么,大学生婚育观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塑造青年人积极健康美好的婚育观?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大学生未来结婚意愿高于预期

“以前我认为两个人只要互相喜欢就可以在一起,现在我觉得谈恋爱还要考虑性格、价值观、未来发展等因素。”山西大学大四学生小魏一直期待恋爱,但对未来的不确定让她对婚恋更多持谨慎态度。在她看来,结婚是恋爱的主要目的,在大学毕业、工作生活稳定后会考虑结婚,“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在结合之后,能够互相支持、互相依赖,共同面对困难,并且一直走下去,这是我对婚姻生活的期待”。

小魏的话反映了当下很多大学生对恋爱和结婚的态度。《中国青年报》近日发布的一项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57.90%受访大学生希望在26-30岁时走入婚姻殿堂,25.97%则表示在法定年龄以上,任何年龄都可以。真心相爱(95.32%)与经济考量(85.97%)为受访者考虑是否结婚的主要因素。

今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网站公布的《中国大学生婚育观报告》显示,6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会结婚。对于结婚年龄,受访者的理想结婚年龄是27.82岁,而且男生和女生对此的选择基本相近。据介绍,报告抽样来自30所大学,包括4所“双一流”高校、18所普通高校、8所专科学校,覆盖了22个省份的26个城市,获得有效问卷9775份,其中女性占比50.95%,平均年龄20.29岁。

“总体而言,大学生未来的结婚意愿高于预期。”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婷在解读该报告时说,大学生未来的结婚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促进结婚意愿的因素上,大学生更看重婚姻的精神情感支持功能,同时也希望兼顾物质支持属性。在抑制结婚意愿的因素上,婚育成本以及工作家庭平衡因素对大学生结婚意愿影响突出。她认为,在坚守婚姻和生育的制度性框架下,大学生对婚育的态度依然出现了发展性的变化,开始强调恋爱、婚姻和生育基于个体意义上的价值,如互助进步、精神寄托、情感陪伴以及对自身成长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婚恋关系较为看重双方是否真心相爱,也关注经济考量。”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喻丰多年研究积极心理学。在他看来,大学生这种婚恋观既有理想化憧憬,又基于现实化情境,二者存在明显冲突。这种冲突受网络、影视、媒体和一些替代经验的影响。一方面,大众媒介、影视渲染产生的舆论,折射出内隐的婚恋观影响了大学生;另一方面,父母、朋友等出现的案例导致大学生将单个例子而非社会整体作为自身恋爱观的主要来源。“在心理学上,信念一旦产生就很难改变,因为我们只会去找证实它的原因,而常常忽略反对它的原因。”

生育是未来理想人生一部分

作为未来10余年婚育行为的主体,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如何呢?

总的来看,生育仍然是绝大部分大学生未来理想人生的一部分。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大学生婚育观报告》,大学生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86个,超过80%的大学生偏好两个子女;大学生仍然将婚姻视为生养子女的必要条件。对于生育的意义,大学生更加在意养育子女对自身的意义感和情感价值,而把传统的子女作为个人晚年生活的保障性功能排在了最后。《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也显示,37.58%受访大学生未来希望生育一个孩子,34.03%计划生育两个。此外,74.03%认为孩子是爱情的结晶,67.74%表示孩子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大学生的认知中,未来婚姻与生育的绑定关系依然紧密,大学生的婚育观并未发生转型性变革。”李婷同时认为,生育对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件相对遥远的事情,其想法很可能会随着未来工作生活而不断变化。

即将从北京一所高校硕士毕业的陈同学说,“结婚”和“生育”在自己未来的5年规划之中。他希望和女朋友在同一座城市工作、定居,然后结婚、生育。他觉得恋爱可以偏感性,但婚姻和生育应该理性看待,“双方结婚之后,应该就生孩子个数、抚育等进行坦承沟通、相互尊重,因为这会牵扯家庭和谐、开支等问题”。

大学生对未来婚姻和生育问题的理性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目前生育阻碍因素的感知。相关调查显示,居住环境所代表的住房成本、社会环境代表的工作和教育压力、养育成本,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影响较大的未来生育阻碍因素。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骨干专家周宇香认为,多数大学生步入社会后是渴望拥有婚姻家庭和孩子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就是常说的“婚育难”。而因为一些主客观条件限制,没有办法寻觅到合适配偶。这源于他们希望找到“三观”相符、性格相近的伴侣,以确保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一致的家庭观念和育儿观念。比如对于生育孩子数量问题,就源于认为育儿成本较高和对育儿质量的重视。

加强尊重婚育的引导与教育

大学生的婚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这种变化是温和而渐进的,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塑造当代青年积极健康美好的婚育观的紧迫性。有专家认为,在下一阶段,婚育结果的变化趋势将取决于公共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缓解个体在婚育成本与个体发展上的压力。

相关支持政策正在不断强化。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近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意见还提出,倡导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尊重父母、儿童优先、夫妻共担育儿责任;推进婚俗改革和移风易俗,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倡导积极婚育观念。

“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也会很关心爱情”“这是对爱情的渴望”……去年底,喻丰在武汉大学进行了一场名为“恋爱心理学”的讲座,当时的场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画面中,不少学生在教室外踮起脚尖、趴在窗口认真听讲。

喻丰认为,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很多高福利国家结婚率、生育率依然不高,这似乎是一个现代化困境。破解困境的途径之一是塑造一种更健康理性的婚育文化价值观。作为高校老师,需要时刻了解大学生婚育观念变化以及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年轻人的教育引导工作。他建议开展更多情感教育,让大学生了解恋爱、婚姻与生育之间的关系,防止不良的社会舆论对年轻人造成“脱敏”现象。

小魏同学对此十分认同。她认为现在一些恋爱综艺、社会新闻关于婚育的内容呈现过于商业化、娱乐化、极端化,“看完之后让人更不想谈恋爱、结婚生孩子了”。

“应该在全社会重塑一种积极健康美好的婚育文化氛围,加强尊重婚姻、尊重生育、尊重家庭的引导与教育。”周宇香建议,从生命历程全周期的角度,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增强青少年对于生命历程各个阶段婚育知识的了解,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倡导两性交友过程中互相尊重观念,塑造新型婚育文化。倡导夫妻共担生育、养育责任的家庭文化,肯定家务劳动的价值。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家庭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传递积极、健康、美好的婚恋观、家庭观和生育观。

    责任编辑:张珺
    图片编辑:金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