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苏东坡为何安葬河南小村?920年守护、诗人隐居、抵抗盗墓

2022-09-22 14: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走过大半个中国的大文豪苏东坡,为何嘱咐弟弟自己要葬在河南小村?

 920年默默守护东坡墓的苏坟寺村,为何村民视东坡为神明,诞生众多民间惩恶扬善传说?

 为何历代多位民间诗人墨客,不避地僻路遥,甚至置屋田多年隐居在东坡墓旁?

 面对伐木和盗墓者的肆意破坏,一任任郏城县官,又如何奋力抵抗,精心修缮?

 郏县人、东坡乡村振兴书院创始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楠,带领硕博团队挖掘史料,实地调研,拜访专家、整理村民口述史。并发起公益课堂,策划“守护苏东坡”云村民项目,传承东坡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苏东坡为何安葬河南小村?920年守护、诗人隐居、抵抗盗墓》

                                                                                          (刘楠、胡思语)

一、从常州到郏县:漫漫灵柩护送之路

公元1102年,载着苏东坡灵柩的船只,从常州启程,缓缓西北而去,终点是河南郏城。

 三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护送灵柩,经运河的润州(今镇江)、楚州(今淮阴),过淮水,入汴水,沿泗州(今泗县)、宿州、商丘,入惠民河,走旱路,沿许洛古道,移往郏城安葬。

 灵柩从常州舣舟亭启程,运河两岸竖起了目送的人墙。上次河边百姓摩肩擦踵围观,是苏东坡抵达常州那天。

同一条运河,见证苏东坡在常州度过的人生最后四十多天。

“千人沿运河两岸围随而行,欲一睹东坡仙骨神貌”。之前,公元1101年六月十五日,遇赦北归的苏东坡,经过近一年的旅途劳顿到达常州。

正是下午最酷热时,岸边百姓热烈欢迎,有人甚至爬到了树上。苏东坡头戴小帽,两臂外露,望着潮水般起伏的人流,连连道:“莫非看煞我苏东坡否”。

 苏东坡的船,停泊于顾塘桥畔。入住的孙氏馆(今常州苏东坡纪念馆),是忘年交钱世雄帮找的。旧疾缠绵不愈,杭州维琳长老赶来探望陪伴。

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五日,病情恶化。苏东坡拼全力与维琳最后书别:“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足道者,惟为佛为法为众生自重”。

农历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呼吸渐弱,眼见气息将离,维琳凑耳大呼:“端明宜勿忘西方”,东坡喃语:“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钱世雄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东坡答:“着力即差。”长子苏迈上前询问后事,东坡始终未回话,平静离开人世。 

惊悉噩耗,常州市民在街头相告痛哭,涌向孙氏馆与东坡最后一别。米芾也从真州赶来祭吊。杭州大诗僧参寥子闻听苏东坡去世的消息,自告奋勇前往许昌向苏辙报告苏东坡的去世讯息。

参寥披星戴月赶路,1101年九月五日到许昌。得知哥哥去世,苏辙悲痛欲绝,写下《祭亡兄端明文》,派遣儿子苏远携祭文前往常州吊唁,帮助料理丧事。

 第二年,公元1102年,苏东坡的灵柩从常州舣舟亭启程,运往郏城。

 灵柩途径京城汴梁,一个见证苏东坡荣辱的地方,苏迈前去迁其继母王闰之在汴梁的灵柩。苏东坡灵柩由儿子苏迨、苏过护送到达颖昌,苏辙率家人路祭,作《再祭亡兄端明文》。

 公元1102年五月初一,苏东坡灵柩在惠民河上岸,沿许洛古道,抵达终点郏城上瑞里(今苏坟寺村)。灵柩停放在墓地旁的广庆寺,确定葬日。

 公元1102年闰六月二十日,苏东坡和“守护女神”王闰之入土合葬。墓壁砖上印着王寿卿篆刻的“东坡”二字。东坡生平喜欢砚台,米芾送的紫金砚入棺随葬。

 此后920年,东坡先生英灵与郏城百姓朝夕相伴,郏城父老无不以先生为荣耀,郏城后学无不以先生为师表,护陵守园,四时祭扫。

 二、东坡遗嘱中的葬地为何是远离家乡的郏县  ?

晚年的苏东坡总结自己的人生:“身如不系之舟”(《自题金山画像》)。他生命之舟的最大泊地应该是故乡眉州,然而经历一次次流放,“天涯流落俱可念”、“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如今,常州东坡公园的仰苏阁,一楼苏东坡元素竹简中,有一支写着:“先蒙恩授汝州团练副使”。

关于“终老地”,东坡生前多次在常州和汝州(古代郏县属地)之间做选择。

 一次在经历乌台诗案,结束黄州被贬生涯后。东坡授命移任汝州团练副使,路上,他走得很慢,两次上表皇帝,乞望常州居住。

 后来他评价常州:“眷此邦之多君子”。在他生命最困窘时,钱世雄等常州子弟,给了他慷慨的支援。

 第二次是从蛮荒之地海南被贬归来。弟弟苏辙希望他到汝州附近一起定居。

 苏辙曾在苏坟寺村当年所属的汝州当官,并买下家族墓地。

 那是公元1101年二月二十二日,苏辙在信中言辞恳切,劝哥哥来比邻而居,桑榆晚景好有个照应。他还希望哥哥定夺葬地事宜。

 东坡接到弟弟的信,是在五月一日北归途中。那时,他正和友人钱世雄等游览金山寺。听到消息,向太后驾崩,朝廷局势变幻。

 他立即警觉起来,马上给弟弟回信。汝州离汴梁近,他害怕陷入可怕的政治倾轧,决计留住常州。

既然选择了终老地常州,为何又在给弟弟的遗嘱中,安排河南葬地?

 苏辙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写到:“地虽郏鄏,山曰峨眉。天实命之,岂人也哉。”东坡老家眉州旁有峨眉山,而河南郏县也有“峨眉”。

据《郏县地名志》载,东坡生前路过郏县,看到此处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赞“形胜类其乡”,见一小山宛如峨眉,“类蜀之峨眉山也”,号曰“小峨眉”,对此地感情独特。

这是东坡葬郏的“形胜说”。此外先后还衍生出了“家境不济说”、“祭祀方便说”、“表恋阙之微说”、“土厚水深说”等说法。

东坡生前给苏辙的信中,谈到葬地,他说“弟请一面果决。八郎妇可用,吾无不可用也。更破十缗买地,何如留作葬事,千万莫徇俗也。”

苏东坡的意思是,主张不必再花钱另买葬地,八郎妇能用自家葬地,我们二人为什么不能用呢?苏东坡五月复信,六月就病倒,七月便去世。

病危时,他写信叮嘱弟弟苏辙“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还有人认为,北宋朝廷大员一般在开封方圆五百里内安葬,东坡无法葬在老家。例如,出生在苏州的范仲淹最后安葬在河南伊川。

全国有十多个东坡纪念地,很多东坡纪念馆都忽略了苏东坡葬郏信息。常州苏东坡纪念馆内,布有东坡人生终点展板“移葬郏县”。

公元1102年,苏东坡的灵柩离开常州,当天运河两岸竖起了人墙,目送船只缓缓移往西北(河南郏县)方向。

三、920年守护东坡墓的村庄

“三苏园内经历了千年风雨洗礼或突降人为破坏,而今仍然能较好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与当地苏坟寺村村民形成的传统文化保护民俗分不开的。本村人一提起苏坟园的东西都明确表示‘要不得’,若有人不服想占小便宜,家中人必生事端。因此,在村民心中产生了对苏东坡根深底固的敬畏和信仰之情。苏坟寺村村民长期在三苏园的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神奇的事”。

这是苏坟寺村民编写《三苏园与苏坟寺村的那些人和事》里的内容。在三苏园工作七年的李辉,大半年就住在离东坡坟冢30米的管理室,听过风声似雨声的“苏坟夜雨”。他说苏坟寺村民爱护三苏园一草一木,若折花摘果,先到东坡墓前叩拜报告。村里收集老人们口述的故事,编写了小册子。

这些民间故事大多有关“苏轼显灵”“惩恶扬善”,例如墓园曾办过联营药铺、做农中教室都相安无事,打铁匠却被显应离去。册子中,有多个故事都有关广庆寺。

广庆寺于宋仁宗时期敕修,宋高宗赐名。公元1101年,苏轼灵柩从常州沿水道、走旱道被护送来郏,曾停放于此。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苏轼兄弟的祭日,都要为他们亡灵超度安魂。

广庆寺的年轻和尚万钟,学习认真刻苦,还俗后经推荐考试,曾升任为河南桐柏县长。最后一位主事和尚陈秀,道行很深,厨艺高强,擅长医治。附近有部门建造需要梁檩木材,到陵园伐树。陈秀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省里汇报,阻止了砍伐。

册子还有一个故事叫《临危决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庆寺被征用成立苏坟寺小学,苏坟寺村人王发志为校长,张兆卿为教务主任。当时命令他们拆除元代的三苏父子泥塑彩绘像。出于对三苏的爱戴和保护文物的侠胆,他们偷偷用泥胚在塑像三面封堵严实,在前面堵墙上张贴毛主席画像。正是他们的保护,今人才能够瞻仰珍贵的元代三苏泥塑。

四、隐居诗人与抵抗盗墓的县官

苏东坡当时的名气大,常有名士前来坟前祭拜。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及其儿子元叔仪都非常崇拜三苏的人品及文章。元好问曾经多次到苏坟祭拜,甚至因此还结识了民间诗人秦简夫。秦简夫出于对苏东坡的崇拜,专门居住在苏坟旁边。

后来,元好问升任吏部主事,入京做官,秦简夫曾投奔元好问于汴京,切磋诗艺。元好问留秦简夫小住,并游览了京城。当秦简夫告别元好问欲返苏坟时,元好问恋恋不舍,写诗相送,题为《送诗人秦简夫归苏坟别业》。其写道:“三月不见君,渴心欲生尘。论文一樽酒,雅道谁当陈”、“石田茅屋连苏坟,两儿力耕足养亲。君诗或者昌晚节,不应道路长逡巡”。诗句表达了真挚的感情,鼓励秦简夫继续努力,定能有所成就。

公元1295年,元叔仪担任汝州知州之时,便开始修葺“三苏坟”。苏东坡的老乡吴中、吴节兄弟先后考中进士后,也分别捐资,为“三苏”建祠修墓,并在“三苏坟”种植柏树3万多株,还把被豪绅侵占的6顷80亩坟地重新要回,又在周围筑起垣墙。

后来,到了1584年的明代,又有盗墓贼盗掘三苏墓。除此之外,两座相邻的坟也被挖掘。后经人证实,其中一座坟是苏辙长子苏迟之妻梁氏的坟墓。可见三苏墓埋葬的不仅有苏东坡、苏辙兄弟,还包括苏东坡宗族的人们。

到了清朝1644年,李自成有一位名叫吴宗圣的部下盗掘了苏轼、苏辙墓,但一无所获,愤而把墓周围的180株柏树全部盗走了。这是历史上“三苏坟”遭到的最为严重的一次破坏。但不久后,正义就得到了声张。张笃行担任郏县知县后,将吴宗圣抓住杀掉,随后到“三苏坟”祭拜。并再次修复三苏墓,重新种下大量树木,还在墓园西南处建起寺庙,名为广庆寺。前殿供佛,后为祠堂,祭祀三苏像,僧人除礼佛之外,还承担起了守墓的责任。

到了1813年,河南遭遇大饥荒。虽然守墓的僧人拥有墓园旁的7公顷田地,但因为没有牛和犁具耕作,田地被迫荒废,僧人们只能四处流浪。这时饥民们趁机拆毁了三苏园的房屋墓园,砍伐周边的树木,三苏墓再次遭遇毁灭性的灾难。

10年后,河南学政吴巢松听说了三苏墓被毁的事情,向上禀告,募集资金再次重修了三苏墓和三苏祠。 

再后来,北洋军阀时期,“三苏坟”不仅无人管理,而且不断被侵占,陵园面积不断缩小,曾经一代又一代守护者们种下的柏林再次被砍伐,坟墓也几乎被夷为平地。建筑物上的五脊六兽被砸毁,坟园最终沦为了牧场……但稍有欣慰的是,祠内三苏的塑像是从元代留传下来,尽管经历过种种磨难,但至今仍完好无损。

仰止精英依日月,独留光焰照荒芜。旷世奇才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精神明亮的灵魂,留下丰厚的宝藏。千百年来,虽然三苏坟屡遭破坏,但在众多力量的守护下,不断被精心整修,焕然一新,其中的故事与沧桑并未消失,仍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三苏园见证着人们对苏东坡的敬仰与守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