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原富东南亚丨泰越联手抬高米价,“粮食危机”是“杞人忧天”吗?

2022-09-09 08: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泰国世界日报》8月30日报道,泰国和越南同意携手合作,提高国际市场的大米价格。泰国和越南两国的粗米产量和粗米出口量约占全球10%和26%。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以及气候异常的影响,目前全球粮食价格高涨。泰越两国联手抬高米价,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无疑有着重大影响。

本次“原富东南亚”小组对此展开了积极讨论。此处简要总结部分代表性观点。

1、 泰国与越南携手合作将显著提升国际米价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泰国和越南的粗米产量占全球产量的约10%,两国粗米出口量占全球粗米出口量的约26%。作为生活必需品,粮食很难通过延迟消费实现,在市场上需求长期保持稳定,价格弹性非常小。对这类必需品来说,只需微小的供给短缺,就足以让价格产生剧烈波动。因此,粮食危机直接表现为价格的大幅上涨,可能进而会带来通货膨胀等一系列连反应。对于中低收入人群而言,恩格尔系数更高,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居民的基本生计难以得到保障时,社会的稳定也会受到影响。

当然,现实中卖家要联手推高价格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到复杂的博弈和谈判问题。此前多次石油危机为代表的能源价格上涨的结束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作为农产品,大米等粮食相较于石油等能源而言,不同产地的质量差异更为显著,彼此之间并不能完全替代,也会影响双方的合作。例如,由于对泰国茉莉香米的喜爱,越南除了对外出口大量大米之外,每年还要从泰国进口大量茉莉香米。大米价格上涨后,越南与泰国之间的大米贸易势必会受到影响,这对双方的合作属于不利因素。

2、 气候异常是当前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诱因

气候异常最直观的感受是今年入夏以来,中国出现了反常的极高温和干旱天气。高温天气综合强度有达到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强,长江流域降水60年来最少。随之而来的干旱又使得四川等地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

在高温和干旱天气,一些稻谷作物和经济林果作物,比如茶叶、水果等受到日灼热伤害等影响,会造成产量上的一些损失。同时,高温天气不利于一季稻开花授粉和灌浆、玉米抽雄吐丝、晚稻返青分蘖和棉花开花结铃。而且在高温干旱影响下,会造成稻田蓄水条件差,对后期再生稻产量带来影响。

                                        图片来源:兴业研究

                                   图片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同时,高温与干旱问题并非中国独有。欧洲大陆的西部、中部和南部地区近两个月未出现明显降雨,预计将持续下去。干旱对欧洲农业生产有着极大危害:德法的小麦、比利时的马铃薯和豆类、罗马尼亚的玉米、西班牙的橄榄、意大利的水稻甚至匈牙利的蜂蜜等,均受高温之苦。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此前指出,缺水和高温将导致各国的农作物产量下降,预计玉米、向日葵和大豆的产量将下降8%至9%。同时,作为另一粮食出口大国的印度由于国内水稻受到“矮缩”病侵袭和三个主要大米生产邦的干旱影响,大米产量亦不容乐观。此外,受气候影响,2022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同比下降4%,预计收获面积也较去年下降4%。

3、 俄乌冲突对于中国粮食供给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针对农产品的出口禁令,涵盖小麦、玉米、大豆、植物油和肉类等。粮食禁令的“多米诺骨牌”已被推倒,这种“恐慌”开始传染给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对中国而言,俄乌冲突引发的粮食问题并不显著。首先,俄罗斯和乌克兰主要出口小麦、玉米和植物油等农产品。中国的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产品对于进口的以来并不严重。其中,中国小麦进口总量仅占总供应量的7%;中国的玉米自给率超过95%。其次,中国的小麦和玉米的进口来源多样,对于俄乌两国产品的依赖性并不强。例如,俄乌冲突后,中国进口乌克兰玉米大幅减少,进口来源向美国和南美等国转移。

4、 粮食价格上涨对产业链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俄乌两国在全球化肥供应方面的地位意味着潜在影响不容忽视。化肥是全球农业产业链上最具传导性也最为敏感的物资。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出口国,出口的氮肥和钾肥占全球贸易额的15%和17%。虽然中国并不存在化肥依赖进口的问题,但是俄罗斯化肥出口下降将导致欧洲、北美和南美等国的农业生产停滞,进而对中国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进口带来影响。

此外,粮食作为产业链上游的产品,其价格的波动极易传导至中下游其他产品的价格。例如,大豆和玉米等产品进口之后并不会全部直接加工成食品,有相当部分会被加工为淀粉、糖浆和饲料等投入其他产品的生产环节。因此,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潜在影响可能比粮食价格上涨本身更为重要。

 

 (整理者:“原富东南亚”研究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