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控烟需要关注大环境和小环境 | 杨杰环境保护协同控烟工作研讨会发言

2022-09-16 11: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环境保护协同控烟工作,促进全国性和地方性控烟立法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助力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要求,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于8月31日上午召开了“环境保护协同控烟工作研讨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杨杰受邀发言表示:

“刚才听了报告了解到,中国绿发会做了这么大量的控烟工作,向你们表示‍‍祝贺,由于你们加入了控烟队伍,使控烟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实际上,今天讨论的这个话题-环境保护协同控烟工作非常好,那么如何来解决呢?这个问题包括‍‍大的环境也包括小的环境污染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大环境和小环境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大家更追求环保低碳的生活,从而‍‍人们也开始关注污染来源的问题,例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也开始关注‍‍烟草产生的污染问题,这里面包括烟草种植、加工、燃烧等,‍‍它的污染来源也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和关注。‍‍这些都是大环境问题。需要我们加大研究力度,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将2022年的世界无烟日主题确定为“烟草:对环境的威胁”。‍‍为什么今年关注这样一个主题?‍‍我想这也是多年形成的必然的结果,说明,烟草对环境的威胁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的局面。

可以理解,烟草对环境的威胁应该从大环境和小环境两个方面入手,‍‍这里面的小环境即我们所说的室内环境,大环境即我们所说的室外环境。‍‍像我们之前一直推进的无烟环境立法,主要关注的是‍‍室内环境,也就是我们说的小环境,也关注部分室外环境,就是大环境,大家知道像一些‍‍室外环境,例如文物古迹、体育场馆,包括未成年活动的场所、包括学校、医院等等这些,我们要求的是室内外禁烟,同时也有一些特例,‍‍像很多城市高铁的站台、公共交通工具的站台‍‍的禁烟问题呼声很高,但是大部门城市都没有禁止或限制吸烟,有限制吸烟的,执行的也不是很好。‍‍对于生活的小环境来讲,二手烟是主要的污染物来源,也包括三手烟,危害已经被明确证明,毋庸置疑。但是,烟草对我们大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主要是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影响,包括烟草的种植加工等环节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怎么防止这种危害,就需要我们的思考,这里面有一个很好的实例:‍‍我们国家北方一个旅游城市秦皇岛,在2019年8月1日‍‍实施了《秦皇岛市控制企业管理办法》,这几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包括室内场所的烟草烟雾暴露明显减少,同时室外环境‍‍由于开展积极的执法和志愿者等的积极活动,海滨沙滩丢弃的烟头数量明显减少,美丽的海滨沙滩更加美丽,所以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问题的结论。通过法规的实施,‍‍取得了既保护人民免受烟草烟雾危害,同时使环境更好了,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如何解决大环境、小环境?秦皇岛市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建议。

所以下一步我们在全国及各省市控烟立法‍‍的过程中,需要借鉴这些好的经验,从烟草对人体的危害,‍‍到对环境的破坏两方面考虑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我们在对待这个问题时要提高站位,立足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多考虑‍‍对于整个社会的需要,需要有奉献精神,需要有整体和大局意思,‍‍需要有崇高的思想认识,需要考虑我们下一代的问题。‍‍特别在写立法需求的时候更需要提到这些观点。经过多年的实践,‍‍也很荣幸经历了从控烟一开始对人的控烟理念逐渐认识到现在这样的一个转变。这是一个漫长经历和转变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国家的整个控烟史,经历了40年。但我国的控烟立法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从立法数量和质量都可以说走在世界前列,但是这里面‍‍实际结果是单纯为了立法而立法,几乎没有执法,所以这个结果不是很完美。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生效后,对全面无烟有了新认识和理解,提出了100%无烟的概念,法律能够有效实施也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有先行省市进行了实践,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板,‍‍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为我们下一步立法工作奠定了基础,其次,我国按照《公约》的要求,‍‍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在提高烟草价格、税收,禁止烟草广告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做的还远远不够。

根本解决烟草对环境的威胁这个问题,降低烟草的需求是最好的途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控烟‍‍工作的整体领导,加强多部门合作;二是积极推动全国性或省市出台全面无烟立法并有效实施。‍‍谢谢!”

整理/阿西叶 审/YJ 编/ange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