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小县大改革,要真发生“化学反应”

2022-09-08 17:35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人口小县试点推进机构改革,近来引发舆论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在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吕梁市石楼县等人口小县进行机构改革后,常住人口1.4万的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也将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整合。

从山西到青海,这一轮机构改革试点的主角是人口小县,面积较为袖珍,人口在一万多人到十万余人之间。这些小县存在很多共性:财政供养入不敷出,财政支出主要依靠政府转移支付,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维惯性;财政供养人员比例不合理,存在人浮于事;事业单位规模普遍较小,职能较弱,“小、散、弱”现象突出。

小县试点“大部制”,既是因时应势之举,也是自我强化之策。比如,通过改革压缩机构,可实现轻装上阵。以河曲县为例,改革后,36个党政机构精简到22个、135名领导职数精简为114名;186个涉改事业单位整合到40个、1964名事业编制核减到659名。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仅县直部门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就减少1050万元,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福利、“五险一金”等支出每年减少1.33亿元。这些挤压掉的开销水分,无异于让一座小县卸掉了沉重负担。

机构改革不易,才有“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说法。究其因,机构改革是要动奶酪的、触动利益的,也是真刀真枪的,是要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决心的。比如,“涉改人员之多、范围之广、情况之复杂前所未有”。但是,不破不立,破得好才能立得住。利于党和国家、让民众受益的事,难度再大也要去做。矢志不移地打硬仗、啃硬骨头,为的就是遏制人浮于事,避免政出多门,扭转权责不明现状。

评判小县改革的成效,不能光看整合了多少机构、裁汰了多少冗员、减少了多少开支,更要看成效是否达到预期。完成组织架构重建、实现机构职能调整,只是解决了“面上”的问题,接下来能不能起到引起质变的“化学反应”,比如能否体现出机构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能否理顺了党政机构职责关系,使得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运行更加高效,更为关键。

普通民众或许无法洞察机构改革的玄妙所在,但他们自有一套评价标准。比如,如果办事容易了,负担减轻了,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多起来了,他们就会为改革点赞。而让民众更有获得感,本就是改革的根本目的。

有专家指出,行政编制、行政经费是衡量机构改革成效的一个标准,更重要的标准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当地营商环境的变化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速度。诚如斯言,小县改革亦是如此,真正达到廉洁、廉价和效能标准的改革,才能顺民心、得民意。因此,如何改革,有必要倾听民意;改革成效如何,也要问问民众怎么说。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小县改革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新问题,比如人员减少导致部门运转吃力。这很正常。改革不可能完美和一蹴而就,直面问题,在推进中不断完善制度,才能更好释放改革的效力。不管出现多少新问题、新情况,改革的方向不能偏移,不能走回头路。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坚定不移推进小县机构改革,在巩固成果的同时,不断盘点得失、总结经验,让机构改革的步伐迈得更稳,成效更为明显。

    责任编辑:甘琼芳
    图片编辑:李晶昀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